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人群HBV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2008年8~11月1~59岁户籍人口617人作为调查对象,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是9.56%,抗-HBs阳性率为65.92%,抗-HBc阳性率为45.22%。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17~59岁年龄层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16岁以下(含16岁)。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携带及HBV感染情况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显示番禺仍属乙肝高流行区。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64
资料与方法
确定抽样选取广州市番禺区2008年8~11月1~59岁户籍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大岗镇三街区、灵山镇高沙村等6个居委、行政村617人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ELISA方法对抽样对象血清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利用SAS 9.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结 果
总体分布情况:本次调查共采集有效检测血清标本617份,男297份,女320份,男:女=1:1.08。检测结果显示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是9.56%(95%CI:7.25%~11.87%),抗-HBs阳性率为65.92%(95%CI:60.09%~71.76%),抗-HBc阳性率为45.22%(95%CI:41.30%~49.14%)。
性别分布:调查人群男性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3.13%、66.14%、46.46%。调查人群女性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6.25%、65.66%、44.06%。经卡方检验,男女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X2=225.96,P<0.01)。
年龄分布:本研究对应乙肝疫苗使用的3个阶段按1~6岁、7~16岁和17~59岁3个年龄段分组,得到不同年龄层调查人群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1~6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65%、65.59%、19.48%。7~16岁人群分别为1.08%、67.20%、16.67%。17~59岁人群分别为20.22%、65.34%、78.14%。经卡方检验,三个年龄层人群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9,P<0.001),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91>0.05)、抗-HBc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28,P<0.001)。将1~6岁年龄层和7~16岁年龄层合并后,进一步与17~59岁年龄层比较,发现两个人群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8,P<0.001),17~59岁年龄层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16岁以下(含16岁)年龄层人群。
年龄性别分布:通过比较发现无论男女,人群HBsAg阳性率流行高峰均位于17~29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的高峰值均位于30~39岁年龄组。但抗-HBc阳性率流行高峰值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抗-HBc阳性率高峰值位于50~59岁年龄组,女性高峰值位于40~49岁。
讨 论
将本研究结果与2002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调结果[1]进行对比,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WHO根据HBsAg阳性率将世界各地乙肝流行情况大致分为三种模式:①低度流行模式,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2%,HBV感染率为<20%;②中度流行模式,HBsAg阳性率2%~7%,HBV感染率在20%~60%之间;③高度流行模式,HBsAg阳性率高达8%~20%之间,HBV感染率为>60%。对照此标准,番禺区仍然属于乙肝高流行区,且总体流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是番禺区现阶段十分突出于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指标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番禺区男性的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人群,这与王雪光[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性交际广有关,因此导致男性接触感染的机会较多,暴露于感染危险因素的几率比女性要大。
本次调查与1992年调查结果相比,10岁以下年龄段高峰消失,而16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变化不明显,但本研究中HBsAg阳性率的流行高峰无论男女均位于17~29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的高峰值位于30~39岁年龄组,抗-HBc阳性率随着年龄攀升而不断升高。本研究中16岁以下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0.31%,抗-HBc阳性率为17.94%均显著低于17~59年龄段人群(20.22%,78.14%),该结果与类似研究结果[3]相一致。该结果印证了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可明显降低小年龄组乙肝病毒携带率这一大部分研究支持的事实,同时也说明番禺区在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16年后,已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建立了乙肝免疫屏障,而16岁以上青少年成人组HBsAg阳性率持续在较高状态,且抗-HBc阳性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该结果可能与高年龄段人群社会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泛,感染机会较多,及个人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9.
2 王雪光,李延军,王苏燕,等.从业人员感染HBV流行病调查报告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3):228-230.
3 李凌奋,何家鑫,赵莉莱,等.福建省5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4(2):59.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64
资料与方法
确定抽样选取广州市番禺区2008年8~11月1~59岁户籍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大岗镇三街区、灵山镇高沙村等6个居委、行政村617人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ELISA方法对抽样对象血清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利用SAS 9.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结 果
总体分布情况:本次调查共采集有效检测血清标本617份,男297份,女320份,男:女=1:1.08。检测结果显示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是9.56%(95%CI:7.25%~11.87%),抗-HBs阳性率为65.92%(95%CI:60.09%~71.76%),抗-HBc阳性率为45.22%(95%CI:41.30%~49.14%)。
性别分布:调查人群男性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3.13%、66.14%、46.46%。调查人群女性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6.25%、65.66%、44.06%。经卡方检验,男女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X2=225.96,P<0.01)。
年龄分布:本研究对应乙肝疫苗使用的3个阶段按1~6岁、7~16岁和17~59岁3个年龄段分组,得到不同年龄层调查人群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1~6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65%、65.59%、19.48%。7~16岁人群分别为1.08%、67.20%、16.67%。17~59岁人群分别为20.22%、65.34%、78.14%。经卡方检验,三个年龄层人群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9,P<0.001),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91>0.05)、抗-HBc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28,P<0.001)。将1~6岁年龄层和7~16岁年龄层合并后,进一步与17~59岁年龄层比较,发现两个人群HBs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8,P<0.001),17~59岁年龄层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16岁以下(含16岁)年龄层人群。
年龄性别分布:通过比较发现无论男女,人群HBsAg阳性率流行高峰均位于17~29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的高峰值均位于30~39岁年龄组。但抗-HBc阳性率流行高峰值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抗-HBc阳性率高峰值位于50~59岁年龄组,女性高峰值位于40~49岁。
讨 论
将本研究结果与2002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调结果[1]进行对比,番禺区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WHO根据HBsAg阳性率将世界各地乙肝流行情况大致分为三种模式:①低度流行模式,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2%,HBV感染率为<20%;②中度流行模式,HBsAg阳性率2%~7%,HBV感染率在20%~60%之间;③高度流行模式,HBsAg阳性率高达8%~20%之间,HBV感染率为>60%。对照此标准,番禺区仍然属于乙肝高流行区,且总体流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是番禺区现阶段十分突出于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指标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番禺区男性的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人群,这与王雪光[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性交际广有关,因此导致男性接触感染的机会较多,暴露于感染危险因素的几率比女性要大。
本次调查与1992年调查结果相比,10岁以下年龄段高峰消失,而16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变化不明显,但本研究中HBsAg阳性率的流行高峰无论男女均位于17~29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的高峰值位于30~39岁年龄组,抗-HBc阳性率随着年龄攀升而不断升高。本研究中16岁以下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0.31%,抗-HBc阳性率为17.94%均显著低于17~59年龄段人群(20.22%,78.14%),该结果与类似研究结果[3]相一致。该结果印证了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可明显降低小年龄组乙肝病毒携带率这一大部分研究支持的事实,同时也说明番禺区在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16年后,已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建立了乙肝免疫屏障,而16岁以上青少年成人组HBsAg阳性率持续在较高状态,且抗-HBc阳性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该结果可能与高年龄段人群社会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泛,感染机会较多,及个人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9.
2 王雪光,李延军,王苏燕,等.从业人员感染HBV流行病调查报告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3):228-230.
3 李凌奋,何家鑫,赵莉莱,等.福建省5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