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形成了地球村的经济体。现实的世界不管任何的国家或者是地区如果要想发展经济,闭门造车那是不可能的,经济全球化制约着、左右着甚至决定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阶层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发展必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中国企业;经济;全球化;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一词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作为经济范畴,它是世界经济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由生产、贸易、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加速运动、各经济体紧密融合的实体;作为历史范畴,它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地缘扩展空间接近完成,贸易和投资范围已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经济运行的“地狱空间”正在为“流动空间”所取代,经济活动的地域正在为全球网络所覆盖。由于各国经济关联度的提高和互动性的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立体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这一过程,不仅使国家的经济边界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让渡和延伸。由于市场和生产已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民族国家的经济行为日益成为因变量,国内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包括大公司、公共权力机构,必须考虑其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制约因素。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多为发达国家所享有,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大都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全球化的“双刃剑”之说更多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那些不愿和无力参加或被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最不发达国家,很可能遭受被边缘化的命运,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催生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大市场的形成,从而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1991—1997年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修改,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引发了一场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新自由主义思潮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强烈,国家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现存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较低,但增值税税率实际上较高。税负对大型营利企业不能算重,对垄断寡头企业可能还是相当轻,因为它们握有定价权。但对于中小型微利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折旧占成本费用成分比例高的企业就显得较重了。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17% 的增值税,还有城建、教育税费附加(可高达“三税”的10%)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机构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链脆弱。我们知道所谓“非法融资”案的吴英女士,温州老板躲避高利贷而跳楼,银行的暴力等说明我们金融机制和融资渠道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第三,定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国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如中石化可以随意定价,而在下游的民企如化妆品等就不能随便涨价,加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的萎缩使得民企举步维艰。这三点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决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先天的不足,竞争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第四,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一种是大型的国企,主要的问题有:厂长经理的委任制,专业知识的缺乏,存在“足球教练不懂足球”的尴尬局面;政企不分,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足,甚至有靠国家输血的现象;机构繁多,人浮于事,国企的负担沉重。另一种是私人企业和家族企业,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没有实行股份制治理结构,使得资金来源有限。第五,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投入不大,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仅与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国家持平。第六,专利意识薄弱,使得中国的大品牌极少。第七,企业人才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受“官本位”和“管农商”的影响,使得较为优秀的人在权利金字塔的顶端,而从事商业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当下中国一些企业家的诚信问题,违法经营,恶性竞争也使得原本较优秀的人才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被“和谐”。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就注定了中国的许多部门和区域要对外开放。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生产技术流入中国;二是引入竞争的机制,可以使中国企业改善服务和加大创新的力度;三是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的保证;四是中国企业是市场全球化,可以运用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拉动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全面的发展。而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适应国际化的竞争实力,又失去了中国政府的保护,那么在竞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法竞争。二是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的体现是金融的全球化,使得一些“短期资本”和“游资”及“热钱”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泛滥,一方面通过投资间接的控制和影响中国的民族企业,使得民族企业在成为外资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这部分游资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投机性和极大的流动,加剧了中国企业和经济的泡沫,不稳定的因素陡然增加,可能诱发金融海啸和货币币值的不稳。三是全球化下的中国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每天有大量的商品和资本在国际的市场上流动,国外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将影响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即使在中国相关的行业不存在结构的问题,但是通过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资本的流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四是中国具有国际比较成本的优势行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空间,如纺织,服装等加工业正在由中国转向印度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另外是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业使得中国出现“谷贱伤农”的效应;具有本地优势的行业其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如房地产,零售业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暂时有优势,其盈利的范围在可掌控的范围内,但是从长期来看,国际资本和企业在知道中国此类行业的盈利和经营模式后,大举进军,那么形势就不容乐观;带有垄断的优势行业,其优势是脆弱的,如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和企业在中国的规模庞大,基本是处于绝对垄断,中国的开放力度加大,该类企业会出现“恐龙”效应,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消费者只选择值得信任的服务。
三、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化的对策
(一)中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职能应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角色由“父母”向“朋友”过渡。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时,中国政府应给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在国内方面:公平立法,严格执法,对外资和国内企业应同一对待;鼓励和倡导独立自主,务实创新的精神; 进行税法改革,减少不合理的税目和收费,减少企业税收负担;打破金融垄断地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就业市场和再就业培训机构,减少企业人员招聘成本等。
在国际方面: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如“东盟” 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加强国际间的政府合作,为企业跨国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加强国际间技术和管理交流,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指导; 加强国际军事合作,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的权益提供“全球化、全天性”的保证。
(二)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自主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实行“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的现象,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时,必须要注重消化,进而创新,这样中国就有许多的“海尔”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不要全盘西化,不要认为西方的一定在中国行得通,很多的管理模式必须得中国化;
2.加强厂,学,研相结合。大型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下设学院,专门为自身企业发展提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及其优秀的储备人才,中小型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投入经费与高校一道研发技术和新产品,国家要在相关方面立法,给予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
3.创立民族品牌。把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普及中国企业和民众的专利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
4.规模化经营,获得协同效应。规模化经营可以是优势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技术可以实现互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及其整体的竞争力;
5 .在与外资合作时,中方企业应力争控股。中方企业只有掌握了控股的权利,才能够在决策时处于主动地位,维护中方企业的利益。
(三)科学的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管理
1 .淡化家族式或国家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组织体系。要有合理的分工,责任明确,形成“权、责、利”相统一相制约的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依法用工,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选择合适的人到适合的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相统一的用人理念。
3 .建立培训部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在企业中进行有选择的重点的培训对象,如高管,经理等;选择正规的培训结构,扩大员工的制度化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等。
4.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做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做到不同层次的职员有不同的激励制度
(四)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联想并购IBMPC业务,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大型案例中可以看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并购成功后企业应做到:减少文化冲突,提高文化整合能力。
四、结语
因为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则是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今天无论是何种制度,何种肤色,何种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必须承认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中国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洗礼。在迎接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中国企业自身的优势,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固定的受众,分析对手的长处和强项,民族企业要扬长补短。在面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国内市场,民族企业该独立自主,创造民族的品牌,在保证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进军国际市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在确立“朋友家人”的关系下,相互扶持,经济全球化是竞争白热化时代,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009重印):37-58.
[2]彭刚、黄卫平.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相互研究[M].商务图书馆出版社,2005.10.
[4]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5]陈春花.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涵认知[J].管理学报,2011(1).
[6]李子白.投资银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企业;经济;全球化;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一词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作为经济范畴,它是世界经济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由生产、贸易、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加速运动、各经济体紧密融合的实体;作为历史范畴,它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地缘扩展空间接近完成,贸易和投资范围已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经济运行的“地狱空间”正在为“流动空间”所取代,经济活动的地域正在为全球网络所覆盖。由于各国经济关联度的提高和互动性的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立体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这一过程,不仅使国家的经济边界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让渡和延伸。由于市场和生产已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民族国家的经济行为日益成为因变量,国内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包括大公司、公共权力机构,必须考虑其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制约因素。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多为发达国家所享有,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大都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全球化的“双刃剑”之说更多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那些不愿和无力参加或被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最不发达国家,很可能遭受被边缘化的命运,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催生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大市场的形成,从而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1991—1997年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修改,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引发了一场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新自由主义思潮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强烈,国家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现存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较低,但增值税税率实际上较高。税负对大型营利企业不能算重,对垄断寡头企业可能还是相当轻,因为它们握有定价权。但对于中小型微利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折旧占成本费用成分比例高的企业就显得较重了。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17% 的增值税,还有城建、教育税费附加(可高达“三税”的10%)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机构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链脆弱。我们知道所谓“非法融资”案的吴英女士,温州老板躲避高利贷而跳楼,银行的暴力等说明我们金融机制和融资渠道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第三,定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国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如中石化可以随意定价,而在下游的民企如化妆品等就不能随便涨价,加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的萎缩使得民企举步维艰。这三点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决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先天的不足,竞争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第四,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一种是大型的国企,主要的问题有:厂长经理的委任制,专业知识的缺乏,存在“足球教练不懂足球”的尴尬局面;政企不分,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足,甚至有靠国家输血的现象;机构繁多,人浮于事,国企的负担沉重。另一种是私人企业和家族企业,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没有实行股份制治理结构,使得资金来源有限。第五,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投入不大,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仅与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国家持平。第六,专利意识薄弱,使得中国的大品牌极少。第七,企业人才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受“官本位”和“管农商”的影响,使得较为优秀的人在权利金字塔的顶端,而从事商业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当下中国一些企业家的诚信问题,违法经营,恶性竞争也使得原本较优秀的人才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被“和谐”。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就注定了中国的许多部门和区域要对外开放。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生产技术流入中国;二是引入竞争的机制,可以使中国企业改善服务和加大创新的力度;三是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的保证;四是中国企业是市场全球化,可以运用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拉动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全面的发展。而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适应国际化的竞争实力,又失去了中国政府的保护,那么在竞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法竞争。二是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的体现是金融的全球化,使得一些“短期资本”和“游资”及“热钱”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泛滥,一方面通过投资间接的控制和影响中国的民族企业,使得民族企业在成为外资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这部分游资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投机性和极大的流动,加剧了中国企业和经济的泡沫,不稳定的因素陡然增加,可能诱发金融海啸和货币币值的不稳。三是全球化下的中国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每天有大量的商品和资本在国际的市场上流动,国外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将影响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即使在中国相关的行业不存在结构的问题,但是通过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资本的流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四是中国具有国际比较成本的优势行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空间,如纺织,服装等加工业正在由中国转向印度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另外是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业使得中国出现“谷贱伤农”的效应;具有本地优势的行业其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如房地产,零售业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暂时有优势,其盈利的范围在可掌控的范围内,但是从长期来看,国际资本和企业在知道中国此类行业的盈利和经营模式后,大举进军,那么形势就不容乐观;带有垄断的优势行业,其优势是脆弱的,如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和企业在中国的规模庞大,基本是处于绝对垄断,中国的开放力度加大,该类企业会出现“恐龙”效应,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消费者只选择值得信任的服务。
三、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化的对策
(一)中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职能应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角色由“父母”向“朋友”过渡。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时,中国政府应给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在国内方面:公平立法,严格执法,对外资和国内企业应同一对待;鼓励和倡导独立自主,务实创新的精神; 进行税法改革,减少不合理的税目和收费,减少企业税收负担;打破金融垄断地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就业市场和再就业培训机构,减少企业人员招聘成本等。
在国际方面: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如“东盟” 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加强国际间的政府合作,为企业跨国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加强国际间技术和管理交流,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指导; 加强国际军事合作,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的权益提供“全球化、全天性”的保证。
(二)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自主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实行“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的现象,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时,必须要注重消化,进而创新,这样中国就有许多的“海尔”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不要全盘西化,不要认为西方的一定在中国行得通,很多的管理模式必须得中国化;
2.加强厂,学,研相结合。大型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下设学院,专门为自身企业发展提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及其优秀的储备人才,中小型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投入经费与高校一道研发技术和新产品,国家要在相关方面立法,给予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
3.创立民族品牌。把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普及中国企业和民众的专利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
4.规模化经营,获得协同效应。规模化经营可以是优势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技术可以实现互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及其整体的竞争力;
5 .在与外资合作时,中方企业应力争控股。中方企业只有掌握了控股的权利,才能够在决策时处于主动地位,维护中方企业的利益。
(三)科学的人力资源的引进和管理
1 .淡化家族式或国家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组织体系。要有合理的分工,责任明确,形成“权、责、利”相统一相制约的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依法用工,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选择合适的人到适合的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相统一的用人理念。
3 .建立培训部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在企业中进行有选择的重点的培训对象,如高管,经理等;选择正规的培训结构,扩大员工的制度化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等。
4.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做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做到不同层次的职员有不同的激励制度
(四)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联想并购IBMPC业务,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大型案例中可以看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并购成功后企业应做到:减少文化冲突,提高文化整合能力。
四、结语
因为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则是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今天无论是何种制度,何种肤色,何种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必须承认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中国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洗礼。在迎接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中国企业自身的优势,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固定的受众,分析对手的长处和强项,民族企业要扬长补短。在面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国内市场,民族企业该独立自主,创造民族的品牌,在保证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进军国际市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在确立“朋友家人”的关系下,相互扶持,经济全球化是竞争白热化时代,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009重印):37-58.
[2]彭刚、黄卫平.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相互研究[M].商务图书馆出版社,2005.10.
[4]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5]陈春花.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涵认知[J].管理学报,2011(1).
[6]李子白.投资银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