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丑时春入户,牛岁福临门。伴着习习拂面和风,可爱的春牛正迈着稳健的脚步朝我们走来。值此农历“牛年”到来之际,照例要说点牛的话题。
牛是中国人喜爱的家畜,生产生活离不开它,我国人民对牛的感情极为深厚。古往今来,人们不仅赞美牛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而且以牛自喻者甚多。春秋战国时,孔子的门生冉耕和司马耕,就以“伯牛”和“子牛”作为自己的字。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以牛入诗,轻喟自叹:“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北宋大臣李纲曾以“病牛”表达自己为国为民,主战抗金的志向宏大,他有一首《病牛》诗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以牛自比,表示自己虽然精疲力尽,但仍要为众人谋取温饱而不计个人得失。
鲁迅先生则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的笔名中就有“孺牛”,他有句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郭沫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他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头牛,我愿意做这头牛的牛尾巴。”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听说郭沫若谦虚地自比为牛尾,就十分谦虚地说:“那我就做牛尾上的毛吧!”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著名画家李可染是画牛高手,他喜欢牛的犟劲、勤劳和埋头苦干,将画室取名“师牛堂”,并解释“师牛”的含义是:“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又何患不灿烂一新。”
牛的精神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曾说:“对人民来说,我们就是一头牛,像牛那样驯服地为人民工作,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讲价钱,不使脾气。”延安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以“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之诗句称赞林伯渠同志(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教育家谢觉哉同志读后,感慨系之,自己也和韵写了一首《牛诗》以自勉,诗中把牛拟人自称:“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改,待我归来看铁牛。”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
著名影视演员牛犇(“奔”的异体字),姓名就有四个“牛”。此名的来历有个趣闻:他12岁时,住在电影厂的家属大院里。著名导演谢添得知沈浮导演的《圣城记》中缺一个叫小牛子的小演员,便推荐了他。没想到“小牛子”被叫开了。后来,他请谢添起艺名,谢添拿了一部字典琢磨了半天,看到“犇”字,高兴地摸着他的头说:“你是从演小牛子步入影坛的,真是一头黄牛,再给你加三头牛。就努力往前犇(奔)吧!”于是,“牛犇”取代了他的本名“张学景”。在特殊的岁月里,复旦大学教授、戏曲史家赵景深也曾经自称过“牛”。上世纪“文革”期间,他被当作“牛鬼蛇神”关了起来,看管他的学生把他绑到床上,锁上门去潇洒。有一次有人来外调,敲门问:“有人吗?”赵景深教授回应:“没人。”“你不是人吗?”“我是牛!”在那极“左”的年代,自比为“牛”显示出一种苦涩中的诙谐。
牛与人类的感情殊深,人们爱牛及名,不少绰号中都有牛的踪影,如:老哞、铁牛、老牤子、小犍子、老牛筋……在台湾,民间起名也喜欢这牛那牛,如“阿牛”、“牛仔”、“大牛”、“老牛”等等。台湾人俗信人名中带有“牛”的孩子好养、听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常常以“老黄牛”誉称吃苦耐劳、务实无私者。目不识丁者自谦“青瞑牛”(瞎眼牛)。
(编辑 静林)
牛是中国人喜爱的家畜,生产生活离不开它,我国人民对牛的感情极为深厚。古往今来,人们不仅赞美牛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而且以牛自喻者甚多。春秋战国时,孔子的门生冉耕和司马耕,就以“伯牛”和“子牛”作为自己的字。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以牛入诗,轻喟自叹:“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北宋大臣李纲曾以“病牛”表达自己为国为民,主战抗金的志向宏大,他有一首《病牛》诗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以牛自比,表示自己虽然精疲力尽,但仍要为众人谋取温饱而不计个人得失。
鲁迅先生则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的笔名中就有“孺牛”,他有句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郭沫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他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头牛,我愿意做这头牛的牛尾巴。”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听说郭沫若谦虚地自比为牛尾,就十分谦虚地说:“那我就做牛尾上的毛吧!”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著名画家李可染是画牛高手,他喜欢牛的犟劲、勤劳和埋头苦干,将画室取名“师牛堂”,并解释“师牛”的含义是:“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又何患不灿烂一新。”
牛的精神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曾说:“对人民来说,我们就是一头牛,像牛那样驯服地为人民工作,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讲价钱,不使脾气。”延安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以“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之诗句称赞林伯渠同志(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教育家谢觉哉同志读后,感慨系之,自己也和韵写了一首《牛诗》以自勉,诗中把牛拟人自称:“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改,待我归来看铁牛。”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
著名影视演员牛犇(“奔”的异体字),姓名就有四个“牛”。此名的来历有个趣闻:他12岁时,住在电影厂的家属大院里。著名导演谢添得知沈浮导演的《圣城记》中缺一个叫小牛子的小演员,便推荐了他。没想到“小牛子”被叫开了。后来,他请谢添起艺名,谢添拿了一部字典琢磨了半天,看到“犇”字,高兴地摸着他的头说:“你是从演小牛子步入影坛的,真是一头黄牛,再给你加三头牛。就努力往前犇(奔)吧!”于是,“牛犇”取代了他的本名“张学景”。在特殊的岁月里,复旦大学教授、戏曲史家赵景深也曾经自称过“牛”。上世纪“文革”期间,他被当作“牛鬼蛇神”关了起来,看管他的学生把他绑到床上,锁上门去潇洒。有一次有人来外调,敲门问:“有人吗?”赵景深教授回应:“没人。”“你不是人吗?”“我是牛!”在那极“左”的年代,自比为“牛”显示出一种苦涩中的诙谐。
牛与人类的感情殊深,人们爱牛及名,不少绰号中都有牛的踪影,如:老哞、铁牛、老牤子、小犍子、老牛筋……在台湾,民间起名也喜欢这牛那牛,如“阿牛”、“牛仔”、“大牛”、“老牛”等等。台湾人俗信人名中带有“牛”的孩子好养、听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常常以“老黄牛”誉称吃苦耐劳、务实无私者。目不识丁者自谦“青瞑牛”(瞎眼牛)。
(编辑 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