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9;22)(q34;q11),产生bcr-abl融合基因,编码BCR-ABL融合蛋白(P210),后者通过持续激活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并激活JAK-STATS等信号转导途径,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失控。
【机 构】
:
223300,江苏省淮安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液科,223300,江苏省淮安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液科,223300,江苏省淮安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液科,22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9;22)(q34;q11),产生bcr-abl融合基因,编码BCR-ABL融合蛋白(P210),后者通过持续激活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并激活JAK-STATS等信号转导途径,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失控。
其他文献
急性白血病细胞胞质内常可见大小不一的紫红色嗜苯胺蓝颗粒或Auer小体,而巨大包涵体十分罕见,近年对急性白血病伴Chediak-Higashi(PCH)包涵体有较多病例报道[1-4],这种PCH颗粒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中均有描述,主要出现在早期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我们曾对20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近年来对干细胞和肿瘤研究的深入,已表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肿瘤的生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肿瘤中某些数量极少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学说[2],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的转移、复发和耐药的根源。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5例临床确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对组合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患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8个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2、3、4、5、6、9、15;用HLA分型试剂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Tie-2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12例MM患者、24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以及RPMI8226细胞株中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分析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在MM患者与对照组、MM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探讨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性因子所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根据病因不同,HP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又称Rosai-Dorfman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大淋巴结疾病.我们参考国外文献,收集1969至2009年Rosai-Dorfman病合并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4例,同时结合本院2例患者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有新的认识。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系或多系分化相对成熟的骨髓细胞不断地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肿瘤性疾病.此类疾病存在高频、获得性体细胞突变,即位于JAK2基因14号外显子1849位碱基G被T取代,使原位于第617位的缬氨酸(V)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F)-JAK2 V617F.JAJ2 V617F突变检测方法不同,结果差异很大.为筛选出一种更加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我们利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Th17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h17细胞在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初诊IRP患者43例、血常规恢复正常IRP患者34例及正常对照13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白细胞介素(IL)-23受体(IL-23R)+CD4+/CD4+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十年来其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剂量密度/剂量强度化疗和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用于一线治疗.2009年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已将RCHOP联合或不联合放疗作为初治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