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逢年过节,清明中秋,母亲经常跟我们兄妹几个念叨,说不知道父亲在那里过得好不好?还说父亲一生清苦,没有享到一天清福,而把人间所有的福分都让她一个人享了。
母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秀美的脸庞、明亮的眸子、两条黑亮的长辫垂于腰际,村里人都说母亲像一朵娇艳的娜仁花。有媒婆前来提亲,母亲总是羞赧地摇摇头,其实那时她的心里早已有了父亲。
父亲在村里的大食堂当管理员,工作之余,总爱捧一本书坐在桌前看。尤令父亲骄傲的是,他能打一手好珠算。月底,生产队长在一旁念账目,父亲的手轻巧地在珠盘上跳跃,队长的嘴巴还没有闭上,父亲那里的结果早就出来了。母亲高小毕业那年,队里恰好缺一个会计,村里人就一致推举母亲管账目。这样,父亲和母亲一对年轻人就可以整天在一起写写算算了。
后来听母亲说,她当时之所以看上父亲,是被他英俊儒雅的气质所打动。另外,母亲还钦慕父亲为什么能把珠算拨弄得那么生动有趣,以至后来母亲经常替父亲炫耀他炉火纯青的珠算技艺。长大以后有了计算器,我决定跟父亲比试一下,母亲把一串数字念下来之后,还未等我摁完,父亲的答案已經脱口而出,且不差锱铢。
春天里,母亲坐在生产队偌大的办公室窗前,红着脸跟父亲说:“把你抽屉里的书借给我看看。”父亲点头说:“全借给你看。”母亲又央求:“你教我学珠算也行?”父亲依然答应:“行,让你打得和我一样快。”春天的风把满院的榆树和柳树都吹绿了,母亲看一眼父亲英俊的脸庞,羞涩地低下头,脸上也露出胭脂般的笑意。
因为祖母家的房子很小,叔叔也已长大成人,父亲和母亲带着我就搬到队部东侧一间旧时的学堂里去住。那时我已经3岁了,母亲整天背着我做家务,切菜、擀面条,连抱棍推碾子时,都要把我悬在背上,生活清贫而艰辛,却又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里,父亲倚在窗前大声地读一本旧版线装的《红楼梦》。父亲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朗诵,深厚的嗓音略带磁性。我依偎在父亲身畔,张望着父亲念的那些字,并伸出小手去抓,父亲就把书高高擎起令我够不到,嘴里依然念道:“黛玉却来到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这时母亲嗔啧一声抱过我,将一根根纤细的秫秸秆儿塞进炉膛,火苗浅浅地舔舐漆黑的水壶底。母亲静静地听着父亲读给她的红楼故事,火光映红了她俊俏的面颊。此时,我就在雨声、读书声和水壶那咕嘟的沸腾声中,在母亲的怀中酣然睡去。
父亲一辈子都喜欢喝母亲给他泡的红茶,酽酽的茶香,时时萦绕在简陋的小屋里。即使后来有了电和煤气,父亲也总是上山捡来干树杈、干牛粪、酸不溜根,让母亲烧开水。父亲说,柴火烧出来的水泡茶就是不一样。我不相信,对比着品了两回,两种水沏出来的茶的确迥然不同,前者芬芳四溢、绵软可口,电水则温吞寡淡,烫嗓子。
9岁那年春天,我要上学了。母亲用她戴了多年的一方白底碎花头巾,给我缝了一个精巧的小书包;父亲花一毛钱买来两张糊窗户的大白纸,给我裁了两个写字本,并端端正正地写上舅舅给我起的学名:齐国军。半年以后,父亲还是坚持着给我改了现在这个名字。
从我上学识字以后,家里就有三个读书人了。于是,每逢茶余饭后或休工歇息,我也效仿父亲的样子,捧一本杂志高声地朗读给他们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偷偷瞟一眼父亲和母亲,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父亲除了饮茶,也吸烟,还喜欢喝两杯老酒。父亲从不像其他老农那样用烟袋杆儿吸烟,说那样显得过于老态,他喜欢用烟纸卷旱烟抽,一捏子烟末均匀地撒在烟纸上,用掌心一拧,一根纸烟就卷成了;火柴一擦,“刺啦”一下,跳出一缕小火苗,蓝色的烟雾就从父亲多皱的嘴巴里吐出来,缓缓地飘在空气中。父亲一辈子头疼脑热从未打过针,而是将扑热息痛先捻碎;然后掺进烟末里卷成烟,一袋烟吸完身上就轻松了。
母亲心疼父亲,经常趁他熟睡或休息的时候,偷偷地把当天的活计做完。一堆谷子刚刚用碌碡压好,趁父亲进屋喝茶的工夫,母亲就开始扭动腰肢用簸箕簸。父亲出来看着口袋里干干净净金黄色的谷子,嗔怪母亲太逞强,不该抢他的活计干。母亲说你就不怕累坏了身子骨,没有活计你就给我念一段书吧。父亲这些年很少大声地读书了,而是从铺盖卷下拿出一副扑克牌,在炕席上摆“福禄寿喜财过五关”的游戏,母亲就匍匐在他身边,津津有味地瞧。
那年父亲病重,不能平卧,十几天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夜里,母亲蹲在父亲身旁捧着他的额头陪他唠嗑儿,父亲这才勉强睡去。看着父亲安详地睡着了,母亲就那样木雕泥塑般一动不动地蹲着。我的眼泪无声地淌下来,在我脸上肆意汪洋地流。
父亲读书、摆扑克牌,也喜欢唱两句蒙古族民歌。我从单位拿一本《蒙古贞民歌选》,父亲爱不释手,经常倚在铺盖卷上饶有兴致地哼唱,什么《祝酒歌》《天上的风》《绕阳河畔》《四河》……一首接着一首,总也唱不够。
生活,就像绕阳河潺湲作响的流水,清清亮亮,日夜奔腾不息。春种秋收,父亲和母亲在田间辛勤地劳作,土里刨食,好不容易把我们兄妹几个养大成人,可这时他们也已经老了。他们的腰杆儿不再挺直,山乡牧野的熏风,吹皱了他们原本青春靓丽的脸庞。
父亲故去近二十年了,他行走在天堂里,隐藏在时间的另一面。逢年过节,清明中秋,母亲经常跟我们兄妹几个念叨,说不知道父亲在那里过得好不好?还说父亲一生清苦,没有享到一天清福,而把人间所有的福分都让她一个人享了。
在母亲的唏嘘喟叹中,我暗暗猜想,彼时彼刻,父亲一定坐在天阶高大的石廊旁,捧着一本什么书,正在抑扬顿挫地朗读……
胡明亮摘自《天津日报》
母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秀美的脸庞、明亮的眸子、两条黑亮的长辫垂于腰际,村里人都说母亲像一朵娇艳的娜仁花。有媒婆前来提亲,母亲总是羞赧地摇摇头,其实那时她的心里早已有了父亲。
父亲在村里的大食堂当管理员,工作之余,总爱捧一本书坐在桌前看。尤令父亲骄傲的是,他能打一手好珠算。月底,生产队长在一旁念账目,父亲的手轻巧地在珠盘上跳跃,队长的嘴巴还没有闭上,父亲那里的结果早就出来了。母亲高小毕业那年,队里恰好缺一个会计,村里人就一致推举母亲管账目。这样,父亲和母亲一对年轻人就可以整天在一起写写算算了。
后来听母亲说,她当时之所以看上父亲,是被他英俊儒雅的气质所打动。另外,母亲还钦慕父亲为什么能把珠算拨弄得那么生动有趣,以至后来母亲经常替父亲炫耀他炉火纯青的珠算技艺。长大以后有了计算器,我决定跟父亲比试一下,母亲把一串数字念下来之后,还未等我摁完,父亲的答案已經脱口而出,且不差锱铢。
春天里,母亲坐在生产队偌大的办公室窗前,红着脸跟父亲说:“把你抽屉里的书借给我看看。”父亲点头说:“全借给你看。”母亲又央求:“你教我学珠算也行?”父亲依然答应:“行,让你打得和我一样快。”春天的风把满院的榆树和柳树都吹绿了,母亲看一眼父亲英俊的脸庞,羞涩地低下头,脸上也露出胭脂般的笑意。
因为祖母家的房子很小,叔叔也已长大成人,父亲和母亲带着我就搬到队部东侧一间旧时的学堂里去住。那时我已经3岁了,母亲整天背着我做家务,切菜、擀面条,连抱棍推碾子时,都要把我悬在背上,生活清贫而艰辛,却又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里,父亲倚在窗前大声地读一本旧版线装的《红楼梦》。父亲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朗诵,深厚的嗓音略带磁性。我依偎在父亲身畔,张望着父亲念的那些字,并伸出小手去抓,父亲就把书高高擎起令我够不到,嘴里依然念道:“黛玉却来到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这时母亲嗔啧一声抱过我,将一根根纤细的秫秸秆儿塞进炉膛,火苗浅浅地舔舐漆黑的水壶底。母亲静静地听着父亲读给她的红楼故事,火光映红了她俊俏的面颊。此时,我就在雨声、读书声和水壶那咕嘟的沸腾声中,在母亲的怀中酣然睡去。
父亲一辈子都喜欢喝母亲给他泡的红茶,酽酽的茶香,时时萦绕在简陋的小屋里。即使后来有了电和煤气,父亲也总是上山捡来干树杈、干牛粪、酸不溜根,让母亲烧开水。父亲说,柴火烧出来的水泡茶就是不一样。我不相信,对比着品了两回,两种水沏出来的茶的确迥然不同,前者芬芳四溢、绵软可口,电水则温吞寡淡,烫嗓子。
9岁那年春天,我要上学了。母亲用她戴了多年的一方白底碎花头巾,给我缝了一个精巧的小书包;父亲花一毛钱买来两张糊窗户的大白纸,给我裁了两个写字本,并端端正正地写上舅舅给我起的学名:齐国军。半年以后,父亲还是坚持着给我改了现在这个名字。
从我上学识字以后,家里就有三个读书人了。于是,每逢茶余饭后或休工歇息,我也效仿父亲的样子,捧一本杂志高声地朗读给他们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偷偷瞟一眼父亲和母亲,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父亲除了饮茶,也吸烟,还喜欢喝两杯老酒。父亲从不像其他老农那样用烟袋杆儿吸烟,说那样显得过于老态,他喜欢用烟纸卷旱烟抽,一捏子烟末均匀地撒在烟纸上,用掌心一拧,一根纸烟就卷成了;火柴一擦,“刺啦”一下,跳出一缕小火苗,蓝色的烟雾就从父亲多皱的嘴巴里吐出来,缓缓地飘在空气中。父亲一辈子头疼脑热从未打过针,而是将扑热息痛先捻碎;然后掺进烟末里卷成烟,一袋烟吸完身上就轻松了。
母亲心疼父亲,经常趁他熟睡或休息的时候,偷偷地把当天的活计做完。一堆谷子刚刚用碌碡压好,趁父亲进屋喝茶的工夫,母亲就开始扭动腰肢用簸箕簸。父亲出来看着口袋里干干净净金黄色的谷子,嗔怪母亲太逞强,不该抢他的活计干。母亲说你就不怕累坏了身子骨,没有活计你就给我念一段书吧。父亲这些年很少大声地读书了,而是从铺盖卷下拿出一副扑克牌,在炕席上摆“福禄寿喜财过五关”的游戏,母亲就匍匐在他身边,津津有味地瞧。
那年父亲病重,不能平卧,十几天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夜里,母亲蹲在父亲身旁捧着他的额头陪他唠嗑儿,父亲这才勉强睡去。看着父亲安详地睡着了,母亲就那样木雕泥塑般一动不动地蹲着。我的眼泪无声地淌下来,在我脸上肆意汪洋地流。
父亲读书、摆扑克牌,也喜欢唱两句蒙古族民歌。我从单位拿一本《蒙古贞民歌选》,父亲爱不释手,经常倚在铺盖卷上饶有兴致地哼唱,什么《祝酒歌》《天上的风》《绕阳河畔》《四河》……一首接着一首,总也唱不够。
生活,就像绕阳河潺湲作响的流水,清清亮亮,日夜奔腾不息。春种秋收,父亲和母亲在田间辛勤地劳作,土里刨食,好不容易把我们兄妹几个养大成人,可这时他们也已经老了。他们的腰杆儿不再挺直,山乡牧野的熏风,吹皱了他们原本青春靓丽的脸庞。
父亲故去近二十年了,他行走在天堂里,隐藏在时间的另一面。逢年过节,清明中秋,母亲经常跟我们兄妹几个念叨,说不知道父亲在那里过得好不好?还说父亲一生清苦,没有享到一天清福,而把人间所有的福分都让她一个人享了。
在母亲的唏嘘喟叹中,我暗暗猜想,彼时彼刻,父亲一定坐在天阶高大的石廊旁,捧着一本什么书,正在抑扬顿挫地朗读……
胡明亮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