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9月1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咸阳市旬邑县视察“普九”工作,当他走进柳峪村小学,在一间教室聆听了几分钟音乐课后,拍着年轻的任课教师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干,大有前途!”这名“年轻人”叫岳海江,当时只有20岁。二十年来在领导的鼓励下,岳海江加倍地努力,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25岁时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西部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先后参与编写《快乐语文》等书17部,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三项,80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如今,身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义务教育管理部主任的岳海江,头顶“陕西、西藏两地骨干教师”“西藏自治区名师”“咸阳市优秀教师、知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但他依然在实现自己教育梦想的道路上跋涉着、耕耘着。
“年轻人,好好干,大有前途!"
1994年,18岁的岳海江从彬县师范学校毕业,骑着自行车,驮着被褥、电壶和脸盆,一路打听到了离家30多里路的旬邑县程王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淳朴的民风、纯真的学生、友善的同事,讓他安心地在那个偏僻的村子里教书,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运动。看看书、弹弹琴、练练字。有一年,乡里的教育专干王老师“推门听课”,岳海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被王老师看好,他告诉校长:“这年轻人是一棵好苗子,得好好培养!”岳海江听后却激动不起来,此时正为板书上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而羞愧不已。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教学和做人一样,必须严谨、一丝不苟,否则将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1995年,由于所任教的三年级语文在全镇统考中夺冠,岳海江被调到胡同小学,教了一周的六年级语文课,又被调往镇中心小学。他开始第一次做一年级班主任、教一年级课,第一次教大班——68人的四年级数学。他在重压下磨砺着,刚刚适应一学期,又被调到了另一个乡镇,用半年时间把丈八寺中心小学的那届六年级学生送人初中。当年九月,岳海江又被调入柳峪村的新校园,虽不是中心校,但教学设备却是全镇一流,特别是学校新配置了20多架电子琴,当时在全县都是绝无仅有。到校后岳海江才知道,这些琴是学校给他和学生量身配备的。于是,他钻研音乐教学,把课上得格外特别,偶尔周末义务教学生弹电子琴,楼上接了扩音喇叭,琴声连同合成伴奏响彻方圆几里。1996年9月1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赴旬邑视察“普九”工作,走进岳海江任教的音乐课堂驻足几分钟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干,大有前途!”
柳斌主任的话给了岳海江无穷的力量。此后几年,他加倍地努力:为学校绘制教学挂图,在围墙上写艺术字.做宣传画;为全镇音乐教师培训电子琴;为县上的文艺晚会排练节目,并且担任主持人……凡事经岳海江的手便都像模像样,领导和同事都称赞他“多才多艺”。然而没有人知道,为了做好工作,他牺牲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时隔20年,如今回忆起来,岳海江说:“当年靠的是热情和勤奋,那‘十八般武艺’早经不起岁月的蹉跎,精通的生疏了,不精通的遗忘了。但是,初为人师那段青葱岁月仍是记忆中格外怀念的‘峥嵘岁月’。”
曾经年少不服输。凭着勤奋执著,岳海江连续四年获得“咸阳市教学能手”称号,连续三年代表咸阳市参加陕西教学能手大赛,实现了旬邑县在此项教学比赛中零的突破。25岁那年,通过层层选拔,岳海江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代表陕西省在“中国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以《坐井观天》一课荣获一等奖。
赛教出了名,岳海江一度被调到旬邑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离开了课堂和学生,他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最后又申请回到了学校,钻研教学方法。每学期放假前他都会早早找到第二学期的教材,仔细啃读,认真品味,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同时查阅大量资料,把握教材重难点,领会编者意图,产生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假期就备好一学期的教案。教学之余,他积极争取机会外出听课培训,每一次听课,都早早到场,坐到前排,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的笔记,有时甚至将专家的报告录音,晚上又及时回忆整理,从中汲取专家们的教育理念和处理教材的方法,有机地融会贯通,返校后便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如今,打开岳海江的书柜,还可以看到二十几本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和70多张反复研究过的教学光盘。
2002年,因工作出色,岳海江被调入位于咸阳市区的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班主任、两个班语文课老师及小学部教学管理工作。在一个陌生而广阔的天地中,岳海江开始静心钻研“快乐教学法”和“情境导读教学法”。有一段时间,他曾提出以“感知—感触—感悟一感动一感召”为基本教学环节的“语文五感教学法”,追求“以读为本,以练为线,宽而不泛,活而不乱”的课堂。他多次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荷花》《荔枝》等课,应邀到延安、宝鸡、榆林、兴平等地讲课、作报告,并跟随陕西省课改专家督导团深入商洛、安康、汉中、咸阳等地调研,上观摩课。2011年9月,岳海江作为陕西省教师代表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青同上一节课《在大海中永生》,受到现场听课专家武凤霞老师的好评。2012年3月,岳海江在“名师之路”西部六省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炮手》一课荣获特等奖,全国小语界“导读大师”支玉恒老师评价他的课“激情、灵活”,称赞他在驾驭课堂,而不是在驾驭教案。
赴港交流:人生旅途中的“破冰之旅”
2014年8月,岳海江被教育部选派到香港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协作交流计划”。作为陕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唯一的赴港教师,他与全国赴港名师一起进入香港学校上示范课,做工作坊,和香港同行们观课研课、做课题,深入学生当中推广普通话。岳海江说,这一年不仅是他专业飞速成长、收获的一年,更是他人生旅途中难忘的一次“破冰之旅”。
按照要求,赴港交流的语文教师,必须和香港教育局的专家调研后,每人带着三个课题进入两所学校独立开展工作。岳海江与新界沙田区圣公会马鞍山主风小学领导第一次见面,便得知学校参加内地交流计划已是第三年,前两位内地同行都是经验丰富的语文专家,本年度学校的计划申请上赫然写着“最好派一位懂粤语的老师驻校”的意愿。而岳海江哪懂什么粤语,这给他平添了不少压力。岳海江想,如何和师生交流,尽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是当务之急。于是,他分别用留纸条、书面打印稿和PPT等方式跟大家交流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以香港同行最棘手的“普通话集诵”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边做好学校所需的工作,一边利用课余指导学生普通话朗诵。考虑到香港和内地学生的朗诵风格有很大差异,岳海江反复推敲实践,取两地之所长并融会贯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训练,他指导的学生在“第66届香港学校朗诵节”上以一首《迎接》获得了全港亚军,评委组在获奖证书上给出了“节奏轻盈自然,语调抑扬有致,高亢与低吟诵出诗韵;齐诵悦耳洪亮,分诵清晰柔和,个人领诵情绪到位;融声人情,融情入声,恰到好处”的高度评价。这一成绩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学生们纷纷找岳海江指导朗诵,效果显而易见: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单项诵读相继获得两个亚军、一个季军的好成绩。 集体备课时,香港同行们在“诗歌单元”表现出畏难情绪,岳海江主动说:“我尝试着给大家上一节诗歌课。”当同行邀请他在礼堂为五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儿童诗的创作指导时,他虽有担心,却欣然接受:“我愿意和大家去试一试”;看到中文科许主任为毕业礼方案发愁时,他连夜赶出一个演出方案和节目脚本……就这样,岳海江以自己的真诚、敬业赢得了香港学校领导、师生的认可和好评,随后的课题推进和兩地交流活动便顺风顺水。
结束驻校工作,当他拿到月报评语时,看到每月洋洋洒洒数百字都是对他这个内地老师的好评,一年下来足有七八千字,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离开香港学校的那一天,全校老师集体设宴欢送,带着感动和不舍,岳海江讲出了肺腑之言:“如果问我在香港学校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长了见识,得到了关爱,收获了友情,还有教育家夏丐尊的名言——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今讲起赴港那一年,岳海江说他尽心尽力扮演好语文组副组长的角色,给班长献计献策,为团队做好服务;在香港教育局的教研小组内,他发挥自己的专长,负责提炼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2015年4月20日举行的“香港教育局课题汇报成果分享会”上,岳海江和课题组长王丽巍联袂主讲的《探索古诗词、文言文多元教学策略》课题报告,引起了100多名参会同行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朗诵是一门艺术,艺术讲究的是变化。”岳海江说,他从诗词的音调、平仄及朗诵时的节奏停顿、情绪变化、气流收放、高低起伏等方面示范并带领大家读诗词,诵诗词,唱诗词。在短短50分钟的分享会上,他通过“讲、唱、诵、研、说、写、画、演”八种策略的展示,让同行们亲身体会到这些方法在激发兴趣、增加积累、促进理解、强化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发的魅力。生动精彩的演说、妙趣横生的互动,博得分享会的满堂彩。
在港一年,岳海江驻校144天,观课25节,讲座12次,示范课5节,集体备课47次,指导学生朗诵和毕业典礼排练74次,做课题3个,主持全港分享工作坊2次,完成35篇8万多字的教育随笔。在他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也让香港师生对内地老师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香港教育局组织的内地名师离港欢送会上,他动情地说:“一次刻骨的破冰,一年铭心的学习,一段别样的经历,一生难忘的记忆!香港工作中的每一个片段就是一颗小珠子,散落并不起眼,但串起来一定会光彩熠熠……”
岳海江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理想主义者的追求,“我愿意怀揣着我的教育梦想,哪怕步履蹒跚,也要继续行进在这条布满荆棘的朝圣之路上。”教书22年,时常有人问岳海江从教体会,他常常以几种植物打比方:拥有“虚心竹”的虚心、“傲雪梅”的恒心和“二月花”的标新。这样的境界,生发在课改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繁茂于脚踏实地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
“年轻人,好好干,大有前途!"
1994年,18岁的岳海江从彬县师范学校毕业,骑着自行车,驮着被褥、电壶和脸盆,一路打听到了离家30多里路的旬邑县程王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淳朴的民风、纯真的学生、友善的同事,讓他安心地在那个偏僻的村子里教书,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运动。看看书、弹弹琴、练练字。有一年,乡里的教育专干王老师“推门听课”,岳海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被王老师看好,他告诉校长:“这年轻人是一棵好苗子,得好好培养!”岳海江听后却激动不起来,此时正为板书上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而羞愧不已。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教学和做人一样,必须严谨、一丝不苟,否则将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1995年,由于所任教的三年级语文在全镇统考中夺冠,岳海江被调到胡同小学,教了一周的六年级语文课,又被调往镇中心小学。他开始第一次做一年级班主任、教一年级课,第一次教大班——68人的四年级数学。他在重压下磨砺着,刚刚适应一学期,又被调到了另一个乡镇,用半年时间把丈八寺中心小学的那届六年级学生送人初中。当年九月,岳海江又被调入柳峪村的新校园,虽不是中心校,但教学设备却是全镇一流,特别是学校新配置了20多架电子琴,当时在全县都是绝无仅有。到校后岳海江才知道,这些琴是学校给他和学生量身配备的。于是,他钻研音乐教学,把课上得格外特别,偶尔周末义务教学生弹电子琴,楼上接了扩音喇叭,琴声连同合成伴奏响彻方圆几里。1996年9月1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赴旬邑视察“普九”工作,走进岳海江任教的音乐课堂驻足几分钟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干,大有前途!”
柳斌主任的话给了岳海江无穷的力量。此后几年,他加倍地努力:为学校绘制教学挂图,在围墙上写艺术字.做宣传画;为全镇音乐教师培训电子琴;为县上的文艺晚会排练节目,并且担任主持人……凡事经岳海江的手便都像模像样,领导和同事都称赞他“多才多艺”。然而没有人知道,为了做好工作,他牺牲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时隔20年,如今回忆起来,岳海江说:“当年靠的是热情和勤奋,那‘十八般武艺’早经不起岁月的蹉跎,精通的生疏了,不精通的遗忘了。但是,初为人师那段青葱岁月仍是记忆中格外怀念的‘峥嵘岁月’。”
曾经年少不服输。凭着勤奋执著,岳海江连续四年获得“咸阳市教学能手”称号,连续三年代表咸阳市参加陕西教学能手大赛,实现了旬邑县在此项教学比赛中零的突破。25岁那年,通过层层选拔,岳海江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代表陕西省在“中国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以《坐井观天》一课荣获一等奖。
赛教出了名,岳海江一度被调到旬邑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离开了课堂和学生,他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最后又申请回到了学校,钻研教学方法。每学期放假前他都会早早找到第二学期的教材,仔细啃读,认真品味,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同时查阅大量资料,把握教材重难点,领会编者意图,产生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假期就备好一学期的教案。教学之余,他积极争取机会外出听课培训,每一次听课,都早早到场,坐到前排,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的笔记,有时甚至将专家的报告录音,晚上又及时回忆整理,从中汲取专家们的教育理念和处理教材的方法,有机地融会贯通,返校后便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如今,打开岳海江的书柜,还可以看到二十几本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和70多张反复研究过的教学光盘。
2002年,因工作出色,岳海江被调入位于咸阳市区的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担任班主任、两个班语文课老师及小学部教学管理工作。在一个陌生而广阔的天地中,岳海江开始静心钻研“快乐教学法”和“情境导读教学法”。有一段时间,他曾提出以“感知—感触—感悟一感动一感召”为基本教学环节的“语文五感教学法”,追求“以读为本,以练为线,宽而不泛,活而不乱”的课堂。他多次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荷花》《荔枝》等课,应邀到延安、宝鸡、榆林、兴平等地讲课、作报告,并跟随陕西省课改专家督导团深入商洛、安康、汉中、咸阳等地调研,上观摩课。2011年9月,岳海江作为陕西省教师代表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青同上一节课《在大海中永生》,受到现场听课专家武凤霞老师的好评。2012年3月,岳海江在“名师之路”西部六省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炮手》一课荣获特等奖,全国小语界“导读大师”支玉恒老师评价他的课“激情、灵活”,称赞他在驾驭课堂,而不是在驾驭教案。
赴港交流:人生旅途中的“破冰之旅”
2014年8月,岳海江被教育部选派到香港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协作交流计划”。作为陕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唯一的赴港教师,他与全国赴港名师一起进入香港学校上示范课,做工作坊,和香港同行们观课研课、做课题,深入学生当中推广普通话。岳海江说,这一年不仅是他专业飞速成长、收获的一年,更是他人生旅途中难忘的一次“破冰之旅”。
按照要求,赴港交流的语文教师,必须和香港教育局的专家调研后,每人带着三个课题进入两所学校独立开展工作。岳海江与新界沙田区圣公会马鞍山主风小学领导第一次见面,便得知学校参加内地交流计划已是第三年,前两位内地同行都是经验丰富的语文专家,本年度学校的计划申请上赫然写着“最好派一位懂粤语的老师驻校”的意愿。而岳海江哪懂什么粤语,这给他平添了不少压力。岳海江想,如何和师生交流,尽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是当务之急。于是,他分别用留纸条、书面打印稿和PPT等方式跟大家交流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以香港同行最棘手的“普通话集诵”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边做好学校所需的工作,一边利用课余指导学生普通话朗诵。考虑到香港和内地学生的朗诵风格有很大差异,岳海江反复推敲实践,取两地之所长并融会贯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训练,他指导的学生在“第66届香港学校朗诵节”上以一首《迎接》获得了全港亚军,评委组在获奖证书上给出了“节奏轻盈自然,语调抑扬有致,高亢与低吟诵出诗韵;齐诵悦耳洪亮,分诵清晰柔和,个人领诵情绪到位;融声人情,融情入声,恰到好处”的高度评价。这一成绩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学生们纷纷找岳海江指导朗诵,效果显而易见: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单项诵读相继获得两个亚军、一个季军的好成绩。 集体备课时,香港同行们在“诗歌单元”表现出畏难情绪,岳海江主动说:“我尝试着给大家上一节诗歌课。”当同行邀请他在礼堂为五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儿童诗的创作指导时,他虽有担心,却欣然接受:“我愿意和大家去试一试”;看到中文科许主任为毕业礼方案发愁时,他连夜赶出一个演出方案和节目脚本……就这样,岳海江以自己的真诚、敬业赢得了香港学校领导、师生的认可和好评,随后的课题推进和兩地交流活动便顺风顺水。
结束驻校工作,当他拿到月报评语时,看到每月洋洋洒洒数百字都是对他这个内地老师的好评,一年下来足有七八千字,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离开香港学校的那一天,全校老师集体设宴欢送,带着感动和不舍,岳海江讲出了肺腑之言:“如果问我在香港学校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长了见识,得到了关爱,收获了友情,还有教育家夏丐尊的名言——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今讲起赴港那一年,岳海江说他尽心尽力扮演好语文组副组长的角色,给班长献计献策,为团队做好服务;在香港教育局的教研小组内,他发挥自己的专长,负责提炼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2015年4月20日举行的“香港教育局课题汇报成果分享会”上,岳海江和课题组长王丽巍联袂主讲的《探索古诗词、文言文多元教学策略》课题报告,引起了100多名参会同行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朗诵是一门艺术,艺术讲究的是变化。”岳海江说,他从诗词的音调、平仄及朗诵时的节奏停顿、情绪变化、气流收放、高低起伏等方面示范并带领大家读诗词,诵诗词,唱诗词。在短短50分钟的分享会上,他通过“讲、唱、诵、研、说、写、画、演”八种策略的展示,让同行们亲身体会到这些方法在激发兴趣、增加积累、促进理解、强化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发的魅力。生动精彩的演说、妙趣横生的互动,博得分享会的满堂彩。
在港一年,岳海江驻校144天,观课25节,讲座12次,示范课5节,集体备课47次,指导学生朗诵和毕业典礼排练74次,做课题3个,主持全港分享工作坊2次,完成35篇8万多字的教育随笔。在他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也让香港师生对内地老师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香港教育局组织的内地名师离港欢送会上,他动情地说:“一次刻骨的破冰,一年铭心的学习,一段别样的经历,一生难忘的记忆!香港工作中的每一个片段就是一颗小珠子,散落并不起眼,但串起来一定会光彩熠熠……”
岳海江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理想主义者的追求,“我愿意怀揣着我的教育梦想,哪怕步履蹒跚,也要继续行进在这条布满荆棘的朝圣之路上。”教书22年,时常有人问岳海江从教体会,他常常以几种植物打比方:拥有“虚心竹”的虚心、“傲雪梅”的恒心和“二月花”的标新。这样的境界,生发在课改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繁茂于脚踏实地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