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我们教师和家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播下爱读书的种子,希望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让他们从小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享受。
[关键词] 家校配合 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研究也表明,3-12岁是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期,12岁以后,很多习惯已经养成,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很难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绩稳定的重要因素,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不断让孩子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但是他们却很容易忽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认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在学校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有很大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阅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
一、导师引导,爱上阅读
1.教师是“明灯”,引领家长学会陪伴
一年级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就希望家长能和孩子同读书,共成长。教师一开始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学生家庭阅读习惯的初步调查。比如家里有孩子的书架吗?家长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吗?家长给孩子经常购买图书吗?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一开始容易点,以后就很难改过来。对于一年级新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教育短信等方式帮助家长建立起家庭阅读环境,推荐家长阅读帮助和指导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书籍,指导家长如何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在教师这盏“明灯”的一步步引领下,希望家长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阅读,不离不弃。
二、家校合作,形成习惯
1.亲子阅读,形成阅读的氛围
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第二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有家庭来承担。第一学段学生识字量不多,更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了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配合,持之以恒
任何人都有惰性,每一种较艰难的良好习惯都必须通过自己潜意识地培养,或在外力的监督作用下才能形成。
1.家校配合,保证阅读的时间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学校每周可以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交流学生在家阅读情况。提醒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大量读课外书。学校可在每天早晨安排固定时间集体诵读,这是学生到学校之后的一段准备时间,有的学生值日,有的学生收交家庭作业,做好准备的学生就集体静坐在教室里,由领读员领读:或者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章佳段,或者是古诗、成语。学生家长在家应该支持学生阅读,并且自己也乐于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比如:“每日阅读”。每天课外读书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很多学生睡觉前自觉阅读三十分钟以上成为习惯,并做好每日阅读记录,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展示。使学生乐于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种形式交流。教师可在家长会或者其他家长聚集的时候,多种形式组织家长相互交流他们在家里陪孩子一起阅读的经验,有时候是个人演讲,有时候是嘉宾采访。更多的时候是家长利用接孩子的时间进行更充分的个人交流。
(2)多种形式展示。每个学期,我们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朗读、讲故事、习作、背诵古诗、制作读书卡、手抄报比赛等,通过孩子的各种展示来深化家庭阅读。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在帮助孩子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同时,使家庭阅读氛围渐渐浓厚起来。
(3)多种形式分享。在每周的阅读分享课上。我们的孩子常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不是向同学推荐、介绍,就是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而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每人拿着从别人那里“换”来的书美美地、悄无声息地品。个性选读则是孩子们自行安排的“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家庭作业。孩子常常就利用午休的时间捧起书本享受。
总而言之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希望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種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希望家长敦促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让孩子以后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 作家出版社 .
[关键词] 家校配合 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研究也表明,3-12岁是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期,12岁以后,很多习惯已经养成,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很难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绩稳定的重要因素,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不断让孩子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但是他们却很容易忽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认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在学校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有很大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阅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
一、导师引导,爱上阅读
1.教师是“明灯”,引领家长学会陪伴
一年级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就希望家长能和孩子同读书,共成长。教师一开始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学生家庭阅读习惯的初步调查。比如家里有孩子的书架吗?家长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吗?家长给孩子经常购买图书吗?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一开始容易点,以后就很难改过来。对于一年级新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教育短信等方式帮助家长建立起家庭阅读环境,推荐家长阅读帮助和指导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书籍,指导家长如何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在教师这盏“明灯”的一步步引领下,希望家长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阅读,不离不弃。
二、家校合作,形成习惯
1.亲子阅读,形成阅读的氛围
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第二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有家庭来承担。第一学段学生识字量不多,更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了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配合,持之以恒
任何人都有惰性,每一种较艰难的良好习惯都必须通过自己潜意识地培养,或在外力的监督作用下才能形成。
1.家校配合,保证阅读的时间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学校每周可以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交流学生在家阅读情况。提醒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大量读课外书。学校可在每天早晨安排固定时间集体诵读,这是学生到学校之后的一段准备时间,有的学生值日,有的学生收交家庭作业,做好准备的学生就集体静坐在教室里,由领读员领读:或者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章佳段,或者是古诗、成语。学生家长在家应该支持学生阅读,并且自己也乐于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比如:“每日阅读”。每天课外读书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很多学生睡觉前自觉阅读三十分钟以上成为习惯,并做好每日阅读记录,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展示。使学生乐于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种形式交流。教师可在家长会或者其他家长聚集的时候,多种形式组织家长相互交流他们在家里陪孩子一起阅读的经验,有时候是个人演讲,有时候是嘉宾采访。更多的时候是家长利用接孩子的时间进行更充分的个人交流。
(2)多种形式展示。每个学期,我们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朗读、讲故事、习作、背诵古诗、制作读书卡、手抄报比赛等,通过孩子的各种展示来深化家庭阅读。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在帮助孩子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同时,使家庭阅读氛围渐渐浓厚起来。
(3)多种形式分享。在每周的阅读分享课上。我们的孩子常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不是向同学推荐、介绍,就是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而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每人拿着从别人那里“换”来的书美美地、悄无声息地品。个性选读则是孩子们自行安排的“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家庭作业。孩子常常就利用午休的时间捧起书本享受。
总而言之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希望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種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希望家长敦促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让孩子以后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 作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