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滑坡灾害的防治工程中,其中主要运用到的施工方式包含了削方减载、抗滑桩以及锚杆格构护坡等相关技术,其中在抗滑桩当中提供出抗侧滑阻力比较明显,并且在施工工艺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在当前的滑坡灾害当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本文就以我国广西省某地区一处滑坡防治工程施工为例,重点对其中所运用到的大尺寸抗滑桩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90-02
在滑坡灾害的防治工程当中,其中对大尺寸抗滑桩的运用非常普遍,通过对广西省某地区一处滑坡防治工程的治理和分析,通过工程实地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抗滑桩的体积相对比较大,在防护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坡脚搅拌、泵车加压以及管道输送等方式来进行浇筑式施工,充分保证了抗滑桩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保证在规定的施工时间范围内,有效的完成了对野外山体防护施工任务。通过对工程的有效治理,对该地区当中的学校、居民以及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形成了安全保证,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改善了当地土地的使用环境,最大限度上恢复了该地区山体地质环境,提升了当地生态建设发展水平和层次,同时为区域周围的局面建立起了一种两种的生活环境,对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工程概况
位于我国广西省某地区一处学校的正南方向和东南侧的山体,产生了发育性山体滑坡灾害,这对山体周围的学校、居民等人身财产安全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对该出滑坡灾害进行施工和防治,充分保证周围居民和学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放置区域当中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潜在滑坡一处,南北方向长度大约为0.76km,东西宽度为0.82km,总面积达到了将近0.63km2。该区域地理位置处于平原地貌和剥蚀构造地形区域,在地质条件方面主要是以黄土台为主要类型,其次是剥蚀构造下的地貌过度地带,东侧方向为山区、地势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在斜坡的顶部为一种黄土堆积起来的平台,在中部和北侧部分的坡体比较陡,其中坡角大约为30~45°,其中局部可以达到70°,同时潜在滑坡和相邻滑坡的坡段都在该区域范围。
2 地质灾害特性和危害
2.1 地质灾害类型和威胁对象
在防治区域范围内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体滑坡和潜在性滑坡。其中受到的威胁对象包含了沟口和沟体两侧范围内的多户居民,重点是防治区域内的学校中,有着上千名的教师和学生,对该区域范围的学校宿舍、设备类型、村民房屋、牲畜、公路以及各种无线功勋设备等将近266多万元的财产形成了威胁,威胁等级达到了三级[1]。
2.2 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
在该防治区域范围内,当前已经发生了两处规模比较小的山体滑坡问题,分别将这两处山体滑坡编制为1号和2号滑坡,主要分布在学校东北侧的冲沟区域。在1号滑坡位置在朝南方向距离学校大约为330m,滑坡的主方向为286°,滑坡的坡角为12~30°左右。在区域范围内的滑坡纵向长度达到了75m,并且在横向宽度上达到了将近70m,其中分布面积大约为3305m2,滑坡在整体土质塑性比较强,厚度达到了将近2~3m左右,体积大约为6610m3,在整体规模上相对比较小。这种滑坡在2004年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明显的滑动,滑坡的后缘部分下滑比较明显,同时在后缘破壁的高度上达到了将近7m,在后缘平台的宽度大约为10m左右,土壤在滑坡过程中有明显的裂缝痕迹。该滑坡当前相对比较稳定,暂时还没有新的变形状况,在暴雨、地震以及融雪的天气下基本上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2]。
3 滑坡灾害防治设计方案
3.1 防治思路
在1号和2号滑坡在当前状态下表现都比较稳定,只需要对滑坡的坡面进行整理、封闭就可实现初步的整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降水的渗入,也就可以保证坡体不会产生后续的滑动问题。通过对该山体滑坡的坡面形状的考察,得出了该滑坡在整体上表现为缓、陡、缓的类型,在斜坡的中前部分地形方面比较陡峭,同时在黄土层的厚度上比较大,已经产生小型的滑塌两个部分,剪出口主要位于中前部分的粉土层与薄土层,同时潜在的滑面在剪口部分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通过对现场的地质状况的调查和了解,在本次防止措施当中,主要是对滑坡比较薄的部分进行设置和拦挡,也就是在坡体的下方设置大尺寸抗滑桩来进行阻隔。
3.2 防治方案设计
在对该坡面实施彻底整理,主要是为了消除1号和2号两处滑坡之后,在后缘部分坡面上产生的裂缝,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在后缘上产生裂缝问题,在一些暴雨或者是融雪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下,会产生坍塌式的山体牵引滑坡问题。在对坡面进行整理之前,首先需要将坡体上的所有裂纹进行封闭和填埋,然后在30cm厚度的地方进行开挖工作,栽种根部比较长的植物,保证恢复之后的坡体绿化效果和泥土的固定效果较强[3]。
在大尺寸防滑桩的设计方面,主要被使用在坡体前方的抗滑段范围内,其中抗滑桩的高度为1230m,并且在桩体中心位置6m的地方,排列桩的总长度大约为96m,其中设置大尺寸防滑桩的总数量为17根。剩下坡体的下滑力计算为水平方向上推力1703kN/m。通过抗滑桩的数据计算之后,选用的是20.m×3.0m的矩形桩体。在抗滑桩体的嵌固阶段设计中,在滑床内部的岩体的需要保证在1/3厚度以上,同时在抗滑桩的平均设计长度上为14m,抗滑桩在自由端的长度设置为9m,并且嵌固端长度保证为5.0m。
通过对2号滑坡的桩体设置上,其中对潜在滑坡的前半部分的抗滑桩设计方面,在顶高程为1243m,樁体的中心距离为6m,布设的总长度达到了将近48m,抗滑桩总共分为9根。依照相关计算可以看出,在剩余的下滑力的水平推力方面的力大小为4450kN/m,并且选用的是3.0m×4.0m的矩形抗滑桩。在对抗滑桩的固定端设计工作当中,对嵌入滑床当中的岩层厚度设定为1/3,同时在B段的抗滑桩前嵌固设计长度为15m,抗滑桩在自由端的长度设定为9.5m,嵌固端的实际长度为5.5m。
同时在最相邻部分的滑坡桩体设计工作上,将抗滑桩设置在坡体边缘部分,抗滑桩在顶部高度大约为1276m,桩体中心距离为8m,总设计长度达到了85m,抗滑桩总共有15根。依照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坡体下滑力的水平推动下,可以产生大约832kN/m,选择的是1.6m×2.5m的矩形抗滑桩。同时在抗滑桩嵌固设计过程中,通过在滑床内部的风化砂岩的1/3厚度为标准,平均桩体的长度大约为12m,在自由端的长度设定为7.6m,嵌固端的长度设定为4.5m。设置重力挡土墙,总长度为150m,采用的M10的浆体施工结构,顶部宽度为1m、底部宽度为3m,高度为1.5m,基础预埋深度为1.5m,同时在重力墙的中间部分设置一排排水孔[4]。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中大尺寸抗滑桩的运用和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在对山体滑坡防治防护施工过程当中,对大尺寸抗滑桩的有效运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滑坡的稳定性,保证山体在处于暴雨或者是融雪天气下也可以保证良好的稳定性,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肖姬,梁树能,吴小娟,甘甫平.“高分二号”卫星数据遥感滑坡灾害识别研究——以云南东川为例[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5,36(04):93~100.
[2]王佳佳,殷坤龙.基于WEBGIS和四库一体技术的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5):1004~1013.
[3]王佳佳,殷坤龙,肖莉丽.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4):797~808.
[4]方 苗,张金龙,徐 瑱.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兰州市滑坡灾害敏感性区划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26(06):845~854.
收稿日期:2018-7-21
作者简介:周永炼(1982-),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勘察,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关键词: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90-02
在滑坡灾害的防治工程当中,其中对大尺寸抗滑桩的运用非常普遍,通过对广西省某地区一处滑坡防治工程的治理和分析,通过工程实地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抗滑桩的体积相对比较大,在防护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坡脚搅拌、泵车加压以及管道输送等方式来进行浇筑式施工,充分保证了抗滑桩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保证在规定的施工时间范围内,有效的完成了对野外山体防护施工任务。通过对工程的有效治理,对该地区当中的学校、居民以及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形成了安全保证,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改善了当地土地的使用环境,最大限度上恢复了该地区山体地质环境,提升了当地生态建设发展水平和层次,同时为区域周围的局面建立起了一种两种的生活环境,对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工程概况
位于我国广西省某地区一处学校的正南方向和东南侧的山体,产生了发育性山体滑坡灾害,这对山体周围的学校、居民等人身财产安全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对该出滑坡灾害进行施工和防治,充分保证周围居民和学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放置区域当中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潜在滑坡一处,南北方向长度大约为0.76km,东西宽度为0.82km,总面积达到了将近0.63km2。该区域地理位置处于平原地貌和剥蚀构造地形区域,在地质条件方面主要是以黄土台为主要类型,其次是剥蚀构造下的地貌过度地带,东侧方向为山区、地势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在斜坡的顶部为一种黄土堆积起来的平台,在中部和北侧部分的坡体比较陡,其中坡角大约为30~45°,其中局部可以达到70°,同时潜在滑坡和相邻滑坡的坡段都在该区域范围。
2 地质灾害特性和危害
2.1 地质灾害类型和威胁对象
在防治区域范围内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体滑坡和潜在性滑坡。其中受到的威胁对象包含了沟口和沟体两侧范围内的多户居民,重点是防治区域内的学校中,有着上千名的教师和学生,对该区域范围的学校宿舍、设备类型、村民房屋、牲畜、公路以及各种无线功勋设备等将近266多万元的财产形成了威胁,威胁等级达到了三级[1]。
2.2 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
在该防治区域范围内,当前已经发生了两处规模比较小的山体滑坡问题,分别将这两处山体滑坡编制为1号和2号滑坡,主要分布在学校东北侧的冲沟区域。在1号滑坡位置在朝南方向距离学校大约为330m,滑坡的主方向为286°,滑坡的坡角为12~30°左右。在区域范围内的滑坡纵向长度达到了75m,并且在横向宽度上达到了将近70m,其中分布面积大约为3305m2,滑坡在整体土质塑性比较强,厚度达到了将近2~3m左右,体积大约为6610m3,在整体规模上相对比较小。这种滑坡在2004年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明显的滑动,滑坡的后缘部分下滑比较明显,同时在后缘破壁的高度上达到了将近7m,在后缘平台的宽度大约为10m左右,土壤在滑坡过程中有明显的裂缝痕迹。该滑坡当前相对比较稳定,暂时还没有新的变形状况,在暴雨、地震以及融雪的天气下基本上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2]。
3 滑坡灾害防治设计方案
3.1 防治思路
在1号和2号滑坡在当前状态下表现都比较稳定,只需要对滑坡的坡面进行整理、封闭就可实现初步的整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降水的渗入,也就可以保证坡体不会产生后续的滑动问题。通过对该山体滑坡的坡面形状的考察,得出了该滑坡在整体上表现为缓、陡、缓的类型,在斜坡的中前部分地形方面比较陡峭,同时在黄土层的厚度上比较大,已经产生小型的滑塌两个部分,剪出口主要位于中前部分的粉土层与薄土层,同时潜在的滑面在剪口部分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通过对现场的地质状况的调查和了解,在本次防止措施当中,主要是对滑坡比较薄的部分进行设置和拦挡,也就是在坡体的下方设置大尺寸抗滑桩来进行阻隔。
3.2 防治方案设计
在对该坡面实施彻底整理,主要是为了消除1号和2号两处滑坡之后,在后缘部分坡面上产生的裂缝,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在后缘上产生裂缝问题,在一些暴雨或者是融雪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下,会产生坍塌式的山体牵引滑坡问题。在对坡面进行整理之前,首先需要将坡体上的所有裂纹进行封闭和填埋,然后在30cm厚度的地方进行开挖工作,栽种根部比较长的植物,保证恢复之后的坡体绿化效果和泥土的固定效果较强[3]。
在大尺寸防滑桩的设计方面,主要被使用在坡体前方的抗滑段范围内,其中抗滑桩的高度为1230m,并且在桩体中心位置6m的地方,排列桩的总长度大约为96m,其中设置大尺寸防滑桩的总数量为17根。剩下坡体的下滑力计算为水平方向上推力1703kN/m。通过抗滑桩的数据计算之后,选用的是20.m×3.0m的矩形桩体。在抗滑桩体的嵌固阶段设计中,在滑床内部的岩体的需要保证在1/3厚度以上,同时在抗滑桩的平均设计长度上为14m,抗滑桩在自由端的长度设置为9m,并且嵌固端长度保证为5.0m。
通过对2号滑坡的桩体设置上,其中对潜在滑坡的前半部分的抗滑桩设计方面,在顶高程为1243m,樁体的中心距离为6m,布设的总长度达到了将近48m,抗滑桩总共分为9根。依照相关计算可以看出,在剩余的下滑力的水平推力方面的力大小为4450kN/m,并且选用的是3.0m×4.0m的矩形抗滑桩。在对抗滑桩的固定端设计工作当中,对嵌入滑床当中的岩层厚度设定为1/3,同时在B段的抗滑桩前嵌固设计长度为15m,抗滑桩在自由端的长度设定为9.5m,嵌固端的实际长度为5.5m。
同时在最相邻部分的滑坡桩体设计工作上,将抗滑桩设置在坡体边缘部分,抗滑桩在顶部高度大约为1276m,桩体中心距离为8m,总设计长度达到了85m,抗滑桩总共有15根。依照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坡体下滑力的水平推动下,可以产生大约832kN/m,选择的是1.6m×2.5m的矩形抗滑桩。同时在抗滑桩嵌固设计过程中,通过在滑床内部的风化砂岩的1/3厚度为标准,平均桩体的长度大约为12m,在自由端的长度设定为7.6m,嵌固端的长度设定为4.5m。设置重力挡土墙,总长度为150m,采用的M10的浆体施工结构,顶部宽度为1m、底部宽度为3m,高度为1.5m,基础预埋深度为1.5m,同时在重力墙的中间部分设置一排排水孔[4]。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中大尺寸抗滑桩的运用和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在对山体滑坡防治防护施工过程当中,对大尺寸抗滑桩的有效运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滑坡的稳定性,保证山体在处于暴雨或者是融雪天气下也可以保证良好的稳定性,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肖姬,梁树能,吴小娟,甘甫平.“高分二号”卫星数据遥感滑坡灾害识别研究——以云南东川为例[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5,36(04):93~100.
[2]王佳佳,殷坤龙.基于WEBGIS和四库一体技术的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5):1004~1013.
[3]王佳佳,殷坤龙,肖莉丽.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4):797~808.
[4]方 苗,张金龙,徐 瑱.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兰州市滑坡灾害敏感性区划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26(06):845~854.
收稿日期:2018-7-21
作者简介:周永炼(1982-),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勘察,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