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三季报展示的辉煌业绩,仍然难以驱散人们心头的乌云
在信贷狂潮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报表全面绽放。
今年前三季度,工行(601398.SH/01398.HK)净利润逾1000亿元,建行(601939.SH/00939.HK)861亿元,中行(601988.SH/03988.HK)622.3亿元……经历长达半年的煎熬之后,银行息差终于在三季度企稳回升。随之而来的,是生息资产扩张催生下的盈利动能重新回归。尽管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3%,但三季度收官之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由负转正,为2%。
受此利好影响,在银行三季报纷纷出笼后,银行股价格小幅上扬,带动大盘在10月底以来持续上涨。11月6日,工行A股收盘收在5.24元,建行A股收在5.99元,中行A股收于4.17元。股份制银行涨幅更大,深发展(000001.SZ)11月2日涨停,11月6日收于25.10元。
然而,银行股“王者归来”的同时,仍有乌云挥之不去。信贷扩张势头在三季度迎来全线收缩格局;净息差虽已企稳,但上升趋势难言确立,遑论达至前期高点;而大规模信贷扩张使得风险周期递延,以至于进一步拨备计提的压力,都可能对未来的盈利产生挤压。
“银行还是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乎自身发展战略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应脱离现实将目标定得过高。”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银行需要通盘考虑,重新审视存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润等增长目标。
息差企稳
14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净息差环比一改前两季度环比下降的势头,平均上升了12个基点。中金公司估算,今年一季度时,上市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44个基点;二季度环比再次下降13个基点。
从三季度看,民生银行(600016.SH)、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净息差环比上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8个基点和25个基点。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三季度新增一般性贷款1054亿元,票据融资下降1030亿元。预计全年该行新增贷款约3300亿元,而存款活期化也导致付息负债成本环比下降13个基点。
不过,在息差整体企稳的大势之下,各家银行由于资产结构的不同也呈现涨跌互现的格局。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这一轮息差回升,股份制银行相对领先,而城商行和大行相对落后。
“股份制银行主要受益于贷款占比高和大量票据置换,息差回升明显。”邱志承认为,大行由于债券重定价周期较长,息差回升速度相对缓慢;上市城商行因异地规模扩张较快,导致其在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可资参照的是,上半年的“信贷冠军”中国银行,三季度净息差仅上升11个基点;而新增贷款增幅最大的南京银行,净息差则环比下降12个基点。
不过,净息差这轮回升态势能否完全确立,目前仍存一定争议。在当前信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息差能否回到前期水平,一方面有赖于银行自身的贷款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考虑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力度以及负债端成本的降低。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贷款投放增速回落,以及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的持续回升,未来贷款议价能力将向银行倾斜。天相投资分析师石磊认为,如果2010年加息时间较晚,加息次数少,那么指望因为活期存款利率不加或者少加来提高银行息差的可能性较小。
“一压一提”
年中以来,各家上市银行加大了贷款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为“一压一提”,即压缩低收益的票据融资,提高一般性贷款投放。
继上半年新增贷款4.5万亿元之后,上市银行在三季度贷款环比增长2.2%,低于全行业3.1%的增速;而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25.8%,高于全行业21.4%的增速。各上市银行贷款规模控制的意图可见一斑。
在贷款结构调整方面,压缩低收益的票据融资已呈各方共识。全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三季度银行业压缩票据融资8262亿元。而14家上市银行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票据贴现环比降幅最大;中信银行、深发展一般性贷款环比增速最高。
票据融资置换贷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净息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提高贷款规模控制的艺术。除此之外,三季度商业银行也加大了理财产品进行贷款置换的力度。
“以信贷类理财产品来说,现在热销的多是半年期、一年期品种,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有的银行三年期产品,年化收益率能达到6%,而且逐年还本。”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但对于能迅捷降低贷款规模的信贷资产转让,各家银行表现不一,有的银行并不十分热衷。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由于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贷存比并未提过严苛要求,即使部分银行贷存比较往年提高明显,“卖贷款”也并不积极。“为什么把一个高收益的贷款转为低收益呢?没有动力。”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认为,银行间贷款转让行为与贷款规模控制息息相关。国内银行“吃息差”的同质化盈利模式,无法促成信贷转让市场的繁荣。“往往货币与监管当局对贷款规模进行硬性约束时,信贷资产转让就比较活跃。但就目前实际而言,银行如果无风险持有贷款到期收益,远比转让收益高。”
据中金公司预计,四季度票据融资将延续三季度态势,有望负增长2000亿元;明年票据贴现新增量将非常有限,一般性公司贷款和居民户贷款将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构成。
来自监管部门的分析认为,三季度以后信贷投放已基本恢复至常态,月均有效新增贷款4000亿元左右,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回升,也有利于银行控制信贷风险。
14家上市银行三季报也清晰呈现贷款“主力军”的微妙变化。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三季度上市银行贷款增速为3.39%,低于全行业4.08%。其中,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仅环比增长0.93%,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贷款余额环比下降。
事实上,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三季度以来贷款投放势头衰减明显。9月的新增贷款中,四大行加上1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仅占当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176亿元的24%。此前,这一比重至少达70%。10月,四大行人民币新增贷款也仅1360亿元,相比之下,城商行、农商行甚至财务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贷款放贷冲动明显。
10月27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家城商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应追求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
未雨绸缪
目前,银行业的各项指标仍显得相当健康。
14家上市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净减少136.8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42%。除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上升0.61亿元,其他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均实现“双降”。
邱志承测算发现,三季度,大型银行的不良形成基本为负,其中建行和中行下降最为明显;而中型银行不良形成虽然有所下降,但也略有形成。不良形成较多的是扩张较快的南京银行(601009.SH)和宁波银行(002142.SZ)。
銀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也实现了“双降”。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比年初减少5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也在三季度进一步提升,14家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水平已升至155.5%,较年中时提升7.4个百分点。这一指标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4.1%,比年初上升27.7个百分点。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年中以来,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银行应将拨备覆盖率年内提升至150%,同时加大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力度,以此来实现“有效拨备”,进而增强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监管部门也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动态拨备制度,做到以丰补歉。
“但现在有些在贷款分类仍很粗糙,分类不准确、迁徙率测算不准确,导致拨备计提水平估算不准。”该人士表示,年中以来,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银行加强自查,同时做好信贷组合分析,对贷款不同评级风险敞口、平均信用等级等指标展开定期分析,“要对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如此,但没有人相信在今年如此超常规的天量信贷后,银行的风险没有增加。
一位城商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去年末以来,信贷投放整体呈现“三段论”,即大行贷款冲锋在前直至年中;一季度末股份制银行随后跟进;年中以来小型金融机构贷款跟进明显。“大型政府项目,小银行是抢不到的,只能做边缘型的业务;但三季度以后,大行收紧项目贷款和平台贷款,很多小银行认为这是个市场,应该去抢。”
“现在看到的贷款增长,但后果可能是满手风险。”该人士如此直言。来自监管部门的意见也认为,对于大型银行压缩、退出的贷款,小银行一律不得承接。大量信贷的快速、集中投放,也对未来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目前大量的贷款期限延长,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失调,风险后移。”该人士如是说。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监管部门已严禁项目贷款期限延长,最长不得超过项目建设期15年;监管部门也提醒各家银行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结构,审慎发放中长期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季度以來的信贷投放中,小型金融机构放贷冲动明显,尤其是一些改革尚未完成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基础差,资本充足水平有限,流动性压力已相当大。
在此背景下,10月29日,银监会对外公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常规的压力测试;在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或在银监会要求下,应针对特定压力情景进行临时性、专门压力测试。
此外,今年以来大量贷款投向政府项目和各类融资平台,暗藏风险汹涌。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称,当前需高度关注财政信贷化问题。据《财经》记者了解,东部某经济发达省份的政府性债务中,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贷款等融资成本高、偿还刚性强的债务占总债务额的80%。
基于此,在上述银监会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融资平台和项目贷款风险管控,牢牢把住三条红线不放松,即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
在信贷狂潮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报表全面绽放。
今年前三季度,工行(601398.SH/01398.HK)净利润逾1000亿元,建行(601939.SH/00939.HK)861亿元,中行(601988.SH/03988.HK)622.3亿元……经历长达半年的煎熬之后,银行息差终于在三季度企稳回升。随之而来的,是生息资产扩张催生下的盈利动能重新回归。尽管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3%,但三季度收官之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由负转正,为2%。
受此利好影响,在银行三季报纷纷出笼后,银行股价格小幅上扬,带动大盘在10月底以来持续上涨。11月6日,工行A股收盘收在5.24元,建行A股收在5.99元,中行A股收于4.17元。股份制银行涨幅更大,深发展(000001.SZ)11月2日涨停,11月6日收于25.10元。
然而,银行股“王者归来”的同时,仍有乌云挥之不去。信贷扩张势头在三季度迎来全线收缩格局;净息差虽已企稳,但上升趋势难言确立,遑论达至前期高点;而大规模信贷扩张使得风险周期递延,以至于进一步拨备计提的压力,都可能对未来的盈利产生挤压。
“银行还是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乎自身发展战略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应脱离现实将目标定得过高。”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银行需要通盘考虑,重新审视存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润等增长目标。
息差企稳
14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净息差环比一改前两季度环比下降的势头,平均上升了12个基点。中金公司估算,今年一季度时,上市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44个基点;二季度环比再次下降13个基点。
从三季度看,民生银行(600016.SH)、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净息差环比上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8个基点和25个基点。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三季度新增一般性贷款1054亿元,票据融资下降1030亿元。预计全年该行新增贷款约3300亿元,而存款活期化也导致付息负债成本环比下降13个基点。
不过,在息差整体企稳的大势之下,各家银行由于资产结构的不同也呈现涨跌互现的格局。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这一轮息差回升,股份制银行相对领先,而城商行和大行相对落后。
“股份制银行主要受益于贷款占比高和大量票据置换,息差回升明显。”邱志承认为,大行由于债券重定价周期较长,息差回升速度相对缓慢;上市城商行因异地规模扩张较快,导致其在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可资参照的是,上半年的“信贷冠军”中国银行,三季度净息差仅上升11个基点;而新增贷款增幅最大的南京银行,净息差则环比下降12个基点。
不过,净息差这轮回升态势能否完全确立,目前仍存一定争议。在当前信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息差能否回到前期水平,一方面有赖于银行自身的贷款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考虑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力度以及负债端成本的降低。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贷款投放增速回落,以及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的持续回升,未来贷款议价能力将向银行倾斜。天相投资分析师石磊认为,如果2010年加息时间较晚,加息次数少,那么指望因为活期存款利率不加或者少加来提高银行息差的可能性较小。
“一压一提”
年中以来,各家上市银行加大了贷款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为“一压一提”,即压缩低收益的票据融资,提高一般性贷款投放。
继上半年新增贷款4.5万亿元之后,上市银行在三季度贷款环比增长2.2%,低于全行业3.1%的增速;而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25.8%,高于全行业21.4%的增速。各上市银行贷款规模控制的意图可见一斑。
在贷款结构调整方面,压缩低收益的票据融资已呈各方共识。全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三季度银行业压缩票据融资8262亿元。而14家上市银行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票据贴现环比降幅最大;中信银行、深发展一般性贷款环比增速最高。
票据融资置换贷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净息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提高贷款规模控制的艺术。除此之外,三季度商业银行也加大了理财产品进行贷款置换的力度。
“以信贷类理财产品来说,现在热销的多是半年期、一年期品种,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有的银行三年期产品,年化收益率能达到6%,而且逐年还本。”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但对于能迅捷降低贷款规模的信贷资产转让,各家银行表现不一,有的银行并不十分热衷。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由于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贷存比并未提过严苛要求,即使部分银行贷存比较往年提高明显,“卖贷款”也并不积极。“为什么把一个高收益的贷款转为低收益呢?没有动力。”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认为,银行间贷款转让行为与贷款规模控制息息相关。国内银行“吃息差”的同质化盈利模式,无法促成信贷转让市场的繁荣。“往往货币与监管当局对贷款规模进行硬性约束时,信贷资产转让就比较活跃。但就目前实际而言,银行如果无风险持有贷款到期收益,远比转让收益高。”
据中金公司预计,四季度票据融资将延续三季度态势,有望负增长2000亿元;明年票据贴现新增量将非常有限,一般性公司贷款和居民户贷款将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构成。
来自监管部门的分析认为,三季度以后信贷投放已基本恢复至常态,月均有效新增贷款4000亿元左右,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回升,也有利于银行控制信贷风险。
14家上市银行三季报也清晰呈现贷款“主力军”的微妙变化。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三季度上市银行贷款增速为3.39%,低于全行业4.08%。其中,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仅环比增长0.93%,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贷款余额环比下降。
事实上,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三季度以来贷款投放势头衰减明显。9月的新增贷款中,四大行加上1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仅占当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176亿元的24%。此前,这一比重至少达70%。10月,四大行人民币新增贷款也仅1360亿元,相比之下,城商行、农商行甚至财务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贷款放贷冲动明显。
10月27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家城商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应追求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
未雨绸缪
目前,银行业的各项指标仍显得相当健康。
14家上市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净减少136.8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42%。除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上升0.61亿元,其他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均实现“双降”。
邱志承测算发现,三季度,大型银行的不良形成基本为负,其中建行和中行下降最为明显;而中型银行不良形成虽然有所下降,但也略有形成。不良形成较多的是扩张较快的南京银行(601009.SH)和宁波银行(002142.SZ)。
銀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也实现了“双降”。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比年初减少5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也在三季度进一步提升,14家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水平已升至155.5%,较年中时提升7.4个百分点。这一指标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4.1%,比年初上升27.7个百分点。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年中以来,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银行应将拨备覆盖率年内提升至150%,同时加大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力度,以此来实现“有效拨备”,进而增强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监管部门也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动态拨备制度,做到以丰补歉。
“但现在有些在贷款分类仍很粗糙,分类不准确、迁徙率测算不准确,导致拨备计提水平估算不准。”该人士表示,年中以来,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银行加强自查,同时做好信贷组合分析,对贷款不同评级风险敞口、平均信用等级等指标展开定期分析,“要对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如此,但没有人相信在今年如此超常规的天量信贷后,银行的风险没有增加。
一位城商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去年末以来,信贷投放整体呈现“三段论”,即大行贷款冲锋在前直至年中;一季度末股份制银行随后跟进;年中以来小型金融机构贷款跟进明显。“大型政府项目,小银行是抢不到的,只能做边缘型的业务;但三季度以后,大行收紧项目贷款和平台贷款,很多小银行认为这是个市场,应该去抢。”
“现在看到的贷款增长,但后果可能是满手风险。”该人士如此直言。来自监管部门的意见也认为,对于大型银行压缩、退出的贷款,小银行一律不得承接。大量信贷的快速、集中投放,也对未来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目前大量的贷款期限延长,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失调,风险后移。”该人士如是说。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监管部门已严禁项目贷款期限延长,最长不得超过项目建设期15年;监管部门也提醒各家银行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结构,审慎发放中长期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季度以來的信贷投放中,小型金融机构放贷冲动明显,尤其是一些改革尚未完成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基础差,资本充足水平有限,流动性压力已相当大。
在此背景下,10月29日,银监会对外公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常规的压力测试;在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或在银监会要求下,应针对特定压力情景进行临时性、专门压力测试。
此外,今年以来大量贷款投向政府项目和各类融资平台,暗藏风险汹涌。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称,当前需高度关注财政信贷化问题。据《财经》记者了解,东部某经济发达省份的政府性债务中,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贷款等融资成本高、偿还刚性强的债务占总债务额的80%。
基于此,在上述银监会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融资平台和项目贷款风险管控,牢牢把住三条红线不放松,即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