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亚季风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是该地区夏季降水来源的动力提供者。本文利用我国1948-2005年的753站的夏季逐日降水、湿度、气压资料,进行相关研究,该地区夏季降水分为2类:持续的阴雨和短促的暴雨,其中持续的阴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的北移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继而影响该地区的降水。
[关键词]东亚季风;降水;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
中图分类号:TM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39-01
1.引言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前期降水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集中在前汛期和梅雨2个时期;后期主要变现为雨量大,时间短,多暴雨。前期的降水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后期主要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本文从东亚夏季风的活动区域、强度的变化以及其所引起的水汽含量变化、季风的北移所带来的环流形势的转变角度,研究东亚季风对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亚夏季风系统存在二个辐合带,即热带辐合带和副热带辐合带。由此,东亚季风系统内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一是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之下的南海-西太平洋夏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另一是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西风气流之下的中国大陆-日本的夏季风(属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热带和副热带季风降水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降水,影响系统截然不同,其降水本质自然存在很大差异。热带季风降水为辐合带降水,而副热带季风降水多为锋面降水,相对而言,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本文所涉及的东亚季风是主要指东亚副热带季风。
东亚夏季风的建立主要在5月中旬左右,其建立之后逐步北推,继而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江淮流域的梅雨。东亚夏季风其本身可以分为3类:偏西类、中间类、偏东类;其北推的同时带来了充裕的暖湿气流,改善了其活动区域内的水汽含量;同时其与北方干冷气流的对峙,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环流形势,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的梅雨。
2.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表现在6-8月,此时东亚季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了比较湿润的空气。4月初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了前汛期;6月,该地区梅雨爆发,一直到7月上旬结束。此时东亚季风由冬季的陆风转变为海风,水汽湿润,降水增多。8月开始,受来自海洋上的台风影响,降水逐渐从连绵不断的阴雨变成了短暂的暴雨,降水时间变短,但雨量增多(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年的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其中夏季降水尤为突出,6月开始迎来降水高峰,一直到8月。6月和7月,此时东亚季风北移,夹带着大量的暖湿气流,正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相遇,形成对峙,造成该地区持续不断的强降水,8月,北方干冷气流减弱,东亚季风北移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该地区的降水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气旋。
3.东亚季风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对水汽收支主要通过对对水汽输送的研究加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低层水汽的变化要比高层显著地多。每年2月中旬青藏高原南侧有一小范围的水汽输送大值区,有零星的辐合,无论是水汽输送还是水汽通量辐合均没有伸展到110°E以东的副热带地区。到了3月上旬,该水汽又得到了来自海洋的补充,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逐步向110°E以东扩展,同时水汽辐合加强,东亚副热带地区形成大范围的西南—东北走向雨带。可见,此时维持东亚副热带季风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4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量更加宽广,强水汽输送抵达中国东北副热带地区,将副高北侧、日本以南的强水汽输送带打通,该水汽输送带上水汽辐合增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增多。5月中旬,副高东撤,强盛的越赤道西南气流,经孟加拉湾、中南半岛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南海并辐合,形成强降水,东亚夏季风建立。东亚夏季风将湿润的空气向北输送,在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可见季风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起到了促进作用。
4.总结
本文通过相应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分为2个阶段,6-7月为锋面降水,此时东亚季风北推到长江流域,与北方干冷气流相遇,造成持续的降水;8月为气旋天气造成的降水,多为短促的暴雨。
(2).通过研究东亚季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水汽收支的影响,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上,借助东亚夏季风的输送,向北移动,为该地区降水提供了水汽支持。
参考文献
[1] 任珂,何金海,祁莉.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質分析气象学报68(4):550-580.2010
[2] 刘刚,沈竹伯,廉毅,曹玲,刘平,包书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主要活动路径的特征分析吉林大学学报第38卷增刊2008.11
[3] 周鑫,郭正堂,秦利.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40卷第12期:1718-1724.2010
[4] 胡亮,李耀东,何金海.东亚热带季风与副热带季风降水特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气象学报第26卷第6期2010.12
[5] 王亚非,高桥清利.长江中下游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热带气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5.8
[6] 廖荣伟,赵平,东亚季风湿润区水分收支的气候特征应用气象学报第21卷第6期2010.12
[7]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应用气象学报,1998,9(增刊):16─23.
[8]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37─344.
[9] 王遵娅,丁一汇.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大气科学,2008,32(1):1─13.
[关键词]东亚季风;降水;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
中图分类号:TM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39-01
1.引言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前期降水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集中在前汛期和梅雨2个时期;后期主要变现为雨量大,时间短,多暴雨。前期的降水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后期主要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本文从东亚夏季风的活动区域、强度的变化以及其所引起的水汽含量变化、季风的北移所带来的环流形势的转变角度,研究东亚季风对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亚夏季风系统存在二个辐合带,即热带辐合带和副热带辐合带。由此,东亚季风系统内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一是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之下的南海-西太平洋夏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另一是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西风气流之下的中国大陆-日本的夏季风(属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热带和副热带季风降水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降水,影响系统截然不同,其降水本质自然存在很大差异。热带季风降水为辐合带降水,而副热带季风降水多为锋面降水,相对而言,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本文所涉及的东亚季风是主要指东亚副热带季风。
东亚夏季风的建立主要在5月中旬左右,其建立之后逐步北推,继而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江淮流域的梅雨。东亚夏季风其本身可以分为3类:偏西类、中间类、偏东类;其北推的同时带来了充裕的暖湿气流,改善了其活动区域内的水汽含量;同时其与北方干冷气流的对峙,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环流形势,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的梅雨。
2.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表现在6-8月,此时东亚季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了比较湿润的空气。4月初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了前汛期;6月,该地区梅雨爆发,一直到7月上旬结束。此时东亚季风由冬季的陆风转变为海风,水汽湿润,降水增多。8月开始,受来自海洋上的台风影响,降水逐渐从连绵不断的阴雨变成了短暂的暴雨,降水时间变短,但雨量增多(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年的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其中夏季降水尤为突出,6月开始迎来降水高峰,一直到8月。6月和7月,此时东亚季风北移,夹带着大量的暖湿气流,正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相遇,形成对峙,造成该地区持续不断的强降水,8月,北方干冷气流减弱,东亚季风北移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该地区的降水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气旋。
3.东亚季风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对水汽收支主要通过对对水汽输送的研究加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低层水汽的变化要比高层显著地多。每年2月中旬青藏高原南侧有一小范围的水汽输送大值区,有零星的辐合,无论是水汽输送还是水汽通量辐合均没有伸展到110°E以东的副热带地区。到了3月上旬,该水汽又得到了来自海洋的补充,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逐步向110°E以东扩展,同时水汽辐合加强,东亚副热带地区形成大范围的西南—东北走向雨带。可见,此时维持东亚副热带季风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4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量更加宽广,强水汽输送抵达中国东北副热带地区,将副高北侧、日本以南的强水汽输送带打通,该水汽输送带上水汽辐合增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增多。5月中旬,副高东撤,强盛的越赤道西南气流,经孟加拉湾、中南半岛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南海并辐合,形成强降水,东亚夏季风建立。东亚夏季风将湿润的空气向北输送,在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的持续性降雨,可见季风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起到了促进作用。
4.总结
本文通过相应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分为2个阶段,6-7月为锋面降水,此时东亚季风北推到长江流域,与北方干冷气流相遇,造成持续的降水;8月为气旋天气造成的降水,多为短促的暴雨。
(2).通过研究东亚季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水汽收支的影响,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上,借助东亚夏季风的输送,向北移动,为该地区降水提供了水汽支持。
参考文献
[1] 任珂,何金海,祁莉.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質分析气象学报68(4):550-580.2010
[2] 刘刚,沈竹伯,廉毅,曹玲,刘平,包书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主要活动路径的特征分析吉林大学学报第38卷增刊2008.11
[3] 周鑫,郭正堂,秦利.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40卷第12期:1718-1724.2010
[4] 胡亮,李耀东,何金海.东亚热带季风与副热带季风降水特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气象学报第26卷第6期2010.12
[5] 王亚非,高桥清利.长江中下游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热带气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5.8
[6] 廖荣伟,赵平,东亚季风湿润区水分收支的气候特征应用气象学报第21卷第6期2010.12
[7]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应用气象学报,1998,9(增刊):16─23.
[8]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37─344.
[9] 王遵娅,丁一汇.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大气科学,2008,3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