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师生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今天是几月几日谈到学生自己的年龄,又由学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几个生日谈到小华今年7岁,只过了一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大月小月的概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的说:“我只记4、6、9、11月是小月。”;有的说:“我用儿歌来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不看二月,其余都是小月。”;有的说:“我利用拳头来记忆。一月大,二月特,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方法多样,课堂活跃。这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好的记忆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记忆方法回家说给父母听,促使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发展。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儿童学习最好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因为“思维从动作开始”,所以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算一算、称一称等等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更加活跃;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在讲授“克”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师生共同在天平上称5枚2分的硬币,从而得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学生掂一掂一枚硬币,感受1克有多重,说出生活中1克重的物体。之后让他们自己用手去掂一掂一支铅笔,估计出这支铅笔有多重,再让学生自己用天平称,并说出这支铅笔有多少克。接着让同学拿出一袋精盐掂一掂估计出有多重,再看上面的标注,比较一下自己的估计和实际相差多少,让学生体会500克的重量的感觉。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后,不仅认识了质量单位“克”,而且在头脑中建立了1克的概念,从而把知识教活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一、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师生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今天是几月几日谈到学生自己的年龄,又由学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几个生日谈到小华今年7岁,只过了一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大月小月的概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的说:“我只记4、6、9、11月是小月。”;有的说:“我用儿歌来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不看二月,其余都是小月。”;有的说:“我利用拳头来记忆。一月大,二月特,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方法多样,课堂活跃。这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好的记忆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记忆方法回家说给父母听,促使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发展。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儿童学习最好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因为“思维从动作开始”,所以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算一算、称一称等等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更加活跃;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在讲授“克”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师生共同在天平上称5枚2分的硬币,从而得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学生掂一掂一枚硬币,感受1克有多重,说出生活中1克重的物体。之后让他们自己用手去掂一掂一支铅笔,估计出这支铅笔有多重,再让学生自己用天平称,并说出这支铅笔有多少克。接着让同学拿出一袋精盐掂一掂估计出有多重,再看上面的标注,比较一下自己的估计和实际相差多少,让学生体会500克的重量的感觉。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后,不仅认识了质量单位“克”,而且在头脑中建立了1克的概念,从而把知识教活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