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德山,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大兴区中学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导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先后主持参与各级教改课题十余项,1997年提出特色作文教学理论并连续进行十余年教改实验,2006年以来,参与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被全国中语会评为综合成果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30余篇;优质课“北京大蓟”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参与编写助学读物等书籍10部,主要有《人生演绎——小说导读》、《新课程下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指导》。
将“增强民族创造力”确定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新课标”对“旧大纲”的一个重大突破。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一个学生要有创造力,首先他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有鲜明的创新能力;同时,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还要为其准备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即“创新场”。
据此,结合本人多年来关于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希望和老师们共同交流。
一、明确并摆正三种关系
(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场的关系
以上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个人具备了创新意识,其创新能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反过来,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旦得到了发挥,又会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而创新场又是一股巨大的外力,对处在其中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创新场又是由一定的人群组成的,当某人群的主导者和大多数成员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这个创新场就基本形成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与期待,就为学生初步创设了一个创新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二)作文与写作、创作的关系
写作和创作都是经过后天长期的培养和实践才能获得的高级语文能力,一般中小学生还没有掌握这种能力。让中小学生写作文,目的就是要培养其写作创作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作”一词出现了29次,“创作”一词出现了9次,唯独没有“作文”一词,凡是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可以用“作文”一词的地方,都被“写作”、“创作”或“文章”、“文学作品”取代了。这反映出高中“新课标”鼓励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大胆创新的美好愿望。
(三)模式与技巧的关系
模式与技巧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记叙文插叙的叙述顺序,对于还未掌握、不会运用的同学来讲是技巧,对于已经掌握却不知变通的同学来讲就成了死板的模式。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一旦学生掌握之后,又要鼓励他们勇于打破这种僵化的模式,以便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一)常规作文教学
1.作文“立意三招”
第一招:提出立意高下的水银柱理论。我将人类、社会、团体、他人、自己五个方面由上到下排列起来,画成温度计的样子,称之为“立意高下的水银柱”,指导学生写出了一篇篇立意高远的作文。
第二招:把哲学引入作文。我突破语文教材的壁垒,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作文”的理念。我启发学生运用辨证思想审题,用辨证思想谋篇,等等,从而使学生写出了颇具创新能力的作文。
第三招:把美学理论引入作文。内容的真善美,是文章立意的标尺,也是文章格调高下的准绳。学生养成了审美的习惯,就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材料和题目,审视自然和社会,从而认识和表现自然界的优美与壮美、和谐与变化,发现并描绘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美、心灵美、人性美,表现歌颂人类劳动之美、创造之美。
2.“留心材料七字诀”
这七字诀是“课、外、电、报、考、生、物”。学生把握好“七字诀”,作文题材就不易雷同。
“课”即各科,尤其是语文课内的材料,这是作文的好材料。“外”即课外阅读,人人都有课外阅读,只要留心,别人写进文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借用。“电”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我给学生推荐了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类似的几十个评奖项目和相关的电视栏目、电台节目及网站。“报”即读报纸,学生无机会读报纸,我就每月上一节读报课。“考”即考试中读到的材料,我提醒学生留心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材料,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作文中使用它。“生”即生活,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取材。“物”即物质世界。我告诉学生,风雨云雪、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既可以入画入诗,也可以写进作文,关键是留心。所谓留心,就是强调运用。只有平时留心,有意将获取的信息与作文结合起来,才能运用自如。
3.打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陷入思维定势,写不出生动活泼、富于个性的作文。我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写作。
一是搞“体裁嫁接”,不仅将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应用文的形式与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嫁接起来,而且借用网络的博客、留言、跟贴、评论和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学生作文的体裁和结构面目一新。
二是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流畅、生动、幽默、欢快、亲切、有意蕴、有诗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4.学写下水作文
几年前,我是一个“不会写作文的语文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就不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于是我便动笔写起作文来。
初写下水作文,最感头痛的是立意。乍看题目,满脑子都是些零乱的材料,难以取舍。我用说出来进而写下来的方法促使自己快速确定文章的立意,效果较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与我遇到的问题类似,拿到一个题目,往往想了十几分钟还没有确定下来写什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头脑中的素材写到稿纸上,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熟悉的话题,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出来,进而凝练加工成题目,从而大大缩短了构思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或在批改完以后,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写下水作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指导。如有一次我以“价值”为话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出现两大毛病。一是在构思和选材上,许多学生开篇不谈人生价值,而写商品的价值。二是一些学生提到了乞丐的价值问题,认为乞丐毫无价值,纯粹是社会的负担。我认识到,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这些情况,既是写作能力问题,又是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问题,于是我便写了《乞丐的价值》一文。在这篇作文中,我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他的价值,哪怕他是个乞丐。我首先肯定判断人的价值主要应看他对整个社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或科技等有无贡献及其贡献的大小。同时,我又指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生价值的全部。我把直接促进社会进步称之为“主体价值”,除此之外,我又提出了“家庭价值”、“情感价值”、“教育价值”、“认识价值”等概念。除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观点外,我还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对比的手法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我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学生并加以解说,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并收获具体的写作方法。在此次指导后,许多学生已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价值问题。
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下水作文是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与学生同题写作,我找到了指导学生突破写作难点的最佳途径,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作文教学
1.为命题分类
分析归纳近年高考作文试题,我首先将其分为广义材料和广义命题两种形式,前者又分为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者又分为话题、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与不同命题相结合,又产生出材料加话题、材料加命题、材料加半命题等小类。我研究各种试题形式的特点,指导学生写出了既合要求又有新意的作文。
2.审题立意“三板斧”
给材料作文是近年常见的命题形式,学生总是犯偏离题意的错误。我提出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板斧”,使多数学生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三板斧”是:抓住主要角色立意;抓住主要事件立意;抓住重要词句立意。
3.运用材料的“四项基本原则”
运用材料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遵守“必须”、“最好”、“可以”、“不能”四个词。即“必须”运用原材料,“最好”用在第一段,也“可以”用在第二段开头,如果用在其他不醒目的段落,千万“不能”一笔带过等。这些原则都是从学生大量失误的例子中得出的教训,针对性很强,虽然算不上鼓励学生创新,却为创新作文安上了“保险阀”。
多年来,我坚持理论探索、教法创新和下水作文“三管齐下”,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将“增强民族创造力”确定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新课标”对“旧大纲”的一个重大突破。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一个学生要有创造力,首先他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有鲜明的创新能力;同时,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还要为其准备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即“创新场”。
据此,结合本人多年来关于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希望和老师们共同交流。
一、明确并摆正三种关系
(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场的关系
以上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个人具备了创新意识,其创新能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反过来,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旦得到了发挥,又会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而创新场又是一股巨大的外力,对处在其中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创新场又是由一定的人群组成的,当某人群的主导者和大多数成员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这个创新场就基本形成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与期待,就为学生初步创设了一个创新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二)作文与写作、创作的关系
写作和创作都是经过后天长期的培养和实践才能获得的高级语文能力,一般中小学生还没有掌握这种能力。让中小学生写作文,目的就是要培养其写作创作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作”一词出现了29次,“创作”一词出现了9次,唯独没有“作文”一词,凡是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可以用“作文”一词的地方,都被“写作”、“创作”或“文章”、“文学作品”取代了。这反映出高中“新课标”鼓励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大胆创新的美好愿望。
(三)模式与技巧的关系
模式与技巧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记叙文插叙的叙述顺序,对于还未掌握、不会运用的同学来讲是技巧,对于已经掌握却不知变通的同学来讲就成了死板的模式。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一旦学生掌握之后,又要鼓励他们勇于打破这种僵化的模式,以便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一)常规作文教学
1.作文“立意三招”
第一招:提出立意高下的水银柱理论。我将人类、社会、团体、他人、自己五个方面由上到下排列起来,画成温度计的样子,称之为“立意高下的水银柱”,指导学生写出了一篇篇立意高远的作文。
第二招:把哲学引入作文。我突破语文教材的壁垒,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作文”的理念。我启发学生运用辨证思想审题,用辨证思想谋篇,等等,从而使学生写出了颇具创新能力的作文。
第三招:把美学理论引入作文。内容的真善美,是文章立意的标尺,也是文章格调高下的准绳。学生养成了审美的习惯,就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材料和题目,审视自然和社会,从而认识和表现自然界的优美与壮美、和谐与变化,发现并描绘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美、心灵美、人性美,表现歌颂人类劳动之美、创造之美。
2.“留心材料七字诀”
这七字诀是“课、外、电、报、考、生、物”。学生把握好“七字诀”,作文题材就不易雷同。
“课”即各科,尤其是语文课内的材料,这是作文的好材料。“外”即课外阅读,人人都有课外阅读,只要留心,别人写进文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借用。“电”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我给学生推荐了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类似的几十个评奖项目和相关的电视栏目、电台节目及网站。“报”即读报纸,学生无机会读报纸,我就每月上一节读报课。“考”即考试中读到的材料,我提醒学生留心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材料,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作文中使用它。“生”即生活,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取材。“物”即物质世界。我告诉学生,风雨云雪、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既可以入画入诗,也可以写进作文,关键是留心。所谓留心,就是强调运用。只有平时留心,有意将获取的信息与作文结合起来,才能运用自如。
3.打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陷入思维定势,写不出生动活泼、富于个性的作文。我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写作。
一是搞“体裁嫁接”,不仅将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应用文的形式与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嫁接起来,而且借用网络的博客、留言、跟贴、评论和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学生作文的体裁和结构面目一新。
二是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流畅、生动、幽默、欢快、亲切、有意蕴、有诗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4.学写下水作文
几年前,我是一个“不会写作文的语文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就不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于是我便动笔写起作文来。
初写下水作文,最感头痛的是立意。乍看题目,满脑子都是些零乱的材料,难以取舍。我用说出来进而写下来的方法促使自己快速确定文章的立意,效果较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与我遇到的问题类似,拿到一个题目,往往想了十几分钟还没有确定下来写什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头脑中的素材写到稿纸上,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熟悉的话题,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出来,进而凝练加工成题目,从而大大缩短了构思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或在批改完以后,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写下水作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指导。如有一次我以“价值”为话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出现两大毛病。一是在构思和选材上,许多学生开篇不谈人生价值,而写商品的价值。二是一些学生提到了乞丐的价值问题,认为乞丐毫无价值,纯粹是社会的负担。我认识到,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这些情况,既是写作能力问题,又是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问题,于是我便写了《乞丐的价值》一文。在这篇作文中,我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他的价值,哪怕他是个乞丐。我首先肯定判断人的价值主要应看他对整个社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或科技等有无贡献及其贡献的大小。同时,我又指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生价值的全部。我把直接促进社会进步称之为“主体价值”,除此之外,我又提出了“家庭价值”、“情感价值”、“教育价值”、“认识价值”等概念。除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观点外,我还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对比的手法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我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学生并加以解说,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并收获具体的写作方法。在此次指导后,许多学生已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价值问题。
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下水作文是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与学生同题写作,我找到了指导学生突破写作难点的最佳途径,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作文教学
1.为命题分类
分析归纳近年高考作文试题,我首先将其分为广义材料和广义命题两种形式,前者又分为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者又分为话题、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与不同命题相结合,又产生出材料加话题、材料加命题、材料加半命题等小类。我研究各种试题形式的特点,指导学生写出了既合要求又有新意的作文。
2.审题立意“三板斧”
给材料作文是近年常见的命题形式,学生总是犯偏离题意的错误。我提出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板斧”,使多数学生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三板斧”是:抓住主要角色立意;抓住主要事件立意;抓住重要词句立意。
3.运用材料的“四项基本原则”
运用材料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遵守“必须”、“最好”、“可以”、“不能”四个词。即“必须”运用原材料,“最好”用在第一段,也“可以”用在第二段开头,如果用在其他不醒目的段落,千万“不能”一笔带过等。这些原则都是从学生大量失误的例子中得出的教训,针对性很强,虽然算不上鼓励学生创新,却为创新作文安上了“保险阀”。
多年来,我坚持理论探索、教法创新和下水作文“三管齐下”,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