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定、采集并分析猪场的数据将带来无限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洞察如何改善猪场的管理,而且还能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相互关系,了解什么样的数据才是真正需要发掘的。
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3-0019-03
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igs Weaned per Sow per Year,PWSY) 经常被用作比较不同种猪群彼此生产性能的基准度量单位。在PWSY的组成部分中,断奶仔猪数以及母猪年产窝数是经常受到关注的指标。
本文将讨论在这方面值得关注的另外3个指标︰ 窝产活仔数(Pigs Born Alive,PBA)、断奶前死亡率和母猪的非生产天数(Non-productive Days,NPD)。假设猪场的母猪年断奶仔猪数达到30头(图1),1个非生产天数相当于0.08头PWSY。
1 非生产天数
非生产天数包括断配间隔(指母猪断奶至首次配种时的时间间隔,Weaning-to-First-Mating Intervals,WMI)、复配间隔(reservice interval)及离场间隔(removal interval)。分娩障碍会增加复配间隔或离场间隔和非生产天数。离场原因包括淘汰、死亡及安乐死。
1.1 分娩率
低胎龄及高胎龄母猪的分娩率較低。例如,第2胎的母猪分娩率最高,比第0胎的母猪高5%以上。此外,外部气温上升会降低母猪的分娩率。夏季效应或室外环境温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胎龄而异。当温度从20 ℃上升到 30 ℃时,第1胎的母猪分娩率下降10%(图2)。对于后备母猪和2胎以上的母猪,下降的幅度为2%~7%。
日本明治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猪场附近的地方气象站获取到每头猪配种前21 d的日平均温度,通过这种从电视上获取当地天气新闻信息的方式,生产者可以预测分娩率下降与胎龄的 关系。
哺乳期间较低的采食量也会降低分娩率。这种情况在第1胎龄母猪上尤为明显,此时哺乳期间较低的采食量是导致分娩率下降的决定因素。此外,在后备母猪首次发情后立即输精的猪场,分娩率比延迟输精的猪场高出8%。所以,人工授精时机对分娩率至关重要,尤其是后备母猪。
1.2 复配间隔
配种的母猪中大约有10%会出现返情并进行复配。复配间隔分3种:正常返情(regular return,18 d~24 d)、异常返情(irregular return,25 d~38 d)及后期返情(late return,39 d以上)。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更容易出现正常返情,而经产母猪比后备母猪更容易出现异常返情。这就是说,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的返情问题并不相同。正常返情说明母猪出现空怀或母体妊娠识别失败。相反,异常返情意味着母猪受孕成功,但随后出现早期流产;而后期返情则说明母猪妊娠后期流产。
此外,在首次返情的母猪中,33%的母猪会在同一胎龄或随后的胎龄中出现第2次返情。例如,21%的首次返情母猪同样在第0胎龄出现了第2次返情,而另外20%的母猪在后续的第1~6胎或更高胎龄时出现第2次返情。因此,为了降低非生产天数,必须关注返情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
对于后备母猪,夏季配种会增加这3种返情。另外,后备母猪首配日龄增加会提高后期返情的风险。相比之下,首配日龄低会增加正常返情,但与异常返情无关。
对于经产母猪,夏季配种、低胎龄、死胎多以及7 d以上断配间隔会增加这3种返情。33.5%的配种母猪终生会有1次以上返情。这些返情母猪比不返情母猪会增加41.5 d的终生非生产天数。生产者需要密切监测高风险群体的母猪,以减少非生产天数中的返情间隔。
1.3 断配间隔
1胎龄母猪的断配间隔会更长。此外,室外温度上升会增加断配间隔。断配间隔因胎龄和季节而异。当最高温度从25 ℃上升到35 ℃时, 1胎龄母猪的断配间隔会增加0.8 d,而2胎龄以上母猪的断配间隔仅增加0.3 d。就断配间隔而言,1胎龄母猪对高温的敏感度是2胎以上母猪的3倍。1胎龄母猪的这种敏感度可能与它们在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有关。和分娩率类似,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是断配间隔的一个不利影响因素,特别是对1胎龄母猪。
此外,断配间隔可作为其他繁殖性能的预测因子。例如,断配间隔较长的母猪分娩率更低,且产活仔数更少。此外,较长的断配间隔被认为与发情时间短有关,且发情与排卵的时间间隔更短。一个后果就是增加了在非最佳时机进行输精的风险,这可能是造成分娩率低和产活仔数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4 离场间隔
离场间隔占非生产天数的40%。高产猪群配种母猪的指导准则和实际淘汰间隔至少比低产猪群多10 d。此外,配种母猪的淘汰准则并没有在任何猪场的生产群中严格执行。
2 每头母猪断奶猪数
断奶仔猪数取决于产活仔数和断奶前死亡率,如图1所示。
2.1 窝产活仔数(Pigs Born Alive,PBA)
窝产活仔数取决于窝总产仔数、死胎数和木乃伊胎数。窝总产仔数因母猪的胎龄和季节而异。例如,第3~5胎的产活仔数最高,比1胎龄母猪多10%左右。此外,当外界温度从25 ℃上升到30 ℃时,1胎龄母猪在下一胎的窝总产仔数会下降0.6头,而妊娠后备母猪只会减少0.2头仔猪。对于第2胎及以上的母猪,会减少0.4头仔猪。所以,就窝总产仔数而言,1胎龄母猪对高温的敏感度是妊娠后备母猪的3倍。另外,1胎龄母猪的这种敏感度可能与其在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有关。
冬春季节出生的后备母猪首配日龄推迟将会增加窝产活仔数。然而,即使后备母猪首配日龄推迟至200~300日龄,窝产活仔数最多仅增加0.4头仔猪。因此,推迟后备母猪的首配日龄对增加产活仔数的效果有限。此外,夏秋季节出生的后备母猪,其首次配种日龄与窝产活仔数之间没有相关性。生产上的首配日龄通常设定为240日龄左右,以增加后备母猪首次配种时的体重,同时让其在首次配种时有更多的机体储备。 此外,1胎龄母猪的窝产活仔数可以作为生产者识别高产母猪(超级母猪)的早期预测因子。窝产活仔数高的1胎龄母猪通常在之后几胎中会有较高的窝产活仔数。这些高产母猪也有较高的终生繁殖性能。后备母猪培育对擁有更多的超级母猪至关重要。此外,对长脚趾和蹄部病变提供肢蹄护理是保持优秀母猪的好方法。
2.2 断奶前死亡率
过去十年间,许多国家的母猪窝产活仔数得到了提高。遗传改良推动窝产活仔数的增加。但是,在窝产活仔数增加的同时,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也出现了上升。根据猪群水平上的数据,风险因素包括窝产活仔数增加、分娩胎龄提高、夏冬季节分娩、哺乳期间的第0~1天及哺乳天数过长。外伤及差异过小占死亡记录原因的80%。母猪管理上的建议是助产,之后提供悉心护理,并在哺乳早期提供热源。
2.3 初生重及断奶前生长速度
初生重和断奶前生长速度不属于生产效率。这2个指标都用来说明仔猪质量,会影响断奶后仔猪生长性能,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断奶前生长速度受到母猪泌乳量的影响,而初生重小与窝产活仔数多相关联。断奶前生长速度可以通过遗传和管理手段提高,如使用代乳品及两步哺育法。
3 终生性能
母猪年断奶仔猪数并非母猪终生性能的最佳衡量指标。衡量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母猪繁殖潜力以及节约资源。
终生性能包含离场胎龄(即使用寿命)、终生产活仔数以及终生非生产天数。终生非生产天数包含复配间隔和离场间隔,离场间隔占非生产天数的70%。而且,死亡率增加会降低使用寿命和终生产活仔数,并增加死亡间隔和终生非生产 天数。
研究小组一直使用年度终生窝产活仔数作为母猪终生性能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是终生产活仔数除以母猪的繁殖群在群天数。繁殖群在群天数的定义为母猪第一次配种到离场时的天数。年度化窝产活仔数表示母猪每年的繁殖效率。
3.1 母猪死亡率
死亡率的增加会提高非生产天数并减少窝产活仔数。在所有胎龄和季节中,分娩是导致母猪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大约有68%的母猪死亡发生在围产期的6周内。随着胎龄的增加,母猪的死亡风险也会增加。所以,6胎龄以上的母猪围产期发生死亡的风险最高。增强产房母猪围产期的健康护理会降低母猪的死亡数。
在亚热带气候区,低胎龄母猪的死亡率在夏季会增加,而高龄母猪则会在冬季增多。例如,外部气温升高10 ℃时,0~1胎龄母猪的死亡率在夏季会增加0.3%。此外,温度下降10 ℃时,6胎龄以上母猪的死亡率在冬季会增加1%。
3.2 使用寿命
使用寿命通常以母猪淘汰时的胎龄进行衡量。母猪的使用寿命下降会增加后备母猪和0~1胎龄母猪亚群的成本,这些母猪对疾病的免疫力较低。此外,种猪群可以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在测定猪群生产性能时,较低比例的复配母猪与较高的PWSY及较大的离场胎龄有关联。因此,提高分娩率并降低复配母猪数是可以一种走得通的路。
3.3 需要进行密切监测
建议生产者密切监控高风险母猪群,以减少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和断奶前死亡率,并增加窝产活仔数以改善猪群生产效率。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繁殖性能受一系列母猪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和营养因素的影响,并因场而异。简而言之,数据分析在每个猪场都很重要。
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3-0019-03
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igs Weaned per Sow per Year,PWSY) 经常被用作比较不同种猪群彼此生产性能的基准度量单位。在PWSY的组成部分中,断奶仔猪数以及母猪年产窝数是经常受到关注的指标。
本文将讨论在这方面值得关注的另外3个指标︰ 窝产活仔数(Pigs Born Alive,PBA)、断奶前死亡率和母猪的非生产天数(Non-productive Days,NPD)。假设猪场的母猪年断奶仔猪数达到30头(图1),1个非生产天数相当于0.08头PWSY。
1 非生产天数
非生产天数包括断配间隔(指母猪断奶至首次配种时的时间间隔,Weaning-to-First-Mating Intervals,WMI)、复配间隔(reservice interval)及离场间隔(removal interval)。分娩障碍会增加复配间隔或离场间隔和非生产天数。离场原因包括淘汰、死亡及安乐死。
1.1 分娩率
低胎龄及高胎龄母猪的分娩率較低。例如,第2胎的母猪分娩率最高,比第0胎的母猪高5%以上。此外,外部气温上升会降低母猪的分娩率。夏季效应或室外环境温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胎龄而异。当温度从20 ℃上升到 30 ℃时,第1胎的母猪分娩率下降10%(图2)。对于后备母猪和2胎以上的母猪,下降的幅度为2%~7%。
日本明治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猪场附近的地方气象站获取到每头猪配种前21 d的日平均温度,通过这种从电视上获取当地天气新闻信息的方式,生产者可以预测分娩率下降与胎龄的 关系。
哺乳期间较低的采食量也会降低分娩率。这种情况在第1胎龄母猪上尤为明显,此时哺乳期间较低的采食量是导致分娩率下降的决定因素。此外,在后备母猪首次发情后立即输精的猪场,分娩率比延迟输精的猪场高出8%。所以,人工授精时机对分娩率至关重要,尤其是后备母猪。
1.2 复配间隔
配种的母猪中大约有10%会出现返情并进行复配。复配间隔分3种:正常返情(regular return,18 d~24 d)、异常返情(irregular return,25 d~38 d)及后期返情(late return,39 d以上)。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更容易出现正常返情,而经产母猪比后备母猪更容易出现异常返情。这就是说,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的返情问题并不相同。正常返情说明母猪出现空怀或母体妊娠识别失败。相反,异常返情意味着母猪受孕成功,但随后出现早期流产;而后期返情则说明母猪妊娠后期流产。
此外,在首次返情的母猪中,33%的母猪会在同一胎龄或随后的胎龄中出现第2次返情。例如,21%的首次返情母猪同样在第0胎龄出现了第2次返情,而另外20%的母猪在后续的第1~6胎或更高胎龄时出现第2次返情。因此,为了降低非生产天数,必须关注返情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
对于后备母猪,夏季配种会增加这3种返情。另外,后备母猪首配日龄增加会提高后期返情的风险。相比之下,首配日龄低会增加正常返情,但与异常返情无关。
对于经产母猪,夏季配种、低胎龄、死胎多以及7 d以上断配间隔会增加这3种返情。33.5%的配种母猪终生会有1次以上返情。这些返情母猪比不返情母猪会增加41.5 d的终生非生产天数。生产者需要密切监测高风险群体的母猪,以减少非生产天数中的返情间隔。
1.3 断配间隔
1胎龄母猪的断配间隔会更长。此外,室外温度上升会增加断配间隔。断配间隔因胎龄和季节而异。当最高温度从25 ℃上升到35 ℃时, 1胎龄母猪的断配间隔会增加0.8 d,而2胎龄以上母猪的断配间隔仅增加0.3 d。就断配间隔而言,1胎龄母猪对高温的敏感度是2胎以上母猪的3倍。1胎龄母猪的这种敏感度可能与它们在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有关。和分娩率类似,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是断配间隔的一个不利影响因素,特别是对1胎龄母猪。
此外,断配间隔可作为其他繁殖性能的预测因子。例如,断配间隔较长的母猪分娩率更低,且产活仔数更少。此外,较长的断配间隔被认为与发情时间短有关,且发情与排卵的时间间隔更短。一个后果就是增加了在非最佳时机进行输精的风险,这可能是造成分娩率低和产活仔数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4 离场间隔
离场间隔占非生产天数的40%。高产猪群配种母猪的指导准则和实际淘汰间隔至少比低产猪群多10 d。此外,配种母猪的淘汰准则并没有在任何猪场的生产群中严格执行。
2 每头母猪断奶猪数
断奶仔猪数取决于产活仔数和断奶前死亡率,如图1所示。
2.1 窝产活仔数(Pigs Born Alive,PBA)
窝产活仔数取决于窝总产仔数、死胎数和木乃伊胎数。窝总产仔数因母猪的胎龄和季节而异。例如,第3~5胎的产活仔数最高,比1胎龄母猪多10%左右。此外,当外界温度从25 ℃上升到30 ℃时,1胎龄母猪在下一胎的窝总产仔数会下降0.6头,而妊娠后备母猪只会减少0.2头仔猪。对于第2胎及以上的母猪,会减少0.4头仔猪。所以,就窝总产仔数而言,1胎龄母猪对高温的敏感度是妊娠后备母猪的3倍。另外,1胎龄母猪的这种敏感度可能与其在哺乳期较低的采食量有关。
冬春季节出生的后备母猪首配日龄推迟将会增加窝产活仔数。然而,即使后备母猪首配日龄推迟至200~300日龄,窝产活仔数最多仅增加0.4头仔猪。因此,推迟后备母猪的首配日龄对增加产活仔数的效果有限。此外,夏秋季节出生的后备母猪,其首次配种日龄与窝产活仔数之间没有相关性。生产上的首配日龄通常设定为240日龄左右,以增加后备母猪首次配种时的体重,同时让其在首次配种时有更多的机体储备。 此外,1胎龄母猪的窝产活仔数可以作为生产者识别高产母猪(超级母猪)的早期预测因子。窝产活仔数高的1胎龄母猪通常在之后几胎中会有较高的窝产活仔数。这些高产母猪也有较高的终生繁殖性能。后备母猪培育对擁有更多的超级母猪至关重要。此外,对长脚趾和蹄部病变提供肢蹄护理是保持优秀母猪的好方法。
2.2 断奶前死亡率
过去十年间,许多国家的母猪窝产活仔数得到了提高。遗传改良推动窝产活仔数的增加。但是,在窝产活仔数增加的同时,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也出现了上升。根据猪群水平上的数据,风险因素包括窝产活仔数增加、分娩胎龄提高、夏冬季节分娩、哺乳期间的第0~1天及哺乳天数过长。外伤及差异过小占死亡记录原因的80%。母猪管理上的建议是助产,之后提供悉心护理,并在哺乳早期提供热源。
2.3 初生重及断奶前生长速度
初生重和断奶前生长速度不属于生产效率。这2个指标都用来说明仔猪质量,会影响断奶后仔猪生长性能,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断奶前生长速度受到母猪泌乳量的影响,而初生重小与窝产活仔数多相关联。断奶前生长速度可以通过遗传和管理手段提高,如使用代乳品及两步哺育法。
3 终生性能
母猪年断奶仔猪数并非母猪终生性能的最佳衡量指标。衡量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母猪繁殖潜力以及节约资源。
终生性能包含离场胎龄(即使用寿命)、终生产活仔数以及终生非生产天数。终生非生产天数包含复配间隔和离场间隔,离场间隔占非生产天数的70%。而且,死亡率增加会降低使用寿命和终生产活仔数,并增加死亡间隔和终生非生产 天数。
研究小组一直使用年度终生窝产活仔数作为母猪终生性能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是终生产活仔数除以母猪的繁殖群在群天数。繁殖群在群天数的定义为母猪第一次配种到离场时的天数。年度化窝产活仔数表示母猪每年的繁殖效率。
3.1 母猪死亡率
死亡率的增加会提高非生产天数并减少窝产活仔数。在所有胎龄和季节中,分娩是导致母猪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大约有68%的母猪死亡发生在围产期的6周内。随着胎龄的增加,母猪的死亡风险也会增加。所以,6胎龄以上的母猪围产期发生死亡的风险最高。增强产房母猪围产期的健康护理会降低母猪的死亡数。
在亚热带气候区,低胎龄母猪的死亡率在夏季会增加,而高龄母猪则会在冬季增多。例如,外部气温升高10 ℃时,0~1胎龄母猪的死亡率在夏季会增加0.3%。此外,温度下降10 ℃时,6胎龄以上母猪的死亡率在冬季会增加1%。
3.2 使用寿命
使用寿命通常以母猪淘汰时的胎龄进行衡量。母猪的使用寿命下降会增加后备母猪和0~1胎龄母猪亚群的成本,这些母猪对疾病的免疫力较低。此外,种猪群可以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在测定猪群生产性能时,较低比例的复配母猪与较高的PWSY及较大的离场胎龄有关联。因此,提高分娩率并降低复配母猪数是可以一种走得通的路。
3.3 需要进行密切监测
建议生产者密切监控高风险母猪群,以减少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和断奶前死亡率,并增加窝产活仔数以改善猪群生产效率。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繁殖性能受一系列母猪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和营养因素的影响,并因场而异。简而言之,数据分析在每个猪场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