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牛与人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丑时春入户,牛岁福临门。伴着习习拂面和风,可爱的春牛正迈着稳健的脚步朝我们走来。值此农历“牛年”到来之际,照例要说点牛的话题。
  牛是中国人喜爱的家畜,生产生活离不开它,我国人民对牛的感情极为深厚。古往今来,人们不仅赞美牛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而且以牛自喻者甚多。春秋战国时,孔子的门生冉耕和司马耕,就以“伯牛”和“子牛”作为自己的字。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以牛入诗,轻喟自叹:“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北宋大臣李纲曾以“病牛”表达自己为国为民,主战抗金的志向宏大,他有一首《病牛》诗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以牛自比,表示自己虽然精疲力尽,但仍要为众人谋取温饱而不计个人得失。
  鲁迅先生则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的笔名中就有“孺牛”,他有句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郭沫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他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头牛,我愿意做这头牛的牛尾巴。”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听说郭沫若谦虚地自比为牛尾,就十分谦虚地说:“那我就做牛尾上的毛吧!”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著名画家李可染是画牛高手,他喜欢牛的犟劲、勤劳和埋头苦干,将画室取名“师牛堂”,并解释“师牛”的含义是:“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又何患不灿烂一新。”
  牛的精神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曾说:“对人民来说,我们就是一头牛,像牛那样驯服地为人民工作,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讲价钱,不使脾气。”延安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以“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之诗句称赞林伯渠同志(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教育家谢觉哉同志读后,感慨系之,自己也和韵写了一首《牛诗》以自勉,诗中把牛拟人自称:“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改,待我归来看铁牛。”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
  著名影视演员牛犇(“奔”的异体字),姓名就有四个“牛”。此名的来历有个趣闻:他12岁时,住在电影厂的家属大院里。著名导演谢添得知沈浮导演的《圣城记》中缺一个叫小牛子的小演员,便推荐了他。没想到“小牛子”被叫开了。后来,他请谢添起艺名,谢添拿了一部字典琢磨了半天,看到“犇”字,高兴地摸着他的头说:“你是从演小牛子步入影坛的,真是一头黄牛,再给你加三头牛。就努力往前犇(奔)吧!”于是,“牛犇”取代了他的本名“张学景”。在特殊的岁月里,复旦大学教授、戏曲史家赵景深也曾经自称过“牛”。上世纪“文革”期间,他被当作“牛鬼蛇神”关了起来,看管他的学生把他绑到床上,锁上门去潇洒。有一次有人来外调,敲门问:“有人吗?”赵景深教授回应:“没人。”“你不是人吗?”“我是牛!”在那极“左”的年代,自比为“牛”显示出一种苦涩中的诙谐。
  牛与人类的感情殊深,人们爱牛及名,不少绰号中都有牛的踪影,如:老哞、铁牛、老牤子、小犍子、老牛筋……在台湾,民间起名也喜欢这牛那牛,如“阿牛”、“牛仔”、“大牛”、“老牛”等等。台湾人俗信人名中带有“牛”的孩子好养、听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常常以“老黄牛”誉称吃苦耐劳、务实无私者。目不识丁者自谦“青瞑牛”(瞎眼牛)。
  (编辑 静林)
其他文献
日前,阿根廷全国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了同一消息:41岁的男子伊尔雅特虽然连小学都没毕业,却在35岁时重拾书本苦读6年后取得了律师资格。这一消息引起了巨大反响,伊尔雅特一下子成为人们奋斗成功的楷模。  当记者问及伊尔雅特,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时,他回答说:“是一句话的力量,让我重新燃起了学习和生活的希望,在经过6年的不懈奋斗后,我终于从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半文盲,成为一名人人羡慕和尊
著名营销专家孔繁任,随身带有一块玉饰,这块玉饰随着他到过全国各地,每次拿出来给大家看时,都会讲这样一个营销案例。  一次孔繁任到云南讲学,闲暇时便来到当地玉石市场。在一个年轻女子的摊位前,看到大小各款的玉石温润可爱,有些玉品的雕工也不错,就有意购买一块作为纪念品,于是就相中的一块玉石与摊主砍起价来。他执意要让摊主打对折,多一分都不买。摊主只是推说,这个价连本钱都不够,总不能让人在这里赔本赚吆喝。正
一位在老家和父母一起靠加工蒲扇过日子的福建小伙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日益兴起的“洋工潮”,来到美国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家工厂里上班。  打洋工的收入虽然比较高,但处在纽约这种国际大都市里,那点薪水还是不值一提,因而老乡们一有空,就时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创业。然而,一个个的理想,最终只能在无情的现实中一次次地放弃。其实也不难想象,一没资本二没路子,在异国他乡想闯一番事业又谈何容易。  “要不,我们
部门的人越来越多,公司替我们重新调换了办公室。原来的一个大间换成了三个小间,我和另外三名同事被分在了同一间。四人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的东西进入新办公室,才发现四张办公桌中的一张正好被摆放在门口的位置,由于办公室是玻璃门,所以也就意味着坐在这张办公桌旁的人的一举一动会被门外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谁也不愿意坐那个位置,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一时间场面很尴尬。我工作的时间比他们都晚,论资排辈,还是我发扬风格
“楷模”原是两种树    人们常把有高风亮节、能起表率作用的人,赞誉为“楷模”,以昭示人们师承他,学习他,从而树立社会正气,形成美好和谐的社会风尚。“楷模”二字都带“木”字,原来“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清人学者所著《广群芳谱》和清人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中都记述了这两种树:楷树又名黄莲树,系落叶乔木,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纹理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巍然
某公寓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死者是已婚妇女。  探长来到现场观察。法医说:“经过检验后,我们可以确定,死者是在两个小时前被一把刀刺中心脏而死。”  探长发现桌上有一台录音机,便问向其他警员:“你们开过录音机没有?”  警员们都说没有开过。于是探长按下放音键,死者死前挣扎的声音传出:“我老公想杀我,他一直想杀我。我看到他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把刀。他现在不知道我在录音,我要关掉录音机了,马上要被他杀死了……
“1 1=2”算晕你  “1 1=2”这么简单的等式,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谁要是不知道“1 1”等于几,那可是个大笨蛋。  可是,数学家为了证明这个简单的等式,竟然用了300多页纸来计算呢。  20世纪早期,伯特兰·罗素想要结论性地证明数学原理,所以决定从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的概念开始,然后进一步深入。  因此,他开始证明“1 1=2”,没想到算起来相当复杂。  你想知道“1 1”为什么等于
我在婚礼上用的花束,是经过仔细挑选、精心搭配的,我认为每一种花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有我未婚夫最喜欢的蓝色蝴蝶花,有象征纯洁爱情的玫瑰花,还有代表忠贞诚实的常春藤。  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我跟朋友们闲聊着,手里拿着满满一杯香槟酒和一束美丽的鲜花。突然,我觉得一只手放在了我的肩膀上。我转过身看见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我只是匆匆地见过一次,她是我婆婆的朋友。她的手里正拿着一束卷须常春
生于大千世界,面对芸芸众生,看红尘滚滚,听喧嚣纷扰,这次第若能远离浮躁的确不易。  老作家孙犁80岁生日时,担心有人为他“操办”寿筵,特地通知各地亲友“不过生日”;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为保持自己稳定的情绪,曾写过一首自励诗:“曾经万斗挂白樽,冷暖辛酸只自知,春蚓秋虫何日了,能甘寂寞是男儿。”  两位大师都有超人之处。  人这一生,若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得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安于寂寞。远离浮躁,才会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角度来说,家庭是先于其他社会组织存在的。因为家庭是靠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具有先天性。千万年来,尽管家庭的形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依托于家庭的血缘亲情却从未有过根本上的改变。不过,在科幻文艺的世界中,家庭与亲情也可以有不一样的形态,有些还非常出人意料。为家人而战    距今整整200年前,1818年玛丽·雪莱出版了她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小说中一个名叫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