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多家航运企业连年亏损。如何扭亏成为当前航运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通过对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近三年经营成果进行比较,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两家公司利润表所起的作用,解析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地实质,以期提醒广大投资者关注,并为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数量观;项目观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58-03
1 引言
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以中国远洋为代表的航企连年巨亏,多家航运巨头已披星戴帽。今年以来,BDI指数仍然维持在1000点以下水平,基本在850点左右徘徊,这个点位,离航运公司的盈亏分界线1500点还相去甚远。除了干散货市场不甚理想外,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行情也在呈下行状态。因此,在航运业复苏遥遥无期的大背景下,上市航运企业想仅靠经营活动扭亏为盈,已经变得不现实,航运业各企业如何自救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两家公司进行分析。
2 近三年来两家公司经营成果
两家上市企业都在2011年开始亏损,但中国远洋2012年继续亏损95.59亿元,成为ST远洋。而中海集运2012年在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22亿元。根据《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只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后,企业才能撤销其特别处理。但是关于对上市公司的终止、暂停上市处理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中都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科目的相关规定,因此成功扭亏,避免步入ST行列。在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两家企业的不同结果,以及以后的自救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中海集运使用非经常性损益成功扭亏的情形。
3 非经常性损益在两家公司的运用
3.1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中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损益、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等。
3.2 非经常性损益在中国远洋的使用情况
中国远洋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情况如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远洋近三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其公司净利润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近两年的巨亏,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显得很小。但是对于已经戴上ST帽子的中国远洋来说,为避免2013年继续亏损,成为*ST(退市预警),出招自救已经迫不及待了。日前,中国远洋已公布向大股东中国远洋集团出售中国远洋物流100%股权。预计,上述交易可回笼78.6亿元资金。获得28.5亿元的溢价。此时,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3.3 非经常性损益在中海集运的运用
中海集运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情况如下:
从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对中海集运的作用就很明显。特别是201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是亏损的,加上非经常性损益后,中海集运是盈利的。直接让中海集运避免戴上ST的帽子。非常性损益中主要依靠变卖资产,公司在2012年年底先后两次出售约30亿元的集装箱后,获净利约为9.2亿元。加上政府补助1.23亿元,这是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最大一年。正如张亚连(2008)实证分析得到结果“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做出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
3.4 非经常性损益在两家公司的运用分析
3.4.1 非经常性损益的数量观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主要在这一项目的数量总额上,也就是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反应。在主营业绩短期内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情况下,非经常性损益确实是公司常用的经营手段。蒋义宏、王丽馄(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损失,在扭转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收益,是亏损上市公司回避退市机制的主要手段,因此导致了亏损上市公司中巨额非经常性损益有规律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同时刘丹(2008)研究结果中也显示,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选择有偏好性,依次是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资产交换损益、政府补贴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不同条件约束下比重有大有小,偏好顺序不同。债务重组或者政府补助实现扭亏,都需要坚强的外在支持,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并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如当前局势下,中国远洋2011年和2012中3.74亿元和9.03亿元的政府补助对于其两年来的巨亏就如杯水车薪。此时,“变卖家产”就成为首选方法了。
这种对非经常性损益数量总额的大量分析,导致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谈非色变”,偏向于调整后的财务指标。但实际上这带有很大“一孔之见”。本文用两例情况加以说明。
(1)对于有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其实是经常性发生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额这种非经常性损益就是如此。它和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是有本质区别的,会经常发生。原因是这种损益是由新合并进来的企业生成的,以后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国远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额2010年和2011年金额分别为3,018,126.4元和8,608635.56元。在评价财务指标时,直接将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从净利润中扣除,但是由于其以后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简单的扣除并不能真实的反映财务数据。此时投资者就应透过数据看本质,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当这一金额在非经常性损益总金额所占比重很大。 (2)根据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时间和金额很大程度取决于主观判断和估计。并未计入到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处置非流动资产时,其处置损益计入到非经常性损益,这就给管理层很大灵活性。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上市航运企业却基本很少对其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中海集运近三年没有计提减值,在2012年处置的大批集装箱中,就将资产减值损失部分以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
3.4.2 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观分析
我国的研究文献很少有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归类研究。但如果说公司存在把经常性损失列入非经常性损益,这其实也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操纵利润的行为,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反而提高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中主要采用列举方法为主,辅助以模糊的概念判断,加上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定不够具体,导致非经常性损益的处理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中“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金额都比较大,财务报表对此却缺乏详细的披露。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在归类上有很大的灵活空间,从而对利润质量产生影响。
4 非经常性损益频繁使用的原因
4.1 退市制度、盈余管理与非经常性损益
退市制度是指中国证监会对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它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或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使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上市公司,对其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一种风险警示制度。风险警示分为*ST(退市风险警示)和ST(一般风险警示)。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被风险警示的原因是由于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比如根据深沪两市的股票上市规则,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被处以一般风险警示。
正是这种退市制度,加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很多上市企业出现“一二一”式的利润过山车行为。对上市公司终止、暂停上市处理以及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都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科目的相关规定,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4.2 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
现行规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只要求表外披露,且对其表外披露也缺乏统一规范,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容普遍简单,不具体。如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对有些内容简单笼统的披露为“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非经常性损益的规范也不明确,上市公司有“较大影响”或“决定性影响”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没有特别规范要求披露其金额来源及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明细。
正是由于其不完善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频繁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让很多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对非经常性损益感到模糊不清,难以理解,不能充分认清现实,从而被企业业绩假象迷惑,投资失误。
5 结束语
对于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过度使用,只有完善退市制度和披露制度才能更好地限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如可以引进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如净资产、公众持股人数、持股市值等反映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同时清晰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也是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出台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列举式规定已经对盈余管理起到了很强的抑制作用,但进一步详细的规定和举措将更能防止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歪曲以及执行不力等原因造成的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问题,证监会应该对其加以严格调查,深入了解其问题,并坚决惩治严重违反规定的上市公司,从而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总而言之,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对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情况加以关注,但也不能对非经常性损益“一孔之见”,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和整体形势,充分理解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本质,对其“非经常性损益”从数量观和项目观两方面加以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S].
[2]张亚连.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2(1).
[3]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证券[J].市场导报,2003,(6):41-44.
[4]刘丹.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基于2007年扭亏公司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5]樊行健,郑珺.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9,(11).
[6]蒋大福,熊剑.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从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
[7]张宇晟.ST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1).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数量观;项目观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58-03
1 引言
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以中国远洋为代表的航企连年巨亏,多家航运巨头已披星戴帽。今年以来,BDI指数仍然维持在1000点以下水平,基本在850点左右徘徊,这个点位,离航运公司的盈亏分界线1500点还相去甚远。除了干散货市场不甚理想外,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行情也在呈下行状态。因此,在航运业复苏遥遥无期的大背景下,上市航运企业想仅靠经营活动扭亏为盈,已经变得不现实,航运业各企业如何自救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两家公司进行分析。
2 近三年来两家公司经营成果
两家上市企业都在2011年开始亏损,但中国远洋2012年继续亏损95.59亿元,成为ST远洋。而中海集运2012年在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22亿元。根据《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只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后,企业才能撤销其特别处理。但是关于对上市公司的终止、暂停上市处理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中都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科目的相关规定,因此成功扭亏,避免步入ST行列。在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两家企业的不同结果,以及以后的自救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中海集运使用非经常性损益成功扭亏的情形。
3 非经常性损益在两家公司的运用
3.1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中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损益、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等。
3.2 非经常性损益在中国远洋的使用情况
中国远洋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情况如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远洋近三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其公司净利润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近两年的巨亏,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显得很小。但是对于已经戴上ST帽子的中国远洋来说,为避免2013年继续亏损,成为*ST(退市预警),出招自救已经迫不及待了。日前,中国远洋已公布向大股东中国远洋集团出售中国远洋物流100%股权。预计,上述交易可回笼78.6亿元资金。获得28.5亿元的溢价。此时,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3.3 非经常性损益在中海集运的运用
中海集运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情况如下:
从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对中海集运的作用就很明显。特别是201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是亏损的,加上非经常性损益后,中海集运是盈利的。直接让中海集运避免戴上ST的帽子。非常性损益中主要依靠变卖资产,公司在2012年年底先后两次出售约30亿元的集装箱后,获净利约为9.2亿元。加上政府补助1.23亿元,这是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最大一年。正如张亚连(2008)实证分析得到结果“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做出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
3.4 非经常性损益在两家公司的运用分析
3.4.1 非经常性损益的数量观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主要在这一项目的数量总额上,也就是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反应。在主营业绩短期内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情况下,非经常性损益确实是公司常用的经营手段。蒋义宏、王丽馄(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损失,在扭转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收益,是亏损上市公司回避退市机制的主要手段,因此导致了亏损上市公司中巨额非经常性损益有规律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同时刘丹(2008)研究结果中也显示,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选择有偏好性,依次是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资产交换损益、政府补贴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不同条件约束下比重有大有小,偏好顺序不同。债务重组或者政府补助实现扭亏,都需要坚强的外在支持,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并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如当前局势下,中国远洋2011年和2012中3.74亿元和9.03亿元的政府补助对于其两年来的巨亏就如杯水车薪。此时,“变卖家产”就成为首选方法了。
这种对非经常性损益数量总额的大量分析,导致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谈非色变”,偏向于调整后的财务指标。但实际上这带有很大“一孔之见”。本文用两例情况加以说明。
(1)对于有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其实是经常性发生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额这种非经常性损益就是如此。它和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是有本质区别的,会经常发生。原因是这种损益是由新合并进来的企业生成的,以后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国远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额2010年和2011年金额分别为3,018,126.4元和8,608635.56元。在评价财务指标时,直接将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从净利润中扣除,但是由于其以后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简单的扣除并不能真实的反映财务数据。此时投资者就应透过数据看本质,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当这一金额在非经常性损益总金额所占比重很大。 (2)根据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时间和金额很大程度取决于主观判断和估计。并未计入到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处置非流动资产时,其处置损益计入到非经常性损益,这就给管理层很大灵活性。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上市航运企业却基本很少对其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中海集运近三年没有计提减值,在2012年处置的大批集装箱中,就将资产减值损失部分以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
3.4.2 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观分析
我国的研究文献很少有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归类研究。但如果说公司存在把经常性损失列入非经常性损益,这其实也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操纵利润的行为,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反而提高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中主要采用列举方法为主,辅助以模糊的概念判断,加上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定不够具体,导致非经常性损益的处理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中“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金额都比较大,财务报表对此却缺乏详细的披露。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在归类上有很大的灵活空间,从而对利润质量产生影响。
4 非经常性损益频繁使用的原因
4.1 退市制度、盈余管理与非经常性损益
退市制度是指中国证监会对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它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或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使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上市公司,对其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一种风险警示制度。风险警示分为*ST(退市风险警示)和ST(一般风险警示)。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被风险警示的原因是由于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比如根据深沪两市的股票上市规则,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被处以一般风险警示。
正是这种退市制度,加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很多上市企业出现“一二一”式的利润过山车行为。对上市公司终止、暂停上市处理以及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都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科目的相关规定,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4.2 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
现行规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只要求表外披露,且对其表外披露也缺乏统一规范,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容普遍简单,不具体。如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对有些内容简单笼统的披露为“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非经常性损益的规范也不明确,上市公司有“较大影响”或“决定性影响”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没有特别规范要求披露其金额来源及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明细。
正是由于其不完善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频繁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让很多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对非经常性损益感到模糊不清,难以理解,不能充分认清现实,从而被企业业绩假象迷惑,投资失误。
5 结束语
对于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过度使用,只有完善退市制度和披露制度才能更好地限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如可以引进更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如净资产、公众持股人数、持股市值等反映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同时清晰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也是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出台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列举式规定已经对盈余管理起到了很强的抑制作用,但进一步详细的规定和举措将更能防止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歪曲以及执行不力等原因造成的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问题,证监会应该对其加以严格调查,深入了解其问题,并坚决惩治严重违反规定的上市公司,从而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总而言之,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对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情况加以关注,但也不能对非经常性损益“一孔之见”,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和整体形势,充分理解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本质,对其“非经常性损益”从数量观和项目观两方面加以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S].
[2]张亚连.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2(1).
[3]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证券[J].市场导报,2003,(6):41-44.
[4]刘丹.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基于2007年扭亏公司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5]樊行健,郑珺.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9,(11).
[6]蒋大福,熊剑.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从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
[7]张宇晟.ST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