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颞骨组织连续切片的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文献综述)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853
【出 处】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1年26期
其他文献
本文以α32-P-dCTP标记的中国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DNA(CHPV 16DNA)为探针,用Southern吸印核酸杂交法在6份喉癌组织中检测出一例HPV 16亚型DNA,三例HPV 16DNA相关序列。说明喉癌组织HPV感染较重(4/6,阳性)。提示HPV感染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1989年4月~1990年8月,用向氏〔1〕及殷氏〔2〕 HRBT改良法,为58例花粉症患者做了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检测。结果49例患者阳性,阳性率及与皮试阳性符合率为84.5%,与国内外报告的结果较为一致。对不同花粉季节的患者检测结果表明,花粉季节中患者的组胺释放阳性率为94.4%,明显高于花粉季节前患者的结果(P<0.05)。单纯花粉性鼻炎及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的组胺释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改良法的
豚鼠暴露于3kHzll0dB(A)纯音,暴露间期为一变量(从10分钟5天不等)。采用耳蜗铺片观察形态改变,用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阈值评价耳蜗的功能改变。强声暴露2小时后阈移到达渐近线点,而且在耳蜗形态上也有一结构损伤的渐近线点与之相对应。实验发现渐近线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即使暴露时间延长它对耳蜗的损伤作用就此停止了,其对以后的永久性阈移仍有影响。实验同时显示最大N1反应阈损失发生在比暴露频率高的4~6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发现爆震性聋豚鼠耳蜗Corti器甲硫氨酸-脑啡肽样物质减少,以第二回最明显。爆震后第7日趋于恢复,第23日已接近正常。该变化可能致听器对声损伤的耐受性降低。
1989年1月海军医学研究所对4名潜水员进行了350m氦氧模拟饱和及370m巡回潜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潜水员的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及声导抗的变化。4名潜水员在加压及减压过程中均未发生耳鸣、耳闷及耳痛。客观检查有低频听阈提高,为舱内噪声对人耳听力的掩蔽作用;听性脑干反应的波形变异及潜伏期的改变,为压力的变化对声音行波传递的影响及高压环境下与信噪比差有关。上述变化均为暂时性,出舱后听力及听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