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秦安县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评介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秦安县;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98-04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秦安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61.4万人。全县境内文物遗存众多,文物资源丰富。
一、秦安县文物资源概述
(一)秦安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关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问题,古今学者看法一致,均认为伏羲生于成纪。有学者认为:“成纪的地域相当大,包括现在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就在秦安县一带。”传说女娲与伏羲是由兄妹关系结合为夫妇的一对人文始祖。秦安县内的遗迹、传说、等很能说明问题,如伏羲氏“始画八卦,造契书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疱厨”的发明创造,在大地湾遗址发掘遗迹中均能找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地湾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是大地湾部落的领袖。另据史载和传说,女娲生于凤沟,长于凤台,葬于凤谷。这些地方均在今秦安县城东北的陇城镇,在凤沟至今还有女娲洞。陇城镇至今还有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象征伏羲、女娲的泉水和地名。故此,许多史地学家称秦安是“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
(二)秦安有闻名全国的大地湾遗址
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也是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文化遗址。已挖掘出土房址250多座,灰坑340个,墓葬79座,烧陶窑址40座,壕沟8条,各种骨、石、陶器、装饰和生活器皿等文物上万件,遗址揭露面积1.37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经测定,其时间最早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约4800年。其中包括新石器早期的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和常山文化早期五个时期的完整层次。大地湾彩陶是中国最古老的彩陶,其中,在已发掘的数千件彩陶中,以圜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为精彩,这些彩陶形状多样,制作规范,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大地湾一期灰坑中的两种谷物种子,一种是禾本科的黍(糜子),经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几百年。大地湾F411房屋遗址中发现的地画,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绘画艺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秦安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秦安地处从关中越大陇山(关山)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在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成纪县,位置在今秦安县城北30里。自此,历代统治者在这里设置州、郡、县、道长达2000余年。汉唐时期,这里是长安通往甘肃兰州的主要通道,以通商贸易为契机的中西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沟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据甘谷县出土的汉简记载,这条路线从今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向西通过大陇山后,到张家川进入秦安境内;沿清水河经陇城镇、略阳城(今蔡河)、中山簸箕村、叶堡三棵树,过马峡关(郭嘉乡马峡村)进入甘谷县境;沿渭河直达金城(兰州)。陇城为关中越过陇山的第一重镇和历代政治、军事要地,也是古代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丝绸之路使成纪成为甘肃省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
(四)秦安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遗址
秦安是关陇大道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县城东北的陇城一带,具体范围大致在五营、陇城至张家川县的龙山镇一带。这里河谷开阔,山势险要,清水河蛇曲挡道,为历代军事要地。历史上这里曾是蜀军攻占关中的大本营。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劝告,依据南山,凭高扎营,被魏将张郃切断水道,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自贬三等,从此街亭扬名天下。
(五)秦安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秦安古建筑分布较多,现存古建筑83处。建于元代的兴国寺,座落在县城新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造型奇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般若殿是甘肃省范围内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木质结构建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新华南街的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重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梁枋构件均有彩绘,后虽经多次修缮,其建筑风格仍保持明代特征,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凤山上的清代建筑群——泰山庙,是目前天水市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建筑。整个建筑群分1阁、3洞、11庙,均按凤山自然地形建筑在7个台阶上,其间以勾栏萦绕石径盘曲相通连,气势轩昂、牙檐高啄的蓬莱阁为其主体建筑。各建筑错落有致,精美绚丽,2011年12月,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关民族路的清真寺,为甘肃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主体礼拜大殿和姆拉楼。姆拉楼为重檐八角尖顶二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礼拜大殿相连搭建,室内砖壁刻阿拉伯文字与花卉图案,结构严谨,古朴雅致,2011年12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内还有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李元芳的故居和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县城上关明清一条街是甘肃范围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街区。
(六)秦安馆藏文物丰富,精品较多
秦安县已出土各类文物1.8万余件,仅大地湾一处就出土文物上万件。陇城镇出土的秦权、铜灯,叶堡乡杨家沟出土的唐三彩等许多珍贵文物被国家和甘肃省博物馆珍藏。县博物馆收藏文物536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件,二级72件,三级385件。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铁器、货币、书画、木刻牌匾、古籍等12个类别。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距今2500万年的铲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没有缺坏和断代,馆藏品位居甘肃省100家文物收藏单位的前十位。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双耳彩陶瓮,齐家文化的玉器,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北朝至唐的佛教石刻等文物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这些丰富的馆藏文物,是秦安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博物馆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保护文物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新《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秦安县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文物系统举办《文物保护法》知识专题讲座和竞赛,使全体干部职工掌握了《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明确了学习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三是在全县城乡开展了文物保护法“百日宣传”活动。通过上述行动,在全县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保护文物,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深入调查,完善文保单位的“四有”工作
为了加强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文物普查小组,深入到清水河、葫芦河、显亲河、南小河流域的有关乡镇,全面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发现的文物进行记录和登记,通过筛选,将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城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并拨专款为文物保护单位树立或更换了标志牌。同时,协调各乡镇设立机构或指定专人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护,对各文保单位作了较为规范的记录档案。由县文物局会同县国土、建设局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
(三)严格执法,坚决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近年来,秦安县加大了文物执法力度,组织公安、土地、建设、文化旅游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先后侦破多起文物案件。如2009年8月,文物和公安部门接到群众关于王洼墓葬群有盗掘活动的举报后,联合出击,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缴获被盗出土的战国时期车马饰等文物80余件,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三级文物23件,一般文物17件。随后,县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2~4年有期徒刑,有力地震慑了文物犯罪分子,确保了野外文物的安全。
(四)抢抓机遇,多元投入,有效保护文化遗产
针对国家文物局对口帮扶的政策机遇,秦安县对全县重点文物实施了修缮保护。近年来,先后共争取文物保护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达1100余万元。目前,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兴国寺维修工程和安防消防避雷工程、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县博物馆新建和文物库房内配设施、张氏民宅维修工程等均已完成。完成了文庙乡贤祠和名宦祠、泰山庙蓬莱阁及郭嘉盘龙寺的维修保护工程。采取“县上拨一点、企业助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筹资100余万元,先后恢复建成街亭古战场碑亭、女娲庙、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等。在旧城改造中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从兴国寺到文化广场、文庙、上关文化街、泰山庙、可泉寺等南城区文化带的连接。
(五)高度重视,狠抓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提升普查质量为核心,严密组织,集中攻坚,圆满完成了秦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先后实地踏勘2000多处,登记文物点235处。普查后,对所有文物点均建立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先后制图800余份,收集图片1000多张,采集标本500余件。
(六)积极配合,全面推进王洼墓葬群的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
王洼墓葬群位于五营乡王洼村北部的老爷头山南坡台地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墓葬群区域内自然地貌北高南低呈阶状下缓,地面目前多为农耕梯田,是秦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之一,2009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由30座墓葬组成,绝大多数都有盗洞。2009年和2010年配合省考古所,共发掘墓葬10座,出土有大量的金银器、青铜器、陶器及各类料珠等。大多数墓葬的形制为东西向的带阶梯墓道偏洞室墓;在墓道中随葬有装饰华丽的车马;肢体上有复杂的装饰品,有相同的鸟纹金带饰,随葬器物大同小异。王洼战国西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战国时期的西戎文化及东西文化交流、秦戎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出土资料。
三、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秦安县文物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无高级职称,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不是文博专业出身,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不高,已不能满足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文物保护经费明显不足,文物保护工作后继乏力
文物维修保护,民间珍贵文物和流散文物的征集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尽管县政府将文保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但经费的投入额还满足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古建筑就有多处亟待抢救性维修,经费短缺已成为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
(三)文保力量薄弱,安全防范设备设施不足,文物安全存在隐患
一方面,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力量薄弱,秦安县文物稽查队由于缺编一直没有成立,从现有力量来看,难以适应文物保护执法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全县文保单位安全防范主要靠人防,技防和物防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除县博物馆和兴国寺配备了的安防、消防和避雷设备外,其他文保单位安全防范主要靠人防,文物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盗掘、走私文物现象比较严重,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兴起,一些人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受暴利驱使,违法挖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文物保护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五)文物保护组织不健全,保护力量薄弱
农村文物点多面广,位置偏僻,加上《文物保护法》宣传不到位,指导不及时,制度不落实,群众对文物法不熟悉,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出现空白。
四、秦安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继续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打击文物犯罪分子
一是组织广大文物工作者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深刻理解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文物,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四是注重征集社会流散文物,丰富博物馆的文物藏量。 (二)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大地湾博物馆和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全县文物博物馆事业进入正规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做好博物馆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展示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服务于县域经济。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掌握全县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以摸准文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对馆藏文物全面建立登记制度,做到账、物、卡完整准确。
(三)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要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完善文物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预案。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水平,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度。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文物安全。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一是要采取自学、参加函授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讲课、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从相关专业中引进文物保护工作专业人才,打造一支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管理团队。
(五)健全机制,拓宽集资渠道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文物保护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财政部门用于文物保护的拨款也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要切实做好财政经费的落实工作。二是设立文物保护工作专项基金,由文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范使用。三是主动与有关企业和机构联系,寻求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和全社会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改变文物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靠政府拨款的单一途径,努力推动秦安县文物保护新体制的建立。
(六)加强文物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文物执法队伍,加大对文物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物被损毁、盗窃或流失的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市场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严厉打击文物违法交易活动。
(七)重视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遗产日”决定精神,周密部署,切实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秦安县志文物编.大地湾文化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霍想有.伏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王文杰.街亭位置考辩[J].甘肃社会科学,1993,(1).
[4]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5]阎渭清.略论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意义[J].西北史地,1988,(3).
[关键词]秦安县;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98-04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秦安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61.4万人。全县境内文物遗存众多,文物资源丰富。
一、秦安县文物资源概述
(一)秦安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关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问题,古今学者看法一致,均认为伏羲生于成纪。有学者认为:“成纪的地域相当大,包括现在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就在秦安县一带。”传说女娲与伏羲是由兄妹关系结合为夫妇的一对人文始祖。秦安县内的遗迹、传说、等很能说明问题,如伏羲氏“始画八卦,造契书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疱厨”的发明创造,在大地湾遗址发掘遗迹中均能找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地湾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是大地湾部落的领袖。另据史载和传说,女娲生于凤沟,长于凤台,葬于凤谷。这些地方均在今秦安县城东北的陇城镇,在凤沟至今还有女娲洞。陇城镇至今还有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象征伏羲、女娲的泉水和地名。故此,许多史地学家称秦安是“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
(二)秦安有闻名全国的大地湾遗址
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也是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文化遗址。已挖掘出土房址250多座,灰坑340个,墓葬79座,烧陶窑址40座,壕沟8条,各种骨、石、陶器、装饰和生活器皿等文物上万件,遗址揭露面积1.37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经测定,其时间最早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约4800年。其中包括新石器早期的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和常山文化早期五个时期的完整层次。大地湾彩陶是中国最古老的彩陶,其中,在已发掘的数千件彩陶中,以圜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为精彩,这些彩陶形状多样,制作规范,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大地湾一期灰坑中的两种谷物种子,一种是禾本科的黍(糜子),经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几百年。大地湾F411房屋遗址中发现的地画,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绘画艺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秦安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秦安地处从关中越大陇山(关山)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在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成纪县,位置在今秦安县城北30里。自此,历代统治者在这里设置州、郡、县、道长达2000余年。汉唐时期,这里是长安通往甘肃兰州的主要通道,以通商贸易为契机的中西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沟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据甘谷县出土的汉简记载,这条路线从今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向西通过大陇山后,到张家川进入秦安境内;沿清水河经陇城镇、略阳城(今蔡河)、中山簸箕村、叶堡三棵树,过马峡关(郭嘉乡马峡村)进入甘谷县境;沿渭河直达金城(兰州)。陇城为关中越过陇山的第一重镇和历代政治、军事要地,也是古代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丝绸之路使成纪成为甘肃省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
(四)秦安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遗址
秦安是关陇大道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县城东北的陇城一带,具体范围大致在五营、陇城至张家川县的龙山镇一带。这里河谷开阔,山势险要,清水河蛇曲挡道,为历代军事要地。历史上这里曾是蜀军攻占关中的大本营。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劝告,依据南山,凭高扎营,被魏将张郃切断水道,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自贬三等,从此街亭扬名天下。
(五)秦安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秦安古建筑分布较多,现存古建筑83处。建于元代的兴国寺,座落在县城新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造型奇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般若殿是甘肃省范围内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木质结构建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新华南街的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重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梁枋构件均有彩绘,后虽经多次修缮,其建筑风格仍保持明代特征,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凤山上的清代建筑群——泰山庙,是目前天水市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建筑。整个建筑群分1阁、3洞、11庙,均按凤山自然地形建筑在7个台阶上,其间以勾栏萦绕石径盘曲相通连,气势轩昂、牙檐高啄的蓬莱阁为其主体建筑。各建筑错落有致,精美绚丽,2011年12月,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关民族路的清真寺,为甘肃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主体礼拜大殿和姆拉楼。姆拉楼为重檐八角尖顶二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礼拜大殿相连搭建,室内砖壁刻阿拉伯文字与花卉图案,结构严谨,古朴雅致,2011年12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内还有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李元芳的故居和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县城上关明清一条街是甘肃范围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街区。
(六)秦安馆藏文物丰富,精品较多
秦安县已出土各类文物1.8万余件,仅大地湾一处就出土文物上万件。陇城镇出土的秦权、铜灯,叶堡乡杨家沟出土的唐三彩等许多珍贵文物被国家和甘肃省博物馆珍藏。县博物馆收藏文物536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件,二级72件,三级385件。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铁器、货币、书画、木刻牌匾、古籍等12个类别。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距今2500万年的铲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没有缺坏和断代,馆藏品位居甘肃省100家文物收藏单位的前十位。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双耳彩陶瓮,齐家文化的玉器,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北朝至唐的佛教石刻等文物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这些丰富的馆藏文物,是秦安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博物馆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保护文物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新《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秦安县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文物系统举办《文物保护法》知识专题讲座和竞赛,使全体干部职工掌握了《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明确了学习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三是在全县城乡开展了文物保护法“百日宣传”活动。通过上述行动,在全县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保护文物,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深入调查,完善文保单位的“四有”工作
为了加强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文物普查小组,深入到清水河、葫芦河、显亲河、南小河流域的有关乡镇,全面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发现的文物进行记录和登记,通过筛选,将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城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并拨专款为文物保护单位树立或更换了标志牌。同时,协调各乡镇设立机构或指定专人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护,对各文保单位作了较为规范的记录档案。由县文物局会同县国土、建设局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
(三)严格执法,坚决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近年来,秦安县加大了文物执法力度,组织公安、土地、建设、文化旅游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先后侦破多起文物案件。如2009年8月,文物和公安部门接到群众关于王洼墓葬群有盗掘活动的举报后,联合出击,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缴获被盗出土的战国时期车马饰等文物80余件,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三级文物23件,一般文物17件。随后,县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2~4年有期徒刑,有力地震慑了文物犯罪分子,确保了野外文物的安全。
(四)抢抓机遇,多元投入,有效保护文化遗产
针对国家文物局对口帮扶的政策机遇,秦安县对全县重点文物实施了修缮保护。近年来,先后共争取文物保护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达1100余万元。目前,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兴国寺维修工程和安防消防避雷工程、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县博物馆新建和文物库房内配设施、张氏民宅维修工程等均已完成。完成了文庙乡贤祠和名宦祠、泰山庙蓬莱阁及郭嘉盘龙寺的维修保护工程。采取“县上拨一点、企业助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筹资100余万元,先后恢复建成街亭古战场碑亭、女娲庙、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等。在旧城改造中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从兴国寺到文化广场、文庙、上关文化街、泰山庙、可泉寺等南城区文化带的连接。
(五)高度重视,狠抓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提升普查质量为核心,严密组织,集中攻坚,圆满完成了秦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先后实地踏勘2000多处,登记文物点235处。普查后,对所有文物点均建立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先后制图800余份,收集图片1000多张,采集标本500余件。
(六)积极配合,全面推进王洼墓葬群的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
王洼墓葬群位于五营乡王洼村北部的老爷头山南坡台地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墓葬群区域内自然地貌北高南低呈阶状下缓,地面目前多为农耕梯田,是秦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之一,2009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由30座墓葬组成,绝大多数都有盗洞。2009年和2010年配合省考古所,共发掘墓葬10座,出土有大量的金银器、青铜器、陶器及各类料珠等。大多数墓葬的形制为东西向的带阶梯墓道偏洞室墓;在墓道中随葬有装饰华丽的车马;肢体上有复杂的装饰品,有相同的鸟纹金带饰,随葬器物大同小异。王洼战国西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战国时期的西戎文化及东西文化交流、秦戎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出土资料。
三、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秦安县文物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无高级职称,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不是文博专业出身,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不高,已不能满足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文物保护经费明显不足,文物保护工作后继乏力
文物维修保护,民间珍贵文物和流散文物的征集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尽管县政府将文保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但经费的投入额还满足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古建筑就有多处亟待抢救性维修,经费短缺已成为秦安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
(三)文保力量薄弱,安全防范设备设施不足,文物安全存在隐患
一方面,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力量薄弱,秦安县文物稽查队由于缺编一直没有成立,从现有力量来看,难以适应文物保护执法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全县文保单位安全防范主要靠人防,技防和物防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除县博物馆和兴国寺配备了的安防、消防和避雷设备外,其他文保单位安全防范主要靠人防,文物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盗掘、走私文物现象比较严重,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兴起,一些人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受暴利驱使,违法挖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文物保护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五)文物保护组织不健全,保护力量薄弱
农村文物点多面广,位置偏僻,加上《文物保护法》宣传不到位,指导不及时,制度不落实,群众对文物法不熟悉,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出现空白。
四、秦安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继续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打击文物犯罪分子
一是组织广大文物工作者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深刻理解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文物,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四是注重征集社会流散文物,丰富博物馆的文物藏量。 (二)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大地湾博物馆和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全县文物博物馆事业进入正规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做好博物馆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展示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服务于县域经济。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掌握全县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以摸准文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对馆藏文物全面建立登记制度,做到账、物、卡完整准确。
(三)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要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完善文物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预案。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水平,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度。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文物安全。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一是要采取自学、参加函授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讲课、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从相关专业中引进文物保护工作专业人才,打造一支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管理团队。
(五)健全机制,拓宽集资渠道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文物保护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财政部门用于文物保护的拨款也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要切实做好财政经费的落实工作。二是设立文物保护工作专项基金,由文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范使用。三是主动与有关企业和机构联系,寻求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和全社会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改变文物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靠政府拨款的单一途径,努力推动秦安县文物保护新体制的建立。
(六)加强文物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文物执法队伍,加大对文物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物被损毁、盗窃或流失的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市场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严厉打击文物违法交易活动。
(七)重视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遗产日”决定精神,周密部署,切实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秦安县志文物编.大地湾文化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霍想有.伏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王文杰.街亭位置考辩[J].甘肃社会科学,1993,(1).
[4]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5]阎渭清.略论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意义[J].西北史地,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