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困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这就使一些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数学;衔接;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45-0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困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这就使一些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产生了畏惧感,動摇了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一、教材内容上衔接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少,要求掌握的程度也较低。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时间延长,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最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如:小学数学中有关数的内容只涉及到了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在初中,代数方面就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产生的符号变化,这样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明显变高。紧接着的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相关的综合题也越变越复杂。另外,除了数的概念扩展到了实数外,还增加了式的运算,逐步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个阶段变化较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难以适应。
1.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1)在揭示整数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2)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名词比较多。如“收入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的出现做好铺垫。
(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第二个衔接点是:由“数”到“式”的过渡。从“数”过渡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需要,这样表示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3.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的量,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
4.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操作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得到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念,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论证。而初中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做以下几方面衔接工作:(1)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进度慢、坡度小;而初中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初中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小学重感性知识,而初中重理性知识。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初中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如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认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知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由”、“说明”、“证明”等逻辑论证过渡。
三、中、小学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在这种状况下,“衔接”就无从谈起。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总结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五、抓好衔接的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初中新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学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吸取优点,抓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地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衔接。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初中数学是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各章内容又是从初中学习的客观需求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提高,因此,在初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重对初中与小学前一节与后一节中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了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轮廓,明确学习的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的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了与数学的心理距离。首先,每天要有明确的任务,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基本概念、简单的例题,自立完成部分练习;其次,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和思考题,保证听课有针对性;再次,每天对学生的预习要检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引导者。因此,需要创建一个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例题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层次性,教师的讲解要清晰、流畅,书写要规范,提问要恰当,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整理,总结出规律,要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数学;衔接;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45-0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困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这就使一些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产生了畏惧感,動摇了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一、教材内容上衔接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少,要求掌握的程度也较低。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时间延长,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最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如:小学数学中有关数的内容只涉及到了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在初中,代数方面就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产生的符号变化,这样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明显变高。紧接着的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相关的综合题也越变越复杂。另外,除了数的概念扩展到了实数外,还增加了式的运算,逐步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个阶段变化较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难以适应。
1.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1)在揭示整数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2)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名词比较多。如“收入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的出现做好铺垫。
(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第二个衔接点是:由“数”到“式”的过渡。从“数”过渡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需要,这样表示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3.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的量,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
4.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操作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得到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念,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论证。而初中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做以下几方面衔接工作:(1)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进度慢、坡度小;而初中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初中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小学重感性知识,而初中重理性知识。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初中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如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认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知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由”、“说明”、“证明”等逻辑论证过渡。
三、中、小学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在这种状况下,“衔接”就无从谈起。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总结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五、抓好衔接的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初中新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学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吸取优点,抓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地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衔接。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初中数学是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各章内容又是从初中学习的客观需求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提高,因此,在初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重对初中与小学前一节与后一节中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了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轮廓,明确学习的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的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了与数学的心理距离。首先,每天要有明确的任务,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基本概念、简单的例题,自立完成部分练习;其次,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和思考题,保证听课有针对性;再次,每天对学生的预习要检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引导者。因此,需要创建一个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例题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层次性,教师的讲解要清晰、流畅,书写要规范,提问要恰当,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整理,总结出规律,要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