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来源 :农业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qi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其他文献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联合办学的一个范例。在原来三校固有校格基础上确立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的治校理念,保证了在战争环境中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办学目的的实现,同时,
该校进行了实验开放的尝试,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对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条件,有选择地预约登记上
在葡萄生长后期,通过叶面喷施增甜液以及生物磷钾肥灌根的方法处理葡萄.采收后,调查果实穗重、单粒重、纵横径、可溶性固形物、色泽、风味等经济性状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葡萄
<正> 例16:女性,31岁,职工。三年前因家翁有病,内心焦急,此时适有同单位一人患“麻风”,因而出现惊慌,怕传染,与人接触后即要洗手,换衣服,不如此则内心慌乱不已。见到类似患
阻垢及缓蚀性能的准确监测与评价是影响并制约水处理技术及装置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技术.针对现行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装置的不足,提出一种在线阻垢监测技术,并结合传统的
广济江堤为长江干堤、1级堤防,金家闸工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郊区金家塥新河出口、广济江堤桩号0+050处,闸趾地处长江沿江河漫滩,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相对差,设计采用换填碎石土进行
吉林油田油区内道路按《公路自然区划》划分属于Ⅱ2区,该区内一些湿软地段分布的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往往大于液限,土体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难以达到规范规定的压实度。利用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