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多媒体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参加《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性研究》近两年来,落实所选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历史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同时也发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历史资料时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下文中将初步论述。
一、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所呈现史料的真实性
历史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学科,它的真实性是学科的基本属性,也是最重要的属性。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并不是人们捏造或虚构出来的。当然,由于不同时代观念不同;受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受政府干预影响等原因,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向学生尽可能传递最真实的信息是最基本的义务,而在使用信息技术呈现历史资料(简称史料)时,教师往往为了丰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忽略了史料的真实性。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基本顺序是先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各种格式文件的搜集,然后按照需求进行制作、修改、应用于教学,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就是所搜集到的资料是真实的吗?我们可曾有过疑问,这张图片是真的嘛?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假的资料都不能用,例如有些关于历史人物的例子,由于历史现实的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找到真实的人物图片,所以应用一下后人想象中的人物图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是未尝不可的,只是要把史料的真实性讲清楚,以免误导学生。
二、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必要性
初涉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深感其优势所在,即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把抽象性问题得以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正是基于种种效果所在,很多教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即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格式显示出来。这样也就造成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史料的堆砌现象,媒体课件则变成了信息轰炸机,使学生无从正确判别史料的作用而丧失兴趣,因而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以及效果。
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关于“靖康之变”的知识时,教师习惯性的向大家展示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图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事实是学生确实是兴趣提高了,但不是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对二人相貌的比较、讨论的兴趣,学生关注的这些事情与教学目标是丝毫没有关联的,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盲目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博得学生一笑,忽略了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没能达到,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耽误的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所以这样的整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资料呈现、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呈现要灵活多变,当用则用,切不可牵强。史料既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也可用于讲授新课,还可以将其作为课堂作业。千万不能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为了包装课堂而将所有的知识都用信息技术来呈现。
三、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合理性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合理性是指在信息技术覆盖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要遵循教学规律,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很多教师课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因而就有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的思路走,稍“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被多媒体所代替。
蘇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循着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知识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
综上所诉,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时需要注意史料呈现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合理性。我们所引用的史料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其真实性,其实这也是“授业”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教学设计合理的呈现史料,不能一味的补充资料,要紧贴教学内容,即材料要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要讲求方法,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是主体作用。如果把历史课堂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内容是影片的内容,信息技术则是拍摄影片的技术手段,我们所呈现的史料就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我们要拍的电影不是一部单纯的充满炫技的大片,而是一部很据导演进行大方向指导的、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拍摄的、合理搭设场景的、演员得到最大发挥的写实电影。
一、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所呈现史料的真实性
历史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学科,它的真实性是学科的基本属性,也是最重要的属性。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并不是人们捏造或虚构出来的。当然,由于不同时代观念不同;受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受政府干预影响等原因,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向学生尽可能传递最真实的信息是最基本的义务,而在使用信息技术呈现历史资料(简称史料)时,教师往往为了丰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忽略了史料的真实性。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基本顺序是先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各种格式文件的搜集,然后按照需求进行制作、修改、应用于教学,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就是所搜集到的资料是真实的吗?我们可曾有过疑问,这张图片是真的嘛?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假的资料都不能用,例如有些关于历史人物的例子,由于历史现实的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找到真实的人物图片,所以应用一下后人想象中的人物图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是未尝不可的,只是要把史料的真实性讲清楚,以免误导学生。
二、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必要性
初涉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深感其优势所在,即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把抽象性问题得以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正是基于种种效果所在,很多教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即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格式显示出来。这样也就造成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史料的堆砌现象,媒体课件则变成了信息轰炸机,使学生无从正确判别史料的作用而丧失兴趣,因而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以及效果。
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关于“靖康之变”的知识时,教师习惯性的向大家展示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图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事实是学生确实是兴趣提高了,但不是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对二人相貌的比较、讨论的兴趣,学生关注的这些事情与教学目标是丝毫没有关联的,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盲目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博得学生一笑,忽略了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没能达到,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耽误的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所以这样的整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资料呈现、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呈现要灵活多变,当用则用,切不可牵强。史料既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也可用于讲授新课,还可以将其作为课堂作业。千万不能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为了包装课堂而将所有的知识都用信息技术来呈现。
三、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合理性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资料的合理性是指在信息技术覆盖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要遵循教学规律,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很多教师课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因而就有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的思路走,稍“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被多媒体所代替。
蘇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循着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知识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
综上所诉,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时需要注意史料呈现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合理性。我们所引用的史料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其真实性,其实这也是“授业”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教学设计合理的呈现史料,不能一味的补充资料,要紧贴教学内容,即材料要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要讲求方法,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是主体作用。如果把历史课堂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内容是影片的内容,信息技术则是拍摄影片的技术手段,我们所呈现的史料就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我们要拍的电影不是一部单纯的充满炫技的大片,而是一部很据导演进行大方向指导的、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拍摄的、合理搭设场景的、演员得到最大发挥的写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