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它是文化强国发展的需要,是尊重公民文化共享文化权利的重要体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点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 人才队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它是文化强国发展的需要,是尊重公民文化共享权利最基本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最佳途径。
要落实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维度分别着手,一是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二是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尤其是散落在辖区里的各个文化群体、民间社团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
(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要带头贯彻落实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为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权利的文化法规,在服务观念与职能转变上做文章,结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文化惠民政策和措施,逐级抓落实。
据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就率先走出了这一步。他们与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签约,引进孟京辉的戏剧团队,为福田居民带来每年60余部由政府补贴,“民众掏小钱,看大戏”的低票价惠民话剧。此举不仅仅惠及福田,在整个深圳都刮起了“戏剧热”,让一批批热爱戏剧的粉丝们有戏可追,有戏可看。同时也培养了辖区内戏剧新生力量,由此催生了福田的“校园戏剧节”、“青年戏剧节”、“小剧场国际戏剧节”等一系列戏剧品牌的孵化和诞生,尤其是“校园戏剧节”让校园内的中小学生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接受戏剧启蒙教育。
(二)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必须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层文艺单位及他们的业务骨干。开展以业务骨干为“领头羊”,联系行业领军人物,定期深入到社区,到各个文艺爱好者团体(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内部,“传经送宝”,共同学习、提高,从而影响并带动一批人提高业务水平,成为辖区的“文艺轻骑兵”——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具体可分步进行:
1.梳理队伍、盘活资源、调动热情、网点遍布。群众的文化创造力需要调动,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把握市场需求,变“群众等文化”为“为群众送文化”。文化馆等基层单位应全面了解辖区内的文化艺术队伍,并团结各个队伍,对各行各业的人才予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这些举措,便于以后发动群众共同策划、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文化队伍应以市或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业务主管单位为龙头,在总馆业务指导之下,设立若干分馆,形成一个网状形态,共同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以“总分馆制”来管理业务,此举,美国100多年前就已经实施,他们运用的最好的是“图书馆总分馆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此举,事实也证明,总分馆、网点化的管理,能让上级的好政策一路贯彻到位,业务操作具体规范,形成上下联动,共促文化发展的局面,也使公共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全面普及,使其达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型、便民性的要求。
2.给政策,给阵地,给经验。目前,遍地开花的民间社会文化团队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想调动辖区内业务相关的行业协会、文艺社团等民间组织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中来,就要在了解、熟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开展系列工作。
政策上引导他们——宣讲、解读国家政策,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能力。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阵地上扶持他们——例如集中给一些民间组织一个集结地,像北京的798,深圳的大芬油画村等。相对于一些重点的区级文化协会,也可考虑给他们一间办公室,方便他们协会自身的召集、管理,也方便上级召集组织。
在经验上指导他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业务单位的骨干可以深入基层,对基层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文化馆抓创作为例,通常都是先普及,再提高“对症下药”,充分给艺术人才展示的空间。如此,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才的热情,让他们投入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来。比如,文化馆每年有很多剧本、舞蹈、歌曲、美术等门类的创作比赛任务,这些任务如果仅仅靠文化馆的个别专干来完成,一是工作量大,二是题材的丰富性受到限制。因此,发动相应的作协、舞协、音协、美协等社团共同投入创作,一是丰富了创作内容,二是调动了更多人的积极性,三是团结了文艺人才队伍。
3.摆脱误区,锤炼品牌。很多文化工作者急于求成,干事情总想立竿见影,但文化是个慢慢孵化的过程,需要前期的定位、策划,和长时间的投入、打磨,及媒体配合宣传、推广,社会监督、业务考核,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因此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误区,认为投入了多少,就马上看见回报效果,或者马上看到经济利益,这种唯利是图的想法是违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律的。
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发现、培养一支精锐的文艺队伍,并且给予项目一定的经费扶持,让其以“成品”(品牌)的方式“立起来”接受市场检验。以文化馆为例,一本剧本,不投入排练就是一个静态的稿子。一张油画不予以展览,就是一篇静态习作……不立作品,就没有文化项目的“抓手”,品牌效应也就无从谈起。作品立起来后,接受各方的检验,主办方根据意见反馈进行综合额效益评估,如此滚雪球一样,一步步推进文化产品,壮大文化队伍,树立文化品牌。而对于图书馆和博物馆,则可以按照其行业属性,寻找适合自己的推广模式。 二、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还有一些瓶颈:
(一)一些地方对文化建设只有照本唱高调,没有实践接地气,对政策吃不透,推不动,铺不开,对文化建设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都认识不够。二是,一部分民间文艺组织,一但涉及与政府部门合作办文化,立刻坐地起价,提高文化成本。三是,一些政府部门,往往在使用社会资源时,认为可以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使得活动效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也使社会组织不愿意再廉价承办政府活动。无论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还是社会组织办文化活动,该有的投入不应该“因人而异”。四是,政府文化部门设置的文化项目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对等,使社会力量勉强参与期间,但不能发挥巨大作用。五是,文化主管部门贪多不烂,占了很多公共资源,但是人才老化、服务跟不上,使很多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相应也就流于形式。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几点认识:一是民间文化组织要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存活的意识,不能万事等政府扶持,一味地等、靠、要。二是,各级文化社团应该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推进公共文化组织网络化的公民担当意识。三是民间文化组织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能看见一个文艺作品或者一种品牌模式成功了,便蜂拥而至,疯狂“拷贝”,这既是对原创、原策划的不尊重,也是制约文化良性发展的病灶。四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能使文化以“总分馆制”的网络化结构落实到最基层,让社会各阶层人员能够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总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政府文化部门吸纳民间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相互借力,实现多方共赢,多层面、多角度“广种文化”,能促进全社会城乡共同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点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改善文化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均等,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晓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求是理论网,2014(07);
〔2〕左艳荣.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23日;
〔3〕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更接地气 .光明网,2015年3月24日;
〔4〕天蓝 王茜.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成立 实行低票价制惠民政策.新京报,2012年3月28日;
〔5〕董芳芳.福田区首届学校戏剧节 打造戏剧高地从孩子抓起.深圳商报,2013年1月16日;
〔6〕陈曦.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召开 .贵州日报,2014年10月17日;
〔7〕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新华社,2015年03月16日。
作者简介:秦锦屏(1973年--),女,在职研究生,一级作家。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剧作曾获:文化部奖、中宣部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国家省级奖项。文学作品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首届散文奖、冰心散文奖、老舍奖、《北京文学》新人新作奖、《人民文学》全国征文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各级奖项,有十二件作品被授予”政府文艺精品”奖,现任职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 人才队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它是文化强国发展的需要,是尊重公民文化共享权利最基本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最佳途径。
要落实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维度分别着手,一是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二是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尤其是散落在辖区里的各个文化群体、民间社团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
(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要带头贯彻落实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为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权利的文化法规,在服务观念与职能转变上做文章,结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文化惠民政策和措施,逐级抓落实。
据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就率先走出了这一步。他们与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签约,引进孟京辉的戏剧团队,为福田居民带来每年60余部由政府补贴,“民众掏小钱,看大戏”的低票价惠民话剧。此举不仅仅惠及福田,在整个深圳都刮起了“戏剧热”,让一批批热爱戏剧的粉丝们有戏可追,有戏可看。同时也培养了辖区内戏剧新生力量,由此催生了福田的“校园戏剧节”、“青年戏剧节”、“小剧场国际戏剧节”等一系列戏剧品牌的孵化和诞生,尤其是“校园戏剧节”让校园内的中小学生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接受戏剧启蒙教育。
(二)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网点化,必须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层文艺单位及他们的业务骨干。开展以业务骨干为“领头羊”,联系行业领军人物,定期深入到社区,到各个文艺爱好者团体(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内部,“传经送宝”,共同学习、提高,从而影响并带动一批人提高业务水平,成为辖区的“文艺轻骑兵”——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具体可分步进行:
1.梳理队伍、盘活资源、调动热情、网点遍布。群众的文化创造力需要调动,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把握市场需求,变“群众等文化”为“为群众送文化”。文化馆等基层单位应全面了解辖区内的文化艺术队伍,并团结各个队伍,对各行各业的人才予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这些举措,便于以后发动群众共同策划、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文化队伍应以市或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业务主管单位为龙头,在总馆业务指导之下,设立若干分馆,形成一个网状形态,共同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以“总分馆制”来管理业务,此举,美国100多年前就已经实施,他们运用的最好的是“图书馆总分馆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此举,事实也证明,总分馆、网点化的管理,能让上级的好政策一路贯彻到位,业务操作具体规范,形成上下联动,共促文化发展的局面,也使公共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全面普及,使其达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型、便民性的要求。
2.给政策,给阵地,给经验。目前,遍地开花的民间社会文化团队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要想调动辖区内业务相关的行业协会、文艺社团等民间组织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中来,就要在了解、熟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开展系列工作。
政策上引导他们——宣讲、解读国家政策,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能力。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阵地上扶持他们——例如集中给一些民间组织一个集结地,像北京的798,深圳的大芬油画村等。相对于一些重点的区级文化协会,也可考虑给他们一间办公室,方便他们协会自身的召集、管理,也方便上级召集组织。
在经验上指导他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业务单位的骨干可以深入基层,对基层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文化馆抓创作为例,通常都是先普及,再提高“对症下药”,充分给艺术人才展示的空间。如此,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才的热情,让他们投入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来。比如,文化馆每年有很多剧本、舞蹈、歌曲、美术等门类的创作比赛任务,这些任务如果仅仅靠文化馆的个别专干来完成,一是工作量大,二是题材的丰富性受到限制。因此,发动相应的作协、舞协、音协、美协等社团共同投入创作,一是丰富了创作内容,二是调动了更多人的积极性,三是团结了文艺人才队伍。
3.摆脱误区,锤炼品牌。很多文化工作者急于求成,干事情总想立竿见影,但文化是个慢慢孵化的过程,需要前期的定位、策划,和长时间的投入、打磨,及媒体配合宣传、推广,社会监督、业务考核,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因此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误区,认为投入了多少,就马上看见回报效果,或者马上看到经济利益,这种唯利是图的想法是违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律的。
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发现、培养一支精锐的文艺队伍,并且给予项目一定的经费扶持,让其以“成品”(品牌)的方式“立起来”接受市场检验。以文化馆为例,一本剧本,不投入排练就是一个静态的稿子。一张油画不予以展览,就是一篇静态习作……不立作品,就没有文化项目的“抓手”,品牌效应也就无从谈起。作品立起来后,接受各方的检验,主办方根据意见反馈进行综合额效益评估,如此滚雪球一样,一步步推进文化产品,壮大文化队伍,树立文化品牌。而对于图书馆和博物馆,则可以按照其行业属性,寻找适合自己的推广模式。 二、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还有一些瓶颈:
(一)一些地方对文化建设只有照本唱高调,没有实践接地气,对政策吃不透,推不动,铺不开,对文化建设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都认识不够。二是,一部分民间文艺组织,一但涉及与政府部门合作办文化,立刻坐地起价,提高文化成本。三是,一些政府部门,往往在使用社会资源时,认为可以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使得活动效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也使社会组织不愿意再廉价承办政府活动。无论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还是社会组织办文化活动,该有的投入不应该“因人而异”。四是,政府文化部门设置的文化项目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对等,使社会力量勉强参与期间,但不能发挥巨大作用。五是,文化主管部门贪多不烂,占了很多公共资源,但是人才老化、服务跟不上,使很多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相应也就流于形式。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几点认识:一是民间文化组织要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存活的意识,不能万事等政府扶持,一味地等、靠、要。二是,各级文化社团应该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推进公共文化组织网络化的公民担当意识。三是民间文化组织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能看见一个文艺作品或者一种品牌模式成功了,便蜂拥而至,疯狂“拷贝”,这既是对原创、原策划的不尊重,也是制约文化良性发展的病灶。四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能使文化以“总分馆制”的网络化结构落实到最基层,让社会各阶层人员能够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总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政府文化部门吸纳民间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相互借力,实现多方共赢,多层面、多角度“广种文化”,能促进全社会城乡共同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点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改善文化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均等,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晓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求是理论网,2014(07);
〔2〕左艳荣.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23日;
〔3〕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更接地气 .光明网,2015年3月24日;
〔4〕天蓝 王茜.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成立 实行低票价制惠民政策.新京报,2012年3月28日;
〔5〕董芳芳.福田区首届学校戏剧节 打造戏剧高地从孩子抓起.深圳商报,2013年1月16日;
〔6〕陈曦.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召开 .贵州日报,2014年10月17日;
〔7〕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新华社,2015年03月16日。
作者简介:秦锦屏(1973年--),女,在职研究生,一级作家。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剧作曾获:文化部奖、中宣部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国家省级奖项。文学作品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首届散文奖、冰心散文奖、老舍奖、《北京文学》新人新作奖、《人民文学》全国征文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各级奖项,有十二件作品被授予”政府文艺精品”奖,现任职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