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有新的认识,把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主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信赖,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在和谐中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学生观 构建
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教师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即学生观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一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建立新型学生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六个基本观点:1.学生渴望独立与自主;2.学生主动发展的心愿是强烈的;3.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大小之分,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正常学业;4.学生具备自我教育与主动发展的能力;5.学生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其特长各有所别;6.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容器,更不是消极的听众。
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构建新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生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教师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都有着追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主观愿望,这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培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任意加工的对象。“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学生都具有完整的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体验着、思考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智力、能力、才能、知识结构、习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各有侧重,这就形成了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留给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要因人而异,加强针对性,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求知的愉悦,使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都能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散思维,多方设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智慧力量,扬长避短,寻找到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
当前最新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引导;而且教师的指导、引导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发挥了主导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愿望,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感受、体验、观察、分析、思考、接纳等过程来明白事理,掌握规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如果是强行灌输,学生难以理会,不但效果不佳,还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兴趣消失、思想窒息,最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放学习评价,展示自我,让学生成为成功者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关注他们的表现。如评价他们查阅资料与积极参与活动的程度,评价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感与态度。
三、淡化“课堂”观念,确立“舞台”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讲练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思想”为灵魂,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评价结构等辅助手段,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淡化“课堂”的观念,确定“舞台”意识。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特别是彻底放下“权威”的包装,把学生看成自己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在自由开放的气氛里,师生一道开拓思路,各抒己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
要进行“教为主导”的启发性讲解。合作性学习虽然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合作的理解是片面的,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基础知识水平等把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学习小组,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立体育人氛围,使学生身心全面得到健康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在教学工作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现代教育的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建立健全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生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
[2]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育报,2004-2-21.
【关键词】学生观 构建
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教师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即学生观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一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建立新型学生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六个基本观点:1.学生渴望独立与自主;2.学生主动发展的心愿是强烈的;3.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大小之分,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正常学业;4.学生具备自我教育与主动发展的能力;5.学生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其特长各有所别;6.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容器,更不是消极的听众。
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构建新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生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教师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都有着追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主观愿望,这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培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任意加工的对象。“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学生都具有完整的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体验着、思考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智力、能力、才能、知识结构、习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各有侧重,这就形成了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留给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要因人而异,加强针对性,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求知的愉悦,使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都能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散思维,多方设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智慧力量,扬长避短,寻找到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
当前最新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引导;而且教师的指导、引导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发挥了主导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愿望,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感受、体验、观察、分析、思考、接纳等过程来明白事理,掌握规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如果是强行灌输,学生难以理会,不但效果不佳,还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兴趣消失、思想窒息,最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放学习评价,展示自我,让学生成为成功者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关注他们的表现。如评价他们查阅资料与积极参与活动的程度,评价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感与态度。
三、淡化“课堂”观念,确立“舞台”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讲练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思想”为灵魂,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评价结构等辅助手段,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淡化“课堂”的观念,确定“舞台”意识。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特别是彻底放下“权威”的包装,把学生看成自己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在自由开放的气氛里,师生一道开拓思路,各抒己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
要进行“教为主导”的启发性讲解。合作性学习虽然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合作的理解是片面的,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基础知识水平等把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学习小组,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立体育人氛围,使学生身心全面得到健康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在教学工作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现代教育的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建立健全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生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
[2]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育报,20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