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为王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栏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当初怎么想到策划这么一个言论相对开放的栏目?
闫鹏:之前我在湖南卫视做一档节目叫《零点锋云》,是2008年4月开创的一个节目,因为一直做电视,其实是带着一种电视梦没有醒的状态,《零点锋云》是一个跨界的对谈,偏文艺范儿,包括一些图书的作者、文化人、商人都会参与。一开始的基因其实是来自这个节目。到2009年的时候写了一份策划案,叫《老友记》,当时有很多层考虑,第一层的考虑就是潘石屹可能会介入,让他做主持人也好,或者说是以一种老友会客的感觉也好,后来跟他聊完之后以后发现他还很有兴趣,就定了《Mr.Pan》。这是第一季,一共有15期。从2012年的8月8号到2012年的11月17号,以老潘做主持人的访谈节目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是后来的《老友记》第一季之Mr.Pan。
《数码影像时代》:如何去策划每期的看点?怎样才能把嘉宾与主题很好地契合?
闫鹏:这是编导的功夫,他们会跟两边的嘉宾做一些沟通,去查阅非常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找出两方的共同点和跨界的点。其实第二季叫Come Across,所以关键就在那个跨界的点上,要找出共同点上,把两个人在这个点上发挥和延展的东西梳理出来,这是前期的功课,所以前期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数码影像时代》:大多时候是不是会根据网络热议的社会问题去寻找选题?
闫鹏:会的。应该说我们从开播到现在一共22期节目,我们采时效性的大概占到25%到50%,比如说京东和苏宁的价格大战时,第三天我们就请来了京东的老大任强东跟潘石屹对话,聊京苏大战的缘起。《江南style》很火的时候请来了中国神曲的缔造者龚琳娜和老潘来聊什么是神曲。《江南style》为什么那么火?这次是采了《泰囧》的时间点,请到王长田对和刘仪伟对话,揭秘《泰囧》大玄机的同时再引入当下吵得火热的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等等。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这样的网络自制节目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才能播出吗?网站那内部又是怎么审核的?
闫鹏:理论上讲所有的视频网站都会有人监管,但还没有到先审核再播出的阶段,因为周期太长,工作量很大,要想要百花齐放几乎不可能。但是有后台会有审核的人,每周一次。内部也会进行审核,首先是我们自己的编辑,再到网站的总编辑进行总体的把控,主编也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总的来讲,这种审核方式跟电视、平煤的审核机制非常相似。其实栏目的内容和公司的调性有关系,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些视频网站打开以后会有偏低俗的节目,确实短期内会增加点击量,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变化的话其实没法儿持久了。所以就是说跟一家网站的调性有关系。优酷其实一直都是做高品位的、做有自己价值观的、做有担当的东西,低俗的东西今天优酷不会做,以后也不会涉及。
《数码影像时代》:谈谈您从广播电视领域到网络视频领域的转变。
闫鹏:网络自制节目相对传统的电视节目来说,在涉及的内容以及最终所呈现的方式上二者都截然不同,而且在做网络节目的过程当中也会相对放松,不会像坐在电视台演播室那样端庄严肃、不拘言笑。换句话说就是网络自制节目更接地气儿,言谈举止更符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习性,因为互联网人群就是相对年轻自由自我的人群,你去上网点开东西看如果还和新闻联播一样你还会去看么?你根本不会去看,甚至你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由对节目的排斥导致了对网站的排斥,所以一定要接近网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近“屌丝”嘛,高帅富可定也会上网,明星也会上。
杨俊:对嘉宾来说,做一档电视或是网络节目是一样的,都是摄像机,编导尽可能地把他拉下神坛,别说神话,说人话,平常是怎样镜头前就怎样才真实,后期再进行剪辑。据我所知,电视台、报纸、网站、广播电台的剪辑尺度和方法有所不同,youku和其他视频网站又是不同的剪法,所以对于编辑来说是有不同的需求的,但是对嘉宾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对于《老友记》来说,除了时事以外就是嘉宾表达时的语态,很多嘉宾的语态在电视台就被剪掉了,或者说是嘉宾本身放不开,他知道这是一档央视的节目,就得打领带,扣子得系好,但是我们之前要求老潘就把领带解掉,扣子再开俩,西装都可以脱掉,穿T恤过来,所以他们的语态也变化了,就好像是普通老百姓。还有就是没有主持人以后就是大家随便聊的气氛,没有应对和一问一答这样的压力,很轻松。这也是网络节目的追求,不希望大家装。
网站和电视台的尺度不一样,比如有时候你说了同样一句话,网站保留的更多,但是电视台就不会保留,这是和平台的属性不一样。大家感觉网络的言论尺度更大一些,但是其实视频网站也是受到监管的,并不是什么都能讲,但是比传统媒体的口径更大一些。
《数码影像时代》:整个栏目发展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怎么去_挖掘新的内容?
闫鹏:每天都在遇到问题,我相信其他节目也是一样的。这档节目遇到的最要害的就是定位问题,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时候,很多网友问,怎么没有主持人了?老潘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每次请两个这么大的嘉宾?那谁是主持人啊?还有节目的方向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以前老潘对话刘谦、王小帅、佟大为、龚琳娜,偏文艺一些,第二季的聊的内容,比如周鸿祎对话吴伯凡聊360和百度的大战,来讲商战里面的鲶鱼效应;延参法师和梁冬来聊世界末日的话题,给人更多深刻和反思的东西子里面,这就是一个定位的改变。很多时候栏目的定位取决于近期和远期嘉宾的一个规划,这个影响是直接的。
精彩时事是我们比较中意的,比如最近PM2.5的事情,类似于这样的话题可以找一些社科院和气象学专家或是世界环保学专家与一位企业家、公知、娱乐名人来讨论PM2.5。这个事件比水还可怕,因为人可以一段时间不喝水,但是不能一秒钟不呼吸。再比如交通问题,其实邓飞和老潘做了一期堵车的事儿,让他们去京通快速走走,让他们去坐早晚高峰期的地铁。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栏目的团队是怎么组成的?对节目未来有什么关注点和期望?
闫鹏:整个团队包含前期、后期、网页、编辑,一共大概是十二、三个人。但是电视台
档周播类的节目团队人员肯定不止这些,通常是二十几个人,所以我们现在人手还是挺紧的。
希望未来要更多地凸显它网络的属性吧,因为现在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感觉和电视的区别不是很大,很多观众会带着看电视节目的心态来看网络节目,比如说你这没有主持人啊,电视节目有主持人啊,电视台节目怎么怎么样,你没有啊。他们习惯把电视节目当成一个正统的事物,所以会以种挑剔的眼光去比较,于是我们就要区分,两者是有不同的,比如说我们在节目最后加了一个版块儿,增加了一个新年心愿,让网友录一个20秒钟的“我2013的心愿”发给我们,我们就能插在节目里。这个很快的,我们节目每周三播,他如果周一之前发过来,我们就能播,甚至有些人拍了自己的女儿、妈妈,这个是电视节目一般做不出来,但是网络就可以。包括网友写的评论,我们选好了直接展示在节目中间,这些都是互动性很强的东西,也是有网络属性的东西,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把网络属性突出。互动非常重要。
杨俊:我们还用了微信扫二维码来征集,上期是第一次试验,这个是一个创新的突破,形式和样态的多样化。在电视台做成本就非常大,传统的媒体还是惜时如金,但是互联网就是一个分享的属性。被采访人展示视频这个行为在传统媒体做,要经过很多次审核,审下来就半年了,除非是记者自己去拍的,但是这又和我们的不一样了,因为我们这个是他们自己拍的,可以在厕所、床头、饭店、教室等任何场所拍摄。
以后会加入更多和网友的互动,新年之后新年愿望就不会有了,但是陆续还是会有其他的版块儿,把节目的资源留出相当的一块儿给网友去展示。我们节目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已经积累了2700多万的总播放了,对网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秀出自己,秀出美好、正能量的东西。
技术为内容服务
《数码影像时代》:请简要描述一下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老友记》整个制作流程、后期的剪辑和包装。
闫鹏:其实和传统的电视节目差不多,报选题、邀约嘉宾、策划文案、地下做功课、与嘉宾沟通,甚至提前要做一些小片子。
后期采用Final Cut进行剪辑。很多电视台都采用Final cut,剪辑完成之后用AE进行包装。我们的效率非常高,像《老友记》这样的节目在电视台大概要一个半月才能出一期。片头片尾的包装涉及到一部分3DMAX。其实片头现在看难度不大,但是创意用了很长时间,最后贴上去的logo用了一个2D的效果,好像最近比较流行这样的。其实包装上我们没有特别的去追求,因为网络节目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包装上只要肯投钱,多花哨都能做出来。
《数码影像时代》:虽说延续了多机位节目制作方式,但是所采用的拍摄设备以及虚拟演播室的搭建、灯光的布置等与传统电视台演播室差别很大,这仅仅是出于成本考虑吗?
闫鹏:可能也不是完全出于成本的考虑,其实现在一些网络节目也不缺钱,大家觉得网络节目比较粗糙,机位什么的也不是很讲究,画质也不是很清楚,但其实常规的品牌节目节目还是会花精力和资金去做的。优酷出品的《老友记》和《晓说》都是用5D Mark Ⅱ或是5D Mark Ⅲ来拍,相比电视台使用的广播级高清摄像机,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画面影调层次、景深的表现会好一些,在指标上完全满足网络播出。
《数码影像时代》:以目前国内的带宽现状、分发渠道现状来看,优酷的自制节目如何去做分享?
杨俊:观众可以坐在电脑前观看,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也可以使用pad、手机这类小型移动终端观看。我们20分钟的节目大概是1G左右的文件,网站后台还有转码,还会生成三种版本,标清、高清和超清,一般超清是2M左右的流量来支持流畅播放的,用户根据自身带宽来选择。也支持下载,但是只能用youku的客户端下载和播放,这是出于版权保护的一个考虑。我想不光是我们的自制节目,在优酷看到的电视剧、电影都是一样,用客户端都可以下载到标清、高清、超清,三种画质都可以选,但是只有标清画质是可以得到一个可以识别的视频文件的,另外两个得到的是一个加密的,只能用优酷自己的客户端才能打开。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是否考虑过流媒体直播这种方式?
闫鹏:直播其实很多网站一直都在做,但是我们的节目可能不太适合,比如涉及到评论性质的,需要后期进行删改,需要人为地去把控它。晚会、明星访谈这一类的比较适合直播,像我们这种采时事的节目在现在的情况下就不太适合,而且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如果不经过后期编辑的话,你拿到的那个粗稿,就觉得水分比较大。其实我们的节目每期有一个多小时的谈论,保证了一定的精彩内容便能剪出20多分钟完整版本,这样精致的节目耐看。
你会发现,优酷出品的内容讲究精品化,而且是先做出内容来再做PR,先把实事干好,再去宣传,比较实干。
《数码影像时代》:目前节目的盈利方式是什么样的?
闫鹏:目前还没有在盈利方式上做过多的探讨,但是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一个点。未来点播流量的分成、广告的进入。现在也在慢慢的走上轨道。我们也不急,还是先把节目做好,先把口碑和影响力先做好在去想硬广软广方面的东西。其实观众现在对于软广告的植入也包容度很大的,比如陈凯歌的《搜索》,植入的都很自然,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出现,那就成功了。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栏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当初怎么想到策划这么一个言论相对开放的栏目?
闫鹏:之前我在湖南卫视做一档节目叫《零点锋云》,是2008年4月开创的一个节目,因为一直做电视,其实是带着一种电视梦没有醒的状态,《零点锋云》是一个跨界的对谈,偏文艺范儿,包括一些图书的作者、文化人、商人都会参与。一开始的基因其实是来自这个节目。到2009年的时候写了一份策划案,叫《老友记》,当时有很多层考虑,第一层的考虑就是潘石屹可能会介入,让他做主持人也好,或者说是以一种老友会客的感觉也好,后来跟他聊完之后以后发现他还很有兴趣,就定了《Mr.Pan》。这是第一季,一共有15期。从2012年的8月8号到2012年的11月17号,以老潘做主持人的访谈节目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是后来的《老友记》第一季之Mr.Pan。
《数码影像时代》:如何去策划每期的看点?怎样才能把嘉宾与主题很好地契合?
闫鹏:这是编导的功夫,他们会跟两边的嘉宾做一些沟通,去查阅非常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找出两方的共同点和跨界的点。其实第二季叫Come Across,所以关键就在那个跨界的点上,要找出共同点上,把两个人在这个点上发挥和延展的东西梳理出来,这是前期的功课,所以前期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数码影像时代》:大多时候是不是会根据网络热议的社会问题去寻找选题?
闫鹏:会的。应该说我们从开播到现在一共22期节目,我们采时效性的大概占到25%到50%,比如说京东和苏宁的价格大战时,第三天我们就请来了京东的老大任强东跟潘石屹对话,聊京苏大战的缘起。《江南style》很火的时候请来了中国神曲的缔造者龚琳娜和老潘来聊什么是神曲。《江南style》为什么那么火?这次是采了《泰囧》的时间点,请到王长田对和刘仪伟对话,揭秘《泰囧》大玄机的同时再引入当下吵得火热的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等等。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这样的网络自制节目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才能播出吗?网站那内部又是怎么审核的?
闫鹏:理论上讲所有的视频网站都会有人监管,但还没有到先审核再播出的阶段,因为周期太长,工作量很大,要想要百花齐放几乎不可能。但是有后台会有审核的人,每周一次。内部也会进行审核,首先是我们自己的编辑,再到网站的总编辑进行总体的把控,主编也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总的来讲,这种审核方式跟电视、平煤的审核机制非常相似。其实栏目的内容和公司的调性有关系,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些视频网站打开以后会有偏低俗的节目,确实短期内会增加点击量,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变化的话其实没法儿持久了。所以就是说跟一家网站的调性有关系。优酷其实一直都是做高品位的、做有自己价值观的、做有担当的东西,低俗的东西今天优酷不会做,以后也不会涉及。
《数码影像时代》:谈谈您从广播电视领域到网络视频领域的转变。
闫鹏:网络自制节目相对传统的电视节目来说,在涉及的内容以及最终所呈现的方式上二者都截然不同,而且在做网络节目的过程当中也会相对放松,不会像坐在电视台演播室那样端庄严肃、不拘言笑。换句话说就是网络自制节目更接地气儿,言谈举止更符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习性,因为互联网人群就是相对年轻自由自我的人群,你去上网点开东西看如果还和新闻联播一样你还会去看么?你根本不会去看,甚至你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由对节目的排斥导致了对网站的排斥,所以一定要接近网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近“屌丝”嘛,高帅富可定也会上网,明星也会上。
杨俊:对嘉宾来说,做一档电视或是网络节目是一样的,都是摄像机,编导尽可能地把他拉下神坛,别说神话,说人话,平常是怎样镜头前就怎样才真实,后期再进行剪辑。据我所知,电视台、报纸、网站、广播电台的剪辑尺度和方法有所不同,youku和其他视频网站又是不同的剪法,所以对于编辑来说是有不同的需求的,但是对嘉宾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对于《老友记》来说,除了时事以外就是嘉宾表达时的语态,很多嘉宾的语态在电视台就被剪掉了,或者说是嘉宾本身放不开,他知道这是一档央视的节目,就得打领带,扣子得系好,但是我们之前要求老潘就把领带解掉,扣子再开俩,西装都可以脱掉,穿T恤过来,所以他们的语态也变化了,就好像是普通老百姓。还有就是没有主持人以后就是大家随便聊的气氛,没有应对和一问一答这样的压力,很轻松。这也是网络节目的追求,不希望大家装。
网站和电视台的尺度不一样,比如有时候你说了同样一句话,网站保留的更多,但是电视台就不会保留,这是和平台的属性不一样。大家感觉网络的言论尺度更大一些,但是其实视频网站也是受到监管的,并不是什么都能讲,但是比传统媒体的口径更大一些。
《数码影像时代》:整个栏目发展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怎么去_挖掘新的内容?
闫鹏:每天都在遇到问题,我相信其他节目也是一样的。这档节目遇到的最要害的就是定位问题,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时候,很多网友问,怎么没有主持人了?老潘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每次请两个这么大的嘉宾?那谁是主持人啊?还有节目的方向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以前老潘对话刘谦、王小帅、佟大为、龚琳娜,偏文艺一些,第二季的聊的内容,比如周鸿祎对话吴伯凡聊360和百度的大战,来讲商战里面的鲶鱼效应;延参法师和梁冬来聊世界末日的话题,给人更多深刻和反思的东西子里面,这就是一个定位的改变。很多时候栏目的定位取决于近期和远期嘉宾的一个规划,这个影响是直接的。
精彩时事是我们比较中意的,比如最近PM2.5的事情,类似于这样的话题可以找一些社科院和气象学专家或是世界环保学专家与一位企业家、公知、娱乐名人来讨论PM2.5。这个事件比水还可怕,因为人可以一段时间不喝水,但是不能一秒钟不呼吸。再比如交通问题,其实邓飞和老潘做了一期堵车的事儿,让他们去京通快速走走,让他们去坐早晚高峰期的地铁。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栏目的团队是怎么组成的?对节目未来有什么关注点和期望?
闫鹏:整个团队包含前期、后期、网页、编辑,一共大概是十二、三个人。但是电视台
档周播类的节目团队人员肯定不止这些,通常是二十几个人,所以我们现在人手还是挺紧的。
希望未来要更多地凸显它网络的属性吧,因为现在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感觉和电视的区别不是很大,很多观众会带着看电视节目的心态来看网络节目,比如说你这没有主持人啊,电视节目有主持人啊,电视台节目怎么怎么样,你没有啊。他们习惯把电视节目当成一个正统的事物,所以会以种挑剔的眼光去比较,于是我们就要区分,两者是有不同的,比如说我们在节目最后加了一个版块儿,增加了一个新年心愿,让网友录一个20秒钟的“我2013的心愿”发给我们,我们就能插在节目里。这个很快的,我们节目每周三播,他如果周一之前发过来,我们就能播,甚至有些人拍了自己的女儿、妈妈,这个是电视节目一般做不出来,但是网络就可以。包括网友写的评论,我们选好了直接展示在节目中间,这些都是互动性很强的东西,也是有网络属性的东西,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把网络属性突出。互动非常重要。
杨俊:我们还用了微信扫二维码来征集,上期是第一次试验,这个是一个创新的突破,形式和样态的多样化。在电视台做成本就非常大,传统的媒体还是惜时如金,但是互联网就是一个分享的属性。被采访人展示视频这个行为在传统媒体做,要经过很多次审核,审下来就半年了,除非是记者自己去拍的,但是这又和我们的不一样了,因为我们这个是他们自己拍的,可以在厕所、床头、饭店、教室等任何场所拍摄。
以后会加入更多和网友的互动,新年之后新年愿望就不会有了,但是陆续还是会有其他的版块儿,把节目的资源留出相当的一块儿给网友去展示。我们节目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已经积累了2700多万的总播放了,对网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秀出自己,秀出美好、正能量的东西。
技术为内容服务
《数码影像时代》:请简要描述一下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老友记》整个制作流程、后期的剪辑和包装。
闫鹏:其实和传统的电视节目差不多,报选题、邀约嘉宾、策划文案、地下做功课、与嘉宾沟通,甚至提前要做一些小片子。
后期采用Final Cut进行剪辑。很多电视台都采用Final cut,剪辑完成之后用AE进行包装。我们的效率非常高,像《老友记》这样的节目在电视台大概要一个半月才能出一期。片头片尾的包装涉及到一部分3DMAX。其实片头现在看难度不大,但是创意用了很长时间,最后贴上去的logo用了一个2D的效果,好像最近比较流行这样的。其实包装上我们没有特别的去追求,因为网络节目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包装上只要肯投钱,多花哨都能做出来。
《数码影像时代》:虽说延续了多机位节目制作方式,但是所采用的拍摄设备以及虚拟演播室的搭建、灯光的布置等与传统电视台演播室差别很大,这仅仅是出于成本考虑吗?
闫鹏:可能也不是完全出于成本的考虑,其实现在一些网络节目也不缺钱,大家觉得网络节目比较粗糙,机位什么的也不是很讲究,画质也不是很清楚,但其实常规的品牌节目节目还是会花精力和资金去做的。优酷出品的《老友记》和《晓说》都是用5D Mark Ⅱ或是5D Mark Ⅲ来拍,相比电视台使用的广播级高清摄像机,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画面影调层次、景深的表现会好一些,在指标上完全满足网络播出。
《数码影像时代》:以目前国内的带宽现状、分发渠道现状来看,优酷的自制节目如何去做分享?
杨俊:观众可以坐在电脑前观看,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也可以使用pad、手机这类小型移动终端观看。我们20分钟的节目大概是1G左右的文件,网站后台还有转码,还会生成三种版本,标清、高清和超清,一般超清是2M左右的流量来支持流畅播放的,用户根据自身带宽来选择。也支持下载,但是只能用youku的客户端下载和播放,这是出于版权保护的一个考虑。我想不光是我们的自制节目,在优酷看到的电视剧、电影都是一样,用客户端都可以下载到标清、高清、超清,三种画质都可以选,但是只有标清画质是可以得到一个可以识别的视频文件的,另外两个得到的是一个加密的,只能用优酷自己的客户端才能打开。
《数码影像时代》:《老友记》是否考虑过流媒体直播这种方式?
闫鹏:直播其实很多网站一直都在做,但是我们的节目可能不太适合,比如涉及到评论性质的,需要后期进行删改,需要人为地去把控它。晚会、明星访谈这一类的比较适合直播,像我们这种采时事的节目在现在的情况下就不太适合,而且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如果不经过后期编辑的话,你拿到的那个粗稿,就觉得水分比较大。其实我们的节目每期有一个多小时的谈论,保证了一定的精彩内容便能剪出20多分钟完整版本,这样精致的节目耐看。
你会发现,优酷出品的内容讲究精品化,而且是先做出内容来再做PR,先把实事干好,再去宣传,比较实干。
《数码影像时代》:目前节目的盈利方式是什么样的?
闫鹏:目前还没有在盈利方式上做过多的探讨,但是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一个点。未来点播流量的分成、广告的进入。现在也在慢慢的走上轨道。我们也不急,还是先把节目做好,先把口碑和影响力先做好在去想硬广软广方面的东西。其实观众现在对于软广告的植入也包容度很大的,比如陈凯歌的《搜索》,植入的都很自然,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出现,那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