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剔除浮华,沉淀精髓,在“真”字上做功夫,脚踏实地,真情指引,真心面对,真抓实练,创建原汁原味的高效语文课堂。只有在真实体验中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均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除了工具性的性质之外,还有基础性的特点。准确地钻研并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教研的天平渐渐向教法倾斜的时候,对教材的研究应该加温加力,应引起教者的足够重视。钻研教材,重要的是摆正心态,积极赋予教材时代元素,年长教师更要克服“年年如是”思想。钻研教材就应该读通、读懂教材,要从普通的读者阅读、学生需要和老师的教学这些角度一步一步潜心研读,把握其语言的特点及人文内涵。首先,教师应该从欣赏者的角度,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其中的美,在教学中把这种美的体验传递给每个学生。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我们要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需要注释的还需要注释。如小学六年级《向往奥运》一文,在作者对奥运的阐述及对运动员的介绍部分,我们可能就需要查找资料来了解情况,细心领会字里行间的奥运情感,并将当前体坛的有关故事融入其中,充实文本,为上好语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对课文的共鸣作为基点,才会为创建实效的语文课堂提供无限可能。其次,我们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换位思考,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有机地为他们进行选择: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哪些词语容易学,哪些句子又不容易懂,并以此设立教学难点、重点及切入口,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育人功效。此外,我们还要以教师角度重新审视教材,设立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如果背离了以上的三个基本点,钻研教材就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等情况,高效而实在的教学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应对,娴熟掌握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也应是一名艺术者,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活泼的精灵。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这其中,处理教学突发状况的艺术尤为重要。教学中,学生每天都会给我们上演一幕幕意外,我们必须灵活谨慎处理,科学应对。尊重和变通是处理课堂不定因素的基本原则。如在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节颇为满意的课,胸有成竹地来到课堂后才发现,尽管自己热情高涨,学生却索然无味。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总是无精打采……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我们也许会束手无策,也许会按部就班。但,这都是教学走向低效的节奏。新课标告诉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情感的张弛,随时调控教学环节,课堂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和交流发展的智慧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因势利导,科学应对,随时对课堂进行再设计,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从他们最需要、最乐于接受的方向出发,激起孩子们探讨、发现知识的渴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课堂的意外里也常夹杂着惊喜,我们更需要小心呵护。如学生会突然对某一问题探求欲超强,或在某一次讨论中热情不减,这会让教师喜出望外。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耽误教学进程的忧虑。这时,教师的应对艺术成为了课堂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为了教学流程而强行停止,同学们就会意犹未尽,甚至会挫伤他们探知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仔细考量,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努力让课堂“小插曲”成为学生启智、成才的“一个苹果”。
  三、“法”融于情,引领教学走向深入
  以情感为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切教学方法的起点,也是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将语文教学引向深入的宝器。
  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作纽带,我们要乘势而上,积极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通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接受情感的熏陶,实现知识的内化。实际操作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进行划时空想象,把自己变为导游、售货员、主持人、书中主人公的伙伴,也可试着按学生自己的意愿,为故事设计更完美的结局。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双方更容易形成向心力和达成学习共识,融入情感的教学方法也更容易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收获成功,激发他们的潜质和能量,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引领教学向更深、更远处延伸,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又要注意对语文活动度的把握,不可丢失语文科的本质属性,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模仿课,甚至是品德课的“泛语文”。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学生如同一颗树苗,需要给予适当养料浇灌和按不同的季节修扶,方能成才。诚然,中学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家长期待“子成龙,女成凤”,便把子女托付于学校的老师。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落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肩上,任教多年的我由衷地感到:学生欲成才必须得到教师爱心的扶助。自始至终循循善诱直到浇灌成才。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对事业理想的献身精神,要有对教育科学的钻研和改革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作文批改效率低,作文评讲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都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定能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一、多功能的多媒体,为学生打开习作兴趣的大门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以问激趣  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争相回答。
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一、目前小学生责任感欠缺的具体表现  在生活上: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讲享乐学攀比,爱面子。不知感恩,大多数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稍有不顺意的事就大发脾气,身边的人都得为他服务。没有意识到应该为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知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