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它是一个能让孩子积极发现并勇于探索的过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进行,它并不受命于教师,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而主动学习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问题也困扰着我们。例如教师在引导中,如何处理“教与学”、如何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魅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 音乐游戏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97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人人参与的,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共同享受音乐。音乐游戏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游戏成为了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教育的形式,老师应从音乐游戏入手,合理安排运用,从而充分发挥音乐游戏的价值,确保音乐课堂的质量。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幼儿的音乐游戏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以便让他们更好的获得发展。
一、音乐的加入使游戏充满灵动,加强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没有音乐的活动是枯燥的,音乐使整个活动充满灵动。游戏的第二部分是“小猪练本领”,采用的音乐是节奏适中的纯音乐。这种音乐的节奏刚好能配合幼儿做技能练习的节奏,既激发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又不至于使幼儿活动过量而喧宾夺主。技能练习中,“小猪们”伴随着音乐主动而积极地练习平衡、跳跃等技能,仿佛就是那一只只积极向上的“小猪”。这段音乐的加入,使幼儿的活动和音乐相得益彰,使整个活动场地充满了灵动气息。也正是有了音乐,幼儿在场地中乐此不疲的进行锻炼,活动的兴趣也随之增长。
在游戏第三部分中,音乐更是起到了激发幼儿主动游戏的重要作用。游戏部分的情景设置是――大灰狼要来了,小猪们运石头盖房子。体育游戏中,这一环节是幼儿体能锻炼达到高潮的部分。这段音乐欢快、跳跃,更能衬托出大灰狼要来了,小猪们要快点运石头盖房子略带紧张的游戏情境。在音乐的感染下,幼儿真把自己当成了小猪,积极地、投入地参与游戏,体能也达到了活动密度和活动量的要求。
二、对比游戲策略
《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幼儿游戏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针对这一特点,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带有对比性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提高辨别音乐的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象》,小兔和大象音乐形象鲜明、单一,贴近有的生活经验,符号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想象与表达。《兔跳》音乐轻快、活泼;《大象》音乐沉重而缓慢,彼此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于幼儿对比性地理解与感受。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活动开始时,我重点引导幼儿能较合拍地和兔妈妈一起听着音乐欢快地做动作(倾听《兔跳》音乐),感受音乐欢快与活泼的特点。在引导幼儿倾听《大象》时,我重点提问:“这个朋友走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朋友走路的音乐和《兔跳》的音乐听起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让幼儿大胆想像,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然后让幼儿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两种音乐的不同性质。通过这种对比游戏的开展,孩子们学会了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学会观察,把握时机
幼儿是游戏开展的主人。教师应当相信幼儿的能力,少参与,多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针对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分析,并决定自己的引导和方法。如在《小猫睡觉》的音乐游戏中,总能发现有个别小猫找不到躲的地方,或者是违反的游戏规则,于是我以小猫的身份出现,去游戏中亲自体验了一下,结果发现音乐确实有些快了,于是就及时地调整了游戏的要求。在游戏中,幼儿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那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呢?一般情况下,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幼儿总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幼儿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有时候,当幼儿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就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此时教师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以音乐为引导,增强游戏的秩序
音乐是无声的指挥家。当游戏接近尾声时,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时要适当收回。这一部分不好把控,收的不好,幼儿的热情要么还未减退,要么下次活动的兴趣被打击。我们在结束部分以幼儿在教室中收玩具的音乐来收回幼儿的热情,让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慢慢放松下来,因为音乐是熟悉的,给幼儿与活动区活动中的衔接相吻合的感觉。
这段音乐的使用,成为无声的指挥,引导幼儿慢慢在猪妈妈的引导下放松自己的身体,不是以往的猪妈妈用语言告诉幼儿要做放松活动,幼儿主动地跟随猪妈妈进行活动,做到了收放自如,保证了活动的有序性。
五、自我调控策略
音乐是一种善于描绘情感的艺术,要想幼儿真正从音乐中获得美的熏陶,就必须准确而深刻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幼儿是人群中情绪情感最易受到感染的群体,教师在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要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的随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教学目标和音乐作品相匹配的状态上。如果作品宁静安详,教师的情绪就不能太夸张,如果作品诙谐幽默,教师的情绪就不能忧伤甚至面无表情,所以,教师要学会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渲染气氛,还要靠自己的表情、动作、神态、嗓音等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相统一。如中班音乐游戏《草原上的舞会》是一首充满热情、欢乐气氛的音乐,在教学开始环节,教师可创设“篝火晚会”意境,让幼儿听音乐做身体律动来感受晚会的热闹气氛,然后再用夸张高兴的表情告诉小朋友老师也要举行一场晚会,参加晚会的小朋友要跳舞,会编动作,当听到哨声的时候轮流编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然后跟着小朋友一起做。没想到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出多种动作,有的甩头,有的甩袖,有的做骑马动作,甚至还有的张开五指做各种鬼脸动作,整个活动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
在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活动中,以上的引导策略并非孤立的、静止的,相反,它们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同一个活动既可单独使用某一策略,也可综合使用多种策略。教师只要灵活运用,用在最恰当的地方,用在最切合幼儿需要的地方,就能成为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晨.探索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艺术评鉴,2018(18):104-105.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 音乐游戏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97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人人参与的,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共同享受音乐。音乐游戏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游戏成为了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教育的形式,老师应从音乐游戏入手,合理安排运用,从而充分发挥音乐游戏的价值,确保音乐课堂的质量。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幼儿的音乐游戏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以便让他们更好的获得发展。
一、音乐的加入使游戏充满灵动,加强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没有音乐的活动是枯燥的,音乐使整个活动充满灵动。游戏的第二部分是“小猪练本领”,采用的音乐是节奏适中的纯音乐。这种音乐的节奏刚好能配合幼儿做技能练习的节奏,既激发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又不至于使幼儿活动过量而喧宾夺主。技能练习中,“小猪们”伴随着音乐主动而积极地练习平衡、跳跃等技能,仿佛就是那一只只积极向上的“小猪”。这段音乐的加入,使幼儿的活动和音乐相得益彰,使整个活动场地充满了灵动气息。也正是有了音乐,幼儿在场地中乐此不疲的进行锻炼,活动的兴趣也随之增长。
在游戏第三部分中,音乐更是起到了激发幼儿主动游戏的重要作用。游戏部分的情景设置是――大灰狼要来了,小猪们运石头盖房子。体育游戏中,这一环节是幼儿体能锻炼达到高潮的部分。这段音乐欢快、跳跃,更能衬托出大灰狼要来了,小猪们要快点运石头盖房子略带紧张的游戏情境。在音乐的感染下,幼儿真把自己当成了小猪,积极地、投入地参与游戏,体能也达到了活动密度和活动量的要求。
二、对比游戲策略
《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幼儿游戏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针对这一特点,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带有对比性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提高辨别音乐的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象》,小兔和大象音乐形象鲜明、单一,贴近有的生活经验,符号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想象与表达。《兔跳》音乐轻快、活泼;《大象》音乐沉重而缓慢,彼此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于幼儿对比性地理解与感受。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活动开始时,我重点引导幼儿能较合拍地和兔妈妈一起听着音乐欢快地做动作(倾听《兔跳》音乐),感受音乐欢快与活泼的特点。在引导幼儿倾听《大象》时,我重点提问:“这个朋友走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朋友走路的音乐和《兔跳》的音乐听起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让幼儿大胆想像,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然后让幼儿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两种音乐的不同性质。通过这种对比游戏的开展,孩子们学会了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学会观察,把握时机
幼儿是游戏开展的主人。教师应当相信幼儿的能力,少参与,多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针对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分析,并决定自己的引导和方法。如在《小猫睡觉》的音乐游戏中,总能发现有个别小猫找不到躲的地方,或者是违反的游戏规则,于是我以小猫的身份出现,去游戏中亲自体验了一下,结果发现音乐确实有些快了,于是就及时地调整了游戏的要求。在游戏中,幼儿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那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呢?一般情况下,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幼儿总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幼儿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有时候,当幼儿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就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此时教师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以音乐为引导,增强游戏的秩序
音乐是无声的指挥家。当游戏接近尾声时,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时要适当收回。这一部分不好把控,收的不好,幼儿的热情要么还未减退,要么下次活动的兴趣被打击。我们在结束部分以幼儿在教室中收玩具的音乐来收回幼儿的热情,让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慢慢放松下来,因为音乐是熟悉的,给幼儿与活动区活动中的衔接相吻合的感觉。
这段音乐的使用,成为无声的指挥,引导幼儿慢慢在猪妈妈的引导下放松自己的身体,不是以往的猪妈妈用语言告诉幼儿要做放松活动,幼儿主动地跟随猪妈妈进行活动,做到了收放自如,保证了活动的有序性。
五、自我调控策略
音乐是一种善于描绘情感的艺术,要想幼儿真正从音乐中获得美的熏陶,就必须准确而深刻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幼儿是人群中情绪情感最易受到感染的群体,教师在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要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的随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教学目标和音乐作品相匹配的状态上。如果作品宁静安详,教师的情绪就不能太夸张,如果作品诙谐幽默,教师的情绪就不能忧伤甚至面无表情,所以,教师要学会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渲染气氛,还要靠自己的表情、动作、神态、嗓音等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相统一。如中班音乐游戏《草原上的舞会》是一首充满热情、欢乐气氛的音乐,在教学开始环节,教师可创设“篝火晚会”意境,让幼儿听音乐做身体律动来感受晚会的热闹气氛,然后再用夸张高兴的表情告诉小朋友老师也要举行一场晚会,参加晚会的小朋友要跳舞,会编动作,当听到哨声的时候轮流编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然后跟着小朋友一起做。没想到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出多种动作,有的甩头,有的甩袖,有的做骑马动作,甚至还有的张开五指做各种鬼脸动作,整个活动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
在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活动中,以上的引导策略并非孤立的、静止的,相反,它们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同一个活动既可单独使用某一策略,也可综合使用多种策略。教师只要灵活运用,用在最恰当的地方,用在最切合幼儿需要的地方,就能成为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晨.探索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艺术评鉴,2018(1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