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叙利亚境内的IS设施发射6枚
巡航导弹有一个世纪的研发史了,威力越来越强大,是军事大国竞争的焦点。
中东历来是大国竞争的舞台。一战前后的英德大博弈、冷战期间的美苏争霸无不是这种竞争的表现。冷战结束之后,美俄又在中东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近日,这种博弈又有了新的动向:据俄新社6月23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当天宣布,俄罗斯海军日前向叙利亚境内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设施发射了6枚“口径”巡航导弹。报道称,俄海军“埃森海军上将”号护卫舰、“格里戈罗维奇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同“克拉斯诺达尔”号潜艇从地中海东部水域,向叙利亚境内的IS设施发射6枚“口径”巡航导弹。“克拉斯诺达尔”号潜艇在水下发射了巡航导弹,成功摧毁IS位于叙利亚哈马省的一处指挥站和一个大型武器弹药库。
俄国防部补充道,此次对叙境内IS目标的打击已通过合作渠道及时告知土耳其和以色列军方相关单位。俄罗斯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对中东使用巡航导弹进行远程打击?
俄罗斯使用巡航导弹的考虑
俄罗斯在此时使用巡航导弹对中东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的。 首先是增强在中东问题上的发言权。如前所述,中东是美俄激烈博弈的舞台。在奥巴马时代,美俄就曾在叙利亚问题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普京的剑出偏锋和俄军的优异表现使其占据了优势。而特朗普上台后,其地缘政治重心转向中东,战略动作频频:先是在核问题上向伊朗发难;紧接着加强与沙特的关系,并成功向其推销了价值1100亿美元的军火;紧接着又顺势拿下卡塔尔并逐渐在叙利亚问题上占据主动,甚至动用美军机击落叙利亚军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如果坐视不理,无疑会逐渐丧失对中东问题的发言权。此时动用巡航导弹袭击IS的目标,不仅在道义和舆论上占领制高点,还能协助叙利亚政府军的作战行动,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是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向对方展示肌肉。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俄罗斯曾对美俄关系寄予厚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美俄关系最终走向了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很大程度上含有武装对抗的色彩。2017年6月6日,美军B-52轰炸机在波罗的海上空被俄罗斯苏-27拦截伴飞。据说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进行警戒设备时发现边界上出现的空中外来战机,立即出动了当时执勤的苏-27进行拦截。这充分说明双方的对立程度之深。俄罗斯通过发射巡航导弹向美国展示其军队的强大威力,力图在对美博弈中先声夺人,占据主动。
最后是通过“口径”巡航导弹的优异实战表现向全世界做俄制武器的广告。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产业经济方面乏善可陈,其经济支柱只剩下能源和军火。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一直走低;美国在页岩气开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利润空间,军火作为出口创汇的大户,其地位日益突出。这次俄罗斯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隶属于一个1992年开始研制的导弹系列家族。该导弹家族按搭载平台分为潜射型,代号为“口径-PL”;舰载型,代号为“口径-NK”;岸基型,代号为“口径-M”;空射型,代号为“口径-A”。出口型导弹的代号在最后加字母“E”。这次发射的应该是该家族中的3M14型远程巡航导弹。该款导弹全程亚音速飞行,使用惯性 地形匹配中段制导,光学成像或雷达末制导,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在历次使用中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和技战术性能。
俄罗斯之所以选用巡航导弹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武器优异的战术特点。所谓巡航导弹,现代意义上是指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所谓巡航状态,就是导弹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以近于恒速、等高度飞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巡航导弹的飞行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飞行末段组成。从陆地、水面或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通常是由火箭助推器推动导弹起飞,随后助推器脱落,主发动机(即巡航发动机)启动,以巡航速度进行水平飞行;当接近目标区域时,由制导系统引导对目标实施俯冲或水平攻击。从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没有助推器,通常在载机投放后下滑一定时间,然后主发动机启动,开始自控飞行,后续过程与从陆地、水面或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基本相同。
与其它進攻性武器相比,巡航导弹拥有机动性好,精度高;可采用密集饱和攻击,打击效率高;能够与其他武器装备形成多用途、系列化的搭配,经济性好;突防能力强,纵深突击成功率高,并且难以拦截等诸多优势。其中单位成本低、利于大量生产和部署的经济优势显得尤为突出。有鉴于此,俄罗斯将其选为打击IS目标的主要手段。
巡航导弹的诞生
巡航导弹的发展实际上早在1909年就开始了。当时英国人提出了一种“飞行鱼雷”的设想,即用一部陀螺仪控制一架装上炸药的小型无人飞机去攻击敌舰。1915年,美国斯佩里陀螺仪公司也开始进行类似的概念研究,并在191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装有斯佩里陀螺仪、气压高度计和TNT炸药的“飞行鱼雷”;而美国陆军也研制了一种名为“凯特林昆虫”的“飞行炸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起步最早的英国和美国并没有将这些早期的巡航导弹研究坚持下去,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都放弃了(只有美国海军仍在坚持研究以螺旋桨为动力的巡航导弹,但无实际建树),而在英美之后的苏联和德国却在进入30年代后成为发展巡航导弹的两个主角。
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型巡航导弹V-1。该导弹的弹体呈纺锤形,前面的主翼和尾翼均为矩形平直翼。弹体最大直径0.82米,弹长8.32米,翼展5.37米。从外形上来看,V-1巡航导弹与普通飞机相似,只是在垂尾上部装了一个筒状发动机短舱,前端与机身相连。短舱内装一台阿格斯公司生产的As 109-014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推力2.7千牛,推进剂为汽油。V-1导弹发射重量2180千克,战斗部重850千克,装药为阿马图-39炸药,发射速度24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644千米/小时,射程240千米。该型导弹共生产了30000枚并投入了实战,但是战绩并不理想。 战后,巡航导弹的发展较快,形成了美苏两大系列,多达数十个型号。其中,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使得巡航导弹本身也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明星武器。
未来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据著名军事评论员石宏介紹,巡航导弹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隐身化。美国曾经装备的AGM-129、现役AGM-158以及俄罗斯正在发展的Kh-101都是隐身巡航导弹,表明隐身化将是未来巡航导弹必须具备的技术特征。在具体设计上,仍将是通过综合利用雷达、红外和声学等隐身技术,使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红外信号特征和噪声大幅减小,让对方防御系统的探测、跟踪和识别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高速化。随着防御系统技术的快速提升,亚音速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正越来越受到挑战。于是西方国家也逐渐改变了长期轻视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态度,提出研制速度更快的巡航导弹,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发展速度在6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国对快速打击能力的日益重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制进度明显加快。目前,美国正在测试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无人飞行器,未来有可能以其为基础发展实用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除美国外,俄、法、德、澳、印等国也在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研究和测试,像俄印两国还成功对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的高超音速发展型进行了成功测试。面对世界各强国争相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情况,中国也不能落后。今年1月,外媒报道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尽管中国这次试验是测试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再入大气层载具,但其飞行模式与巡航导弹极为相似,因此西方推测中国可能已经掌握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关键技术。
三是继续提高命中精度、缩短任务规划时间。惯性/卫星制导 双向数据链制导系统将可能在巡航导弹上普及,而且还将加装导引头(包括红外成像制导、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或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等),同时采用先进的弹上处理器和制导软件,使命中精度提高到3米以下,任务规划时间缩短至近实时甚至实时,能识别特定目标、打击机动目标和进行毁伤评价,以及具备在原定目标被摧毁后重新选择航线攻击备选目标的能力。
四是采用新型发动机和高能高密度燃料,大幅增加射程。未来的巡航导弹有可能在发射重量和有效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将射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大一倍。
五是配备种类更多的战斗部。为了扩展打击目标的种类,未来巡航导弹将配备多种类型战斗部,主要包括高爆/破片战斗部、综合效应子弹药、末敏弹、石墨战斗部、火箭推进侵彻战斗部、串联复合侵彻战斗部、温压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但独立制导系统的多用途子战斗部等,并且还要采用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钝感炸药以及智能化引信(如美国FMU-152/B联合可编程引信能够提供20种不同的定时,装有微型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探测16层地下指挥中心、仓库等建筑物内坚硬部分的层数及计算空隙和通过的距离,自动确定最佳点引爆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引爆战斗部,以获得最大的毁伤效果。
有鉴于巡航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战威力,必须加强对其抗击手段的研究与建设。就针对性的防御手段而言,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尽早发现,二是准确打击。尽早发现主要是搞好雷达网的建设。雷达侦察主要对于低空目标为主,雷达系统要以指示雷达为主,同时要有其他的雷达为辅,各种雷达检测手段组成的雷达系统可以对导弹进行监控,确保监控的准确性。准确打击要做到在部署上以梯次、环形多种阵型相结合,同时注意流动性,对不同的兵种配备最好的设备,方便熟悉使用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强的攻击力。防御系统要有严密的“网”,结合近、中、远程最新的拦截设备进行多方面的拦截,以改变路线为主,同时削弱导弹的破坏力。这些拦截火力包括高射炮/机枪、防空导弹等等。同时加强对巡航导弹的软杀伤,即电子干扰能力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导弹技术的日益扩散,中国周边拥有巡航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如何在实战中有效抗击这类武器的攻击,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国防建设的紧要问题。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巡航导弹有一个世纪的研发史了,威力越来越强大,是军事大国竞争的焦点。
中东历来是大国竞争的舞台。一战前后的英德大博弈、冷战期间的美苏争霸无不是这种竞争的表现。冷战结束之后,美俄又在中东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近日,这种博弈又有了新的动向:据俄新社6月23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当天宣布,俄罗斯海军日前向叙利亚境内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设施发射了6枚“口径”巡航导弹。报道称,俄海军“埃森海军上将”号护卫舰、“格里戈罗维奇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同“克拉斯诺达尔”号潜艇从地中海东部水域,向叙利亚境内的IS设施发射6枚“口径”巡航导弹。“克拉斯诺达尔”号潜艇在水下发射了巡航导弹,成功摧毁IS位于叙利亚哈马省的一处指挥站和一个大型武器弹药库。
俄国防部补充道,此次对叙境内IS目标的打击已通过合作渠道及时告知土耳其和以色列军方相关单位。俄罗斯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对中东使用巡航导弹进行远程打击?
俄罗斯使用巡航导弹的考虑
俄罗斯在此时使用巡航导弹对中东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的。 首先是增强在中东问题上的发言权。如前所述,中东是美俄激烈博弈的舞台。在奥巴马时代,美俄就曾在叙利亚问题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普京的剑出偏锋和俄军的优异表现使其占据了优势。而特朗普上台后,其地缘政治重心转向中东,战略动作频频:先是在核问题上向伊朗发难;紧接着加强与沙特的关系,并成功向其推销了价值1100亿美元的军火;紧接着又顺势拿下卡塔尔并逐渐在叙利亚问题上占据主动,甚至动用美军机击落叙利亚军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如果坐视不理,无疑会逐渐丧失对中东问题的发言权。此时动用巡航导弹袭击IS的目标,不仅在道义和舆论上占领制高点,还能协助叙利亚政府军的作战行动,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是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向对方展示肌肉。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俄罗斯曾对美俄关系寄予厚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美俄关系最终走向了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很大程度上含有武装对抗的色彩。2017年6月6日,美军B-52轰炸机在波罗的海上空被俄罗斯苏-27拦截伴飞。据说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进行警戒设备时发现边界上出现的空中外来战机,立即出动了当时执勤的苏-27进行拦截。这充分说明双方的对立程度之深。俄罗斯通过发射巡航导弹向美国展示其军队的强大威力,力图在对美博弈中先声夺人,占据主动。
最后是通过“口径”巡航导弹的优异实战表现向全世界做俄制武器的广告。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产业经济方面乏善可陈,其经济支柱只剩下能源和军火。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一直走低;美国在页岩气开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利润空间,军火作为出口创汇的大户,其地位日益突出。这次俄罗斯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隶属于一个1992年开始研制的导弹系列家族。该导弹家族按搭载平台分为潜射型,代号为“口径-PL”;舰载型,代号为“口径-NK”;岸基型,代号为“口径-M”;空射型,代号为“口径-A”。出口型导弹的代号在最后加字母“E”。这次发射的应该是该家族中的3M14型远程巡航导弹。该款导弹全程亚音速飞行,使用惯性 地形匹配中段制导,光学成像或雷达末制导,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在历次使用中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和技战术性能。
俄罗斯之所以选用巡航导弹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武器优异的战术特点。所谓巡航导弹,现代意义上是指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所谓巡航状态,就是导弹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以近于恒速、等高度飞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巡航导弹的飞行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飞行末段组成。从陆地、水面或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通常是由火箭助推器推动导弹起飞,随后助推器脱落,主发动机(即巡航发动机)启动,以巡航速度进行水平飞行;当接近目标区域时,由制导系统引导对目标实施俯冲或水平攻击。从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没有助推器,通常在载机投放后下滑一定时间,然后主发动机启动,开始自控飞行,后续过程与从陆地、水面或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基本相同。
与其它進攻性武器相比,巡航导弹拥有机动性好,精度高;可采用密集饱和攻击,打击效率高;能够与其他武器装备形成多用途、系列化的搭配,经济性好;突防能力强,纵深突击成功率高,并且难以拦截等诸多优势。其中单位成本低、利于大量生产和部署的经济优势显得尤为突出。有鉴于此,俄罗斯将其选为打击IS目标的主要手段。
巡航导弹的诞生
巡航导弹的发展实际上早在1909年就开始了。当时英国人提出了一种“飞行鱼雷”的设想,即用一部陀螺仪控制一架装上炸药的小型无人飞机去攻击敌舰。1915年,美国斯佩里陀螺仪公司也开始进行类似的概念研究,并在191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装有斯佩里陀螺仪、气压高度计和TNT炸药的“飞行鱼雷”;而美国陆军也研制了一种名为“凯特林昆虫”的“飞行炸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起步最早的英国和美国并没有将这些早期的巡航导弹研究坚持下去,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都放弃了(只有美国海军仍在坚持研究以螺旋桨为动力的巡航导弹,但无实际建树),而在英美之后的苏联和德国却在进入30年代后成为发展巡航导弹的两个主角。
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型巡航导弹V-1。该导弹的弹体呈纺锤形,前面的主翼和尾翼均为矩形平直翼。弹体最大直径0.82米,弹长8.32米,翼展5.37米。从外形上来看,V-1巡航导弹与普通飞机相似,只是在垂尾上部装了一个筒状发动机短舱,前端与机身相连。短舱内装一台阿格斯公司生产的As 109-014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推力2.7千牛,推进剂为汽油。V-1导弹发射重量2180千克,战斗部重850千克,装药为阿马图-39炸药,发射速度24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644千米/小时,射程240千米。该型导弹共生产了30000枚并投入了实战,但是战绩并不理想。 战后,巡航导弹的发展较快,形成了美苏两大系列,多达数十个型号。其中,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使得巡航导弹本身也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明星武器。
未来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据著名军事评论员石宏介紹,巡航导弹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隐身化。美国曾经装备的AGM-129、现役AGM-158以及俄罗斯正在发展的Kh-101都是隐身巡航导弹,表明隐身化将是未来巡航导弹必须具备的技术特征。在具体设计上,仍将是通过综合利用雷达、红外和声学等隐身技术,使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红外信号特征和噪声大幅减小,让对方防御系统的探测、跟踪和识别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高速化。随着防御系统技术的快速提升,亚音速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正越来越受到挑战。于是西方国家也逐渐改变了长期轻视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态度,提出研制速度更快的巡航导弹,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发展速度在6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国对快速打击能力的日益重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制进度明显加快。目前,美国正在测试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无人飞行器,未来有可能以其为基础发展实用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除美国外,俄、法、德、澳、印等国也在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研究和测试,像俄印两国还成功对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的高超音速发展型进行了成功测试。面对世界各强国争相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情况,中国也不能落后。今年1月,外媒报道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尽管中国这次试验是测试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再入大气层载具,但其飞行模式与巡航导弹极为相似,因此西方推测中国可能已经掌握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关键技术。
三是继续提高命中精度、缩短任务规划时间。惯性/卫星制导 双向数据链制导系统将可能在巡航导弹上普及,而且还将加装导引头(包括红外成像制导、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或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等),同时采用先进的弹上处理器和制导软件,使命中精度提高到3米以下,任务规划时间缩短至近实时甚至实时,能识别特定目标、打击机动目标和进行毁伤评价,以及具备在原定目标被摧毁后重新选择航线攻击备选目标的能力。
四是采用新型发动机和高能高密度燃料,大幅增加射程。未来的巡航导弹有可能在发射重量和有效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将射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大一倍。
五是配备种类更多的战斗部。为了扩展打击目标的种类,未来巡航导弹将配备多种类型战斗部,主要包括高爆/破片战斗部、综合效应子弹药、末敏弹、石墨战斗部、火箭推进侵彻战斗部、串联复合侵彻战斗部、温压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但独立制导系统的多用途子战斗部等,并且还要采用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钝感炸药以及智能化引信(如美国FMU-152/B联合可编程引信能够提供20种不同的定时,装有微型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探测16层地下指挥中心、仓库等建筑物内坚硬部分的层数及计算空隙和通过的距离,自动确定最佳点引爆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引爆战斗部,以获得最大的毁伤效果。
有鉴于巡航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战威力,必须加强对其抗击手段的研究与建设。就针对性的防御手段而言,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尽早发现,二是准确打击。尽早发现主要是搞好雷达网的建设。雷达侦察主要对于低空目标为主,雷达系统要以指示雷达为主,同时要有其他的雷达为辅,各种雷达检测手段组成的雷达系统可以对导弹进行监控,确保监控的准确性。准确打击要做到在部署上以梯次、环形多种阵型相结合,同时注意流动性,对不同的兵种配备最好的设备,方便熟悉使用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强的攻击力。防御系统要有严密的“网”,结合近、中、远程最新的拦截设备进行多方面的拦截,以改变路线为主,同时削弱导弹的破坏力。这些拦截火力包括高射炮/机枪、防空导弹等等。同时加强对巡航导弹的软杀伤,即电子干扰能力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导弹技术的日益扩散,中国周边拥有巡航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如何在实战中有效抗击这类武器的攻击,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国防建设的紧要问题。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