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5518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回顾学术自由的过去、直面学术自由的现在和展望学术自由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自由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和绝对的,而是变化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它是一个逐渐演变、动态发展的概念。只有理解了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的发展历程,我们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学术自由的涵义。
  关键词:学术自由;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简介:袁海瑛(1977-),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陈明伟(1982-),男,湖北黄冈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江西 南昌 330022)
  
  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帕金说的那样,“谁都在谈大学”,但是“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大学”。[1]学术自由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学术自由。
  一、学术自由的过去
  1.萌芽
  学术自由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过“学者必须有权力探索一个论点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这可能是对学术自由最早的论述了。他后来因“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罪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在法庭上他辩护道:“假使你们提议释放我而以我不再探求真理为条件,那么,我就说:啊,敬谢诸位雅典人,我只服从我所相信使我来做这种事业的神,却不服从诸位,我一日有气有力,一日不肯舍弃我研究哲学的事业。我继续实行教导我所遇的人。”[2]这可以说是古希腊历史上对思想自由论述最早也是最深刻的辩词,它使思想自由从不自觉存在的自然状态上升为经论证的理论,从而大大提升了思想自由的理论高度,夯实了思想自由正当性的根基。
  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衣钵,终身追求真理,主张思想自由。他还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师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彼此平等,没有尊卑高下之分,共同研讨问题,发表见解,教学内容完全自由自主,不受任何外来干预。阿卡德米学园不仅开创了“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留下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千古佳话,充分展现了学术自由的精神魅力,而且使“大学”与学术自由第一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原有学术自由属于学者个人的个体性特征,赋予学术自由群体性特征和实体化。
  师承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并没有简单接受老师的哲学思想,而是怀着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执着于真理的发现与阐释。他首次将“自由”与“学术”连在一起,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应自由地从事学术。“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他利益而寻找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当我们追寻、探索学术自由萌芽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是:在古希腊人的头脑里并没有明确的学术自由概念。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也不可能有精确的区分,他们始终糅和在一起,相互混用。而前面我们提及的学术自由的称谓也不过是一种现代的解读。
  2.确立
  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带有行会组织性质的“自治”成为西方大学现代学术自由的初始行为, 其确立的自治原则为后来西方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初步奠定了实践基础。而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旗帜鲜明地将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基本原则,它明确提倡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使学术自由从长期的朦胧状态转变为自觉的状态,成为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理念与实践的策源地。
  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早在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就开始萌芽。但学术自由思想的真正确定却是在洪堡担任普鲁士内阁文化教育司负责人之后。他明确提出了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和研究自由。正是学术自由思想的确立才使得19世纪末的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然而,在柏林大学成立不久,保守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所支配的“德意志同盟”为限制学生的民族思想和自由精神抛出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精神遭受严重破坏。经历这一打击后,接受了学术自由思想的德意志大学思想家们意识到权利保障的重要性,要求在宪法中写进保障学术自由的条款,最终1849年德国的《法兰克福宪法》第152条规定:“学术及其教学是自由的”,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学术自由法律化。但随着法西斯主义的盛行,这种自由逐渐被一种好战的学问所替代。从此,学术自由思想在德国的大学中消失,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恢复。
  3.成熟
  现代学术自由作为一项权利主要是在美国形成的。19世纪下半叶,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对美国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先后有近万名学生和学者到德国求学或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们不仅带走了德国大学的文凭和学术成果,而且也把学术自由思想移植到了美国。然而,美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与欧洲不同,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发展也与欧洲各国有所不同。欧洲的大学带有明显的学者行会的特征,有较大的自治权,而美国的大学更类似于公司的组织结构,由非校内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及其聘用的校长来管理学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雇员。这样就造成了经常发生由于教师在信仰、政治观点和学术上与当局不一致而遭董事会解雇的事件。因此,在美国学术自由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获得学术自由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与争取保障教授职位的稳定紧紧联系在一起。
  1876年,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首任校长吉尔曼在其就职典礼上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鼓励研究。其他高校纷纷效仿,学术自由之风弥散开来。但好景不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主义者担心允许学术自由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后果,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开始主张对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予以限制和封杀。因此,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教师因学术观点与校方、官方不同而被解雇之事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进入20世纪,大学劳资关系一度紧张,侵害学术自由的消息甚至成为美国全国报纸的头条新闻。特别是1899年的“罗斯事件”在当时引起美国社会和学术界展开激烈的争论,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教学与研究自由”问题。 斯坦福大学7位教授为此还联合几所大学的教师在纽约集会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拟定并公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教授任期的原则声明(也称《1915 宣言》)。其声明主张的学术自由包括:①允许学者追求学术研究不管其将被导向何处的自由; ②与研究生一起探索深奥的和有争议的思想观点的自由;③在校外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讲话的自由;④就一般社会和政治问题以体面的适于教授身份的方式发表意见的自由。[3]但是,这些主张并没有马上被普遍接受,直到杜威等人在学术自治的条款上加上学术中立之后,学术自由的原则才最终在美国得到充分认同和足够尊重。其后AAUP又先后于1925年、1940年、1970年、1990年发表了一系列的“原则声明”,建立了一整套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这些原则声明还曾被美国法院引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纵观学术自由在西方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学术自由是一个逐渐演变、动态发展的概念。从它的萌芽、确立到发展成熟,其概念不断清晰,内容越来越具体;学术自由主要限定在大学的学术事务中;学术自由不是一个纯学术的概念,它的边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有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对大学外也产生影响。
  二、学术自由的现在
  1.“9·11”之后的学术自由
  “9·11”事件的发生,使得全球恐怖主义升温,这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学术生活。世贸中心被炸造成了美国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关系不可避免的改变,其对学术自由的挑战和威胁可以与麦卡锡时代相提并论。比如:有关“敏感但没有分级别”的科研中没有用过的概念将放慢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速度。联邦政府也不鼓励某些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研究者处理某些研究材料也会受到限制,从世界某些地方来的科学家在美从事的某些科研活动受到限制,特别是通过“爱国者法案”和其他促进安全的方式所进行的监控得到加强。[4] 学术自由自此开始笼罩在“反恐”名义下的阴影中。
  2.信息化时代的学术自由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在给学者们带来丰富研究资源的同时也给学术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学术生存和交流方式。特别是网络的超时空性、互动性、广泛性和虚拟性等特质冲破了传统教室的界限,冲破了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传统的学术自由规定“教师享有在教室进行专业讨论的自由,教师在教室享有教学的自由”,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原有课堂、教室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个人博客、个人网站和论坛等成为了新型的课堂。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开始出现,传统上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变成了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和互相发展。这样,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当教师在个人网站上发布了课程内容,当教师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这种媒介是否是真实课堂的延伸?传统的学术自由是否必须适应虚拟空间的需求,在虚拟空间里学术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在虚拟课堂中教师还是否拥有教学自由呢,讨论自由又该如何保障呢?关于信息化时代的学术自由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正如美国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传播媒介的改变已经触及学术自由传统的基本原则,要求重新审视学术自由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含义”。[5]
  三、学术自由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仍将进一步发展和深入,3G、云计算、LTE、IMS/软交换等新兴技术将不断完善、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理念,同时也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身处其中的学者进行的学术活动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学术自由也会面临更多新的危机和挑战。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未来是湿的”。他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的方式组织的。”在描述“湿”这个概念时,舍基说“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就像DIGG、MySpace、维基等各种情况一样,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靠正式制度强制聚在一起。” 在笔者看来,未来将是一个人人时代,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6] 果如舍基所描述的那样,未来是湿的,未来将是一个人人时代,未来将是一个由正式组织制度向非正式组织制度、向人本身复归的时代,那么大学的组织形态以及身处大学中的学术人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学术自由的形态和内容也必然会有所改变,但是学术自由又该如何适应未来的这种新形势呢?
  通过回顾学术自由的过去、直面学术自由的现在和遥想学术自由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自由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和绝对的,而是变化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并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阶级属性。另外,学术自由的具体内容和程度还取决于一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状况,取决于专业组织的程度、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等等因素。尽管学术自由已被公认是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如今已成为不言自明的,它过去曾经面对、现在也仍然面对、将来还会面临着种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
  学术自由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因此要给学术自由下一个准确的学术界也都公认的定义仍存在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的考察会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学术自由。尽管目前仍没有一个学术自由的概念得到一致的认同,尽管学术自由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学需要学术自由!“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威胁。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7]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
  [2][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M].宋桂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5.
  [3]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6-81.
  [4][美]阿尔巴赫,等.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谢俊.学术自由的新危机:21世纪初的美国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9,(9):102-103.
  [6][美]克莱·舍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M].胡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9-60.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宽口径、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在课程建设、实践环节设置、毕业设计的监控、自学能力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
期刊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特点使低学历青年教师处于职场尴尬境地。研究这部分教师面临的问题,以制度作保证,以激励作动力,让这部分教师在关爱中成长,为高校发展增添活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管理;激励  作者简介:闫杰(1982-),男,河南南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4)    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本科教学,不惜以丰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学术价值偏低、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同时也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并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为此,本文提出到企业开发导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加大硬件投入、加强监控、建立通畅的师生沟通机制等解决对策,以此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期刊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质量工程”、2008年金融危机、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为社会所接受,长期以来一直是高等院校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与问题,提出未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为高等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建高(1974-),男,江西鹰潭人,河海大学商学院,讲师,河南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专业、思维、能力等概念的梳理和分析,运用演绎推理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内涵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核心的专业思维与专业能力是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并指出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思维;专业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阎峻(1975-),男,安徽利辛人,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
期刊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迫切要求独立学院走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道路。独立学院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定位,牢固确立起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陈建(1982-),男,浙江台州人,南京理工大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中的普遍应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对医学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医学人才的必要性;培养医学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对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冯凤莲(1969-),女,河北宁晋人,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政工师,心
期刊
摘要:从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分析入手,针对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从而推动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管理教育  作者简介:漆律(1981-),男,江西靖安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军队管理学;张广义(1984-),男,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硕士研究
期刊
摘要:以数控仿真软件在笔者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基础,阐述了传统数控教学方法的弊端,以及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与加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分析了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控教学;数控仿真软件;应用  作者简介:邓遵义(1978-),男,河南西平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科研;李攀峰(1976-),男,河南渑池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矢志不渝地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打造具有创新型教师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智力来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宏斌(1974-),男,河北邢台人,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世界社会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