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浪多息试验在肝病诊断上的应用”一文的补充说明
本文对72例苯接触者的血象略加讨论分析。调查对象为生产纯苯车间工人,车间苯浓度在0.01~0.3毫克/升,多数是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0.05毫克/升左右。工人均为男性,工龄1~2年者占82.0%,仅少数工龄为10年以上,每月工作15~20日。临床症状部分有眩晕、头痛及乏力,齿龈出血者占22%,鼻衄占12%。
本文报告F-硫代乙酰睾丸素丙内脂与双氢克尿塞合并治疗肝硬变顽固腹水9例,并对其作用机制略加讨论。治疗结果尿钠均较单纯用双氢克尿塞时明显增高,3例腹水消退,4例显著减退,1例略有进步,1例无效。
随着右旋糖酐血浆代用品的应用,对其在体内代谢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实验室及临床治疗的材料证明右旋糖酐输入后,除部分可被利用或储存在身体组织(特别是富有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外,其他部分主要由肾脏排出。至于排出的速度和数量,则因各种右旋糖酐制品分子量不同而差异颇大。故了解右旋糖酐在体内之停留及排出情况,不仅可间接地说明其代谢机制,还可直接地反映它在维持血容量及防治休克中的实际功效。本实验主要拟探讨国产
有关呋喃西林引起之多发性神经炎及精神病,近年来国内已有较多报道(1~6);但均限于发病后短时间观察,缺乏对发病机制及远期影响的研究。兹将我教研组对18例呋喃西林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临床研究及追踪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切诊高血压病病人的桡动脉时,指下常有明显的如“张弓弦”的感觉,与正常人的平脉回然不同。这种脉象特点,在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可有相应的改变,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我们自1958年起,对高血压病弦脉图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作了一些观察,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关于用作肠外营养制品的乳化脂肪注射液的研究,不论在制备或临床应用方面,在目前是一个方兴未艾而有着广阔前途的工作。早在1979年Courten氏曾进行了对家犬注射橄榄油的尝试;但最早企图使油乳化而应用于补充营养的目的,是在1920~1931年山川氏等开始,并在动物试验中获得较好的结果。1935年Holt氏等开始将乳化脂肪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从此即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制品。1943年McKibbin氏等
腹腔脓肿多是胃肠穿孔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般诊断似无困难。但如慢性胃肠穿孔所形成的腹内脓肿的病程经过较长,症状不显,脓腔巨大,特别是并发在肝硬变伴有腹水的情况下诊断则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