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生态功能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159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交错的生态过渡区,也是生态脆弱和生态敏感带,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探讨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生态功能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植被生态功能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和气象观测数据,选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等指标来量化植被生态功能,采用空间叠加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植被生态功能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和人为活动对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区95%以上区域的植被生态功能呈现变好趋势.其中,NPP、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幅度分别为57.1%、57.3%和86.7%.植被NPP由2000年的502.6 g·m?2·a?1(以C计,下同)增加到2020年的789.6 g·m?2·a?1;水土保持量由2000年的473.5 t·hm?2·a?1增加到2020年的744.9 t·hm?2·a?1;水源涵养能力指数由2000年的42.7增加到2020年的79.7.NPP、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指数明显提高预示该区域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其中,年降水量增加是驱动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的关键气候因素.人类的生态保护措施使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上升是促进生态功能提高的主要人为因素.
其他文献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是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龄是林分构造的重要因素,反映着森林群落的抗逆性、完整性及演替进程等状况,土壤种子与地上植被有密切关系,了解林下植物有助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植被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和稳定性.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石龙林场内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幼龄林(9 a)、中龄林(15 a)、成熟林(30 a)与过熟林(50 a),比较分析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鸟类迁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湿地面积的退化和丧失,严重影响了鸟类栖息活动.在此背景下,开展云东海国家级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调查,对鸟类尤其是候鸟及其停歇地和迁徙地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对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村庄和鱼塘区、稻田区、滩涂湿地和湖心岛区、芦苇丛区4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逐月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动态规律.(1)共记录到鸟类72种,隶属于12目32科5
以贵阳市10种典型城市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抽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了贵阳市不同城市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运用冗余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贵阳市不同城市森林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的影响,旨在为贵阳市乃至中国西南喀斯特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城市森林植物多样性维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维管植物61科、107属、124种,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群落不同层间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女贞桦木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马尾松林物种组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