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生态效率概念引入建筑设计之后,生态建筑内涵得到横、纵向的全方位深化,融入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生态建筑成为典型的复杂系统,传统机械理性的设计方法无法满足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要求,适应性设计策略的建构是实现其生态设计目标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生态建筑 适应性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130-02
一、引言
20世纪后期,建筑设备系统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现代建筑的环境调控能力,在机械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模式下,建筑从有机走向机械,从开放走向封闭,从多样走向单调,从注重环境适应性转向强调依靠空调系统调节室内气候.当作为整体的建筑系统其组织环境调控措施占绝对主导地位后,建筑系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被迅速放大,建设规模的扩张愈发加速了生态系统偏离生态平衡的趋向.从封闭重归开放、从控制重归适应、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遵循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改现代建筑解决问题的线性思维模式,逐步实现从机械理性到复杂有机设计范式的转变.针对功能、地域、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广泛的适应性成为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策略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特定关联与反馈所表现出来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共同建筑特征.地域适应性包含了特定地区与时间范围内的单体建筑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地区建筑模式.从建筑设计策略层面而言,考察地区单体建筑对特定基地环境做出的反应并归纳出其建设共性因素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对制定具体设计策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生态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包括气候适应性、场地适应性以及材料适应性等几方面内容.在经历了怀乡恋古的浪漫地方主义、狭隘的民族地方主义、商标化的后现代商业地方主义以及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等诸多建筑地方化探索之后,被视为现代建筑组成部分的批判性地方主义既强调建筑地区因素的独特性与必要性,又乐于接受新时代精神和新技术因素所赋予的价值、进步和发展。
三、建筑的功能适应性策略
3.1 建筑空间的多适性设计
我国传统民居的建设模式是受纵横双向功能适应性设计思想影响的典范.“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allpurposedesign)……,在历史上,西方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特殊式,中国建筑设计采用的是通用式.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是: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几乎都希望合乎使用”。在我国多数传统民居中,建筑空间以相对位置划分为堂屋、厢房,单个空间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人们不因功能不同强调房间的空间差异,注重空间尺度而非功能的思路提供了房间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在具有通用功能的房间确定后,设计重点集中于功能单位空间的组织,表现为以合院形式为基本模式,通过院落组合、位置分配确定了每个房间的地位,满足社会伦理文化要求,这种轻单体重组合的建设思路不仅适应了独立家庭生活,其良好的扩展性亦满足了中国传统大家族生息繁衍的长期需求,在纵向维度上亦具有良好的功能适应性,在全国各地,这种延续上百年、满足数代人生活繁衍的老宅并不鲜见。现代主义的功能划分专门化设计思路将抽象的固定的功能视为统一的设计依据,这种抽象的设计模式忽视多样化、复杂的、变化的居住需求,呈现出一种为满足当前居住需要而设定居住标准、使用方式的短期建设模式特征;注重现实完美性,注重结果的短期行为特征,因此现代住宅这种时效性特征导致其机能寿命往往小于物质寿命,而以家族生存繁衍为建设目标的传统住宅注重复杂建筑生活的适应性,注重建筑的过程性,体现出良好的建筑功能横向和纵向双重维度的适应性.在空间多适性设计中,应注重的是房间尺度而非房间功能,注重建筑空间的多向联系方式而非单纯的功能联系,注重多义空间和复合空间的设置而非精确的专门用途空间。
3.2 建筑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建筑的可变性设计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应注意的是:建筑的适应性是一个建筑与用户间的双向适应过程,建筑空间可变性设计不应超过普通用户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可以接受的变化程度。例如从西方及国内SAR住宅建设经验看,SAR体系的确可以达到提供非常大的空间功能变化自由度,但当这种适应性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所需经济支持超过住户的接受能力后,这种复杂的可变性便停止发挥功效.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显示:在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或参与对象不易明确的情况下,可由专业人员提供若干套型及装修方案,编成菜单供单独选择,统一建设,只要居民选择的结果受到尊重,即可能保证居民有效参与设计建造过程。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工业化住宅及精装修商品房的相关实践表明了这种双向适应性平衡的重要性。建筑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是重要的,但过于复杂化的可变设计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却并非必需之举。
四、建筑的经济适应性策略
随着生态建筑由理论探讨逐步走向实践推广,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优化,推动生态产业工程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各建设相关阶层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有益于促进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但由于当前多数生态型建筑采用了创新型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等,使得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英国工料测量师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到10%.当前国内几个生态建筑示范项目及生态住宅明星楼盘均向人们传达了同一个信息:生态建筑的实现主要依靠先进技术,其初始成本是昂贵的.在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下评价生态建筑是不经济的,为了客观地比较普通建筑和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提出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比较二者的成本净现值,即将建筑运营阶段成本综合计入建筑成本中。生态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材开采制造阶段、建筑建造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拆除阶段的整个寿命的成本费用,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较长时间段内,生态建筑的整体经济性方可体现。这样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之间有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最佳平衡点,而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职责就是找到这个平衡点。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际情况比上述分析更为复杂,这就是生态建筑的经济外部性问题。经济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内部成本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之间出现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所谓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当经济外部性存在时,由于社会无成本地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因而抑制了生态建筑价值链输入端阶层的建设热情。为了使生态建筑产品达到社会最优产量,可采取市场主导和政策推动两方面措施:一是优化整合生态建筑设计策略,降低生态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二是政府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以赢利作为首要商业目标的房地产商而言,在制度缺失的生态建筑建设初期,选择市场风险相对较小而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建筑产品作为生态建筑产业切入点是其降低生态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市场策略。 五、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策略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背景下,现代建筑适应了工业化建设模式,这场由内向外的建筑变革的先进性决定了其繁荣的必然性,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现代主义方法的价值,但当其成为全球通用方法后,现代建筑不可避免地沦为一场全球化风格运动,这时现代建筑最平庸的内容被突出放大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主义方法的优点则变为缺点。现代建筑开始在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之间实现当代转向。从赖特一贯坚持的有机建筑理论的探索到二战后柯布西耶建筑实践的地方化转向,现代建筑在解决建筑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从未停止多样化的探索,由经济技术主导的现代建筑运动被注入地区文化的新鲜血液。1960后,关注传统建筑形式和符号的后现代文脉主义成为一种潮流,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玻璃方盒子的人们又遭遇另一场貌似丰富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形式符号堆砌的后现代商业地方主义建筑.对文脉的深层诠释要求建筑师在宽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历史的逻辑性,深入研究特定场所精神,这种设计取向远远超越了时髦的商业化文脉主义建筑的出发点。“建筑真正意义的广泛性应通过寻根,通过感激历史恩泽,尊重地方文化而获得”.伦佐·皮亚诺在谈及新卡里多尼亚地区的吉宝欧文化中心时如此描述其创作动机.吉宝欧文化中心采用了现代材料重构新卡里多尼亚岛地区棚屋形的棕榈木肋结构,结合导风设计丰富了其理性化的形式表情,摆脱了后现代文脉主义表层技巧手法的阴影。在这里,现代主义之后的生态建筑实现了自然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的深层契合。生态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立足于时代精神,尊重地区传统文化但不局限于表层符号的复制,深入研究地区文化存在的逻辑,将其理性地融入时代建筑文化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前瞻性的建筑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文化。
六、结束语
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地域适应性、功能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域适应性是生态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原则的基本表现,其内容包括:气候适应性、场地适应性和材料适应性等内容.地域适应性设计展现了生态建筑构建的多维度方法;功能适应性为生态建筑成为加入时间维度,继承发扬了现代建筑的四维设计策略,成为提高建筑生态效率的重要设计措施;健全的市场机制是高效的“建筑师”,经济适应性策略引入市场机制和行政政策调控相结合的激励方法,有利于立足现实,推进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进程.生态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一改后现代建筑的商业地方主义表层方法,着重将时代特征理性地融入地区建筑文化中,逐步形成一种开放的地区建筑文化,达到生态建筑与社会生活的深层契合。
[关键词]生态建筑 适应性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130-02
一、引言
20世纪后期,建筑设备系统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现代建筑的环境调控能力,在机械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模式下,建筑从有机走向机械,从开放走向封闭,从多样走向单调,从注重环境适应性转向强调依靠空调系统调节室内气候.当作为整体的建筑系统其组织环境调控措施占绝对主导地位后,建筑系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被迅速放大,建设规模的扩张愈发加速了生态系统偏离生态平衡的趋向.从封闭重归开放、从控制重归适应、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遵循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改现代建筑解决问题的线性思维模式,逐步实现从机械理性到复杂有机设计范式的转变.针对功能、地域、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广泛的适应性成为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策略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特定关联与反馈所表现出来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共同建筑特征.地域适应性包含了特定地区与时间范围内的单体建筑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地区建筑模式.从建筑设计策略层面而言,考察地区单体建筑对特定基地环境做出的反应并归纳出其建设共性因素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对制定具体设计策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生态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包括气候适应性、场地适应性以及材料适应性等几方面内容.在经历了怀乡恋古的浪漫地方主义、狭隘的民族地方主义、商标化的后现代商业地方主义以及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等诸多建筑地方化探索之后,被视为现代建筑组成部分的批判性地方主义既强调建筑地区因素的独特性与必要性,又乐于接受新时代精神和新技术因素所赋予的价值、进步和发展。
三、建筑的功能适应性策略
3.1 建筑空间的多适性设计
我国传统民居的建设模式是受纵横双向功能适应性设计思想影响的典范.“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allpurposedesign)……,在历史上,西方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特殊式,中国建筑设计采用的是通用式.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是: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几乎都希望合乎使用”。在我国多数传统民居中,建筑空间以相对位置划分为堂屋、厢房,单个空间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人们不因功能不同强调房间的空间差异,注重空间尺度而非功能的思路提供了房间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在具有通用功能的房间确定后,设计重点集中于功能单位空间的组织,表现为以合院形式为基本模式,通过院落组合、位置分配确定了每个房间的地位,满足社会伦理文化要求,这种轻单体重组合的建设思路不仅适应了独立家庭生活,其良好的扩展性亦满足了中国传统大家族生息繁衍的长期需求,在纵向维度上亦具有良好的功能适应性,在全国各地,这种延续上百年、满足数代人生活繁衍的老宅并不鲜见。现代主义的功能划分专门化设计思路将抽象的固定的功能视为统一的设计依据,这种抽象的设计模式忽视多样化、复杂的、变化的居住需求,呈现出一种为满足当前居住需要而设定居住标准、使用方式的短期建设模式特征;注重现实完美性,注重结果的短期行为特征,因此现代住宅这种时效性特征导致其机能寿命往往小于物质寿命,而以家族生存繁衍为建设目标的传统住宅注重复杂建筑生活的适应性,注重建筑的过程性,体现出良好的建筑功能横向和纵向双重维度的适应性.在空间多适性设计中,应注重的是房间尺度而非房间功能,注重建筑空间的多向联系方式而非单纯的功能联系,注重多义空间和复合空间的设置而非精确的专门用途空间。
3.2 建筑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建筑的可变性设计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应注意的是:建筑的适应性是一个建筑与用户间的双向适应过程,建筑空间可变性设计不应超过普通用户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可以接受的变化程度。例如从西方及国内SAR住宅建设经验看,SAR体系的确可以达到提供非常大的空间功能变化自由度,但当这种适应性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所需经济支持超过住户的接受能力后,这种复杂的可变性便停止发挥功效.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显示:在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或参与对象不易明确的情况下,可由专业人员提供若干套型及装修方案,编成菜单供单独选择,统一建设,只要居民选择的结果受到尊重,即可能保证居民有效参与设计建造过程。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工业化住宅及精装修商品房的相关实践表明了这种双向适应性平衡的重要性。建筑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是重要的,但过于复杂化的可变设计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却并非必需之举。
四、建筑的经济适应性策略
随着生态建筑由理论探讨逐步走向实践推广,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优化,推动生态产业工程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各建设相关阶层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有益于促进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但由于当前多数生态型建筑采用了创新型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等,使得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英国工料测量师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到10%.当前国内几个生态建筑示范项目及生态住宅明星楼盘均向人们传达了同一个信息:生态建筑的实现主要依靠先进技术,其初始成本是昂贵的.在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下评价生态建筑是不经济的,为了客观地比较普通建筑和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提出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比较二者的成本净现值,即将建筑运营阶段成本综合计入建筑成本中。生态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材开采制造阶段、建筑建造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拆除阶段的整个寿命的成本费用,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较长时间段内,生态建筑的整体经济性方可体现。这样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之间有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最佳平衡点,而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职责就是找到这个平衡点。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际情况比上述分析更为复杂,这就是生态建筑的经济外部性问题。经济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内部成本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之间出现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所谓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当经济外部性存在时,由于社会无成本地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因而抑制了生态建筑价值链输入端阶层的建设热情。为了使生态建筑产品达到社会最优产量,可采取市场主导和政策推动两方面措施:一是优化整合生态建筑设计策略,降低生态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二是政府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以赢利作为首要商业目标的房地产商而言,在制度缺失的生态建筑建设初期,选择市场风险相对较小而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建筑产品作为生态建筑产业切入点是其降低生态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市场策略。 五、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策略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背景下,现代建筑适应了工业化建设模式,这场由内向外的建筑变革的先进性决定了其繁荣的必然性,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现代主义方法的价值,但当其成为全球通用方法后,现代建筑不可避免地沦为一场全球化风格运动,这时现代建筑最平庸的内容被突出放大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主义方法的优点则变为缺点。现代建筑开始在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之间实现当代转向。从赖特一贯坚持的有机建筑理论的探索到二战后柯布西耶建筑实践的地方化转向,现代建筑在解决建筑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从未停止多样化的探索,由经济技术主导的现代建筑运动被注入地区文化的新鲜血液。1960后,关注传统建筑形式和符号的后现代文脉主义成为一种潮流,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玻璃方盒子的人们又遭遇另一场貌似丰富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形式符号堆砌的后现代商业地方主义建筑.对文脉的深层诠释要求建筑师在宽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历史的逻辑性,深入研究特定场所精神,这种设计取向远远超越了时髦的商业化文脉主义建筑的出发点。“建筑真正意义的广泛性应通过寻根,通过感激历史恩泽,尊重地方文化而获得”.伦佐·皮亚诺在谈及新卡里多尼亚地区的吉宝欧文化中心时如此描述其创作动机.吉宝欧文化中心采用了现代材料重构新卡里多尼亚岛地区棚屋形的棕榈木肋结构,结合导风设计丰富了其理性化的形式表情,摆脱了后现代文脉主义表层技巧手法的阴影。在这里,现代主义之后的生态建筑实现了自然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的深层契合。生态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立足于时代精神,尊重地区传统文化但不局限于表层符号的复制,深入研究地区文化存在的逻辑,将其理性地融入时代建筑文化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前瞻性的建筑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文化。
六、结束语
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地域适应性、功能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域适应性是生态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原则的基本表现,其内容包括:气候适应性、场地适应性和材料适应性等内容.地域适应性设计展现了生态建筑构建的多维度方法;功能适应性为生态建筑成为加入时间维度,继承发扬了现代建筑的四维设计策略,成为提高建筑生态效率的重要设计措施;健全的市场机制是高效的“建筑师”,经济适应性策略引入市场机制和行政政策调控相结合的激励方法,有利于立足现实,推进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进程.生态建筑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一改后现代建筑的商业地方主义表层方法,着重将时代特征理性地融入地区建筑文化中,逐步形成一种开放的地区建筑文化,达到生态建筑与社会生活的深层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