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利用好救灾资金和物资,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也组织审计人员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同时也是应急物资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博弈分析 审计监管 均衡
一、前言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救灾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以汶川地震为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灾之后,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踊跃向灾区捐赠款物[2]。汶川地震是捐赠款物数量最大的一次。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中央成立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11类违法违纪行为[3]。
对于违规违纪问题,在以前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也有体现,比如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对云南省大姚地震救灾资金使用的审计结果显示,存在巨额救济补助款被滞留、挪用,及不实报灾获取救灾资金的情况。在对抗非典过程中,25万防治非典资金被挪用[4],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的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5]。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审计机关对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6]。
毫无疑问审计的介入可以通过揭露、制止和处罚等手段,来制约应急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灾区的迅速重建。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二、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博弈论[7]有助于分析理性的经济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动策略,来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当然,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均衡选择是在不断地重复博弈中实现的,各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最终达到均衡[8]。
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信息有两种处理方式:不披露,披露。社会公众作为披露信息的使用者也有两种选择:捐款,不捐款。政府部门或立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于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集团,有通过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管制的权力。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社会公众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社会公众捐款时,救灾款物管理者如果不披露捐款物资的使用情况,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I单位的损失,救灾款物管理者利用社会公众的捐赠物资产生的收益为S;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披露物资使用信息,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收益为I,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为S*(这里S*小于S);如果社会公众不捐赠其收益均为0。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获得最后的纳什均衡是(不投资,不披露),这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就有必要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审计。如果政府或立法机构规定救灾款物管理者必须披露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如果不披露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减少F个收益(其中S*大于S-F,即政府给予适当的管制),这样最后的纳什均衡是(捐赠,披露),救灾款物管理者在社会公众不捐赠时收益为0,在社会公众选择捐赠时,救灾款物管理者不披露信息收益为S-F,披露信息可以得到S*个单位的收益,而S*大于S-F那么理性的管理者会选择披露信息,也就是说通过政府审计,使社会效益最优。
三、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
接下来我们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救灾款物管理者负责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有两种行动:违法和不违法。审计部门有两种行动方案:审计,不审计。假设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概率为P,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概率为Q。审计部门审计且能够查处违法行为的概率为q。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审计部门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
四、结论及建议
有效利用好救灾款物,保证救灾资源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和重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防止出现救灾款物被挤占或挪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模型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力度。增加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处罚力度,可以提高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的罚款F和一些不利损失S。
第二,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进行全程跟踪和系统监控,使审计部门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监管信息的公开披露及新闻媒体作用的发挥,以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q。同时要建立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
第三,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与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降低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C,提高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I。
第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依法审计和审计实践中的依法执法力度。尽量减少或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从权力区域上减少、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空间,减少其可能的非法收益E,从而降低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94.
[2]http://www.gov.cn/gzdt/2008-06/06/content_1008848.htm.
[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7456408.html.
[4]http://www.shenji.org/zixun_cont.asp?news_id=1209.
[5]http://news.qq.com/a/20080703/000425.htm.
[6]http://www.yaan.gov.cn/gov/openview_20130428165328-755237 -00-089.html.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3-85.
[8]赵淑红,张丽.应急管理中的博弈关系分析[J].网络财富,2010.02,56-5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极端气候条件下应急物流预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3-3450。
作者简介:赵淑红(1979-),女,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
【关键词】博弈分析 审计监管 均衡
一、前言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救灾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以汶川地震为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灾之后,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踊跃向灾区捐赠款物[2]。汶川地震是捐赠款物数量最大的一次。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中央成立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11类违法违纪行为[3]。
对于违规违纪问题,在以前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也有体现,比如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对云南省大姚地震救灾资金使用的审计结果显示,存在巨额救济补助款被滞留、挪用,及不实报灾获取救灾资金的情况。在对抗非典过程中,25万防治非典资金被挪用[4],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的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5]。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审计机关对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6]。
毫无疑问审计的介入可以通过揭露、制止和处罚等手段,来制约应急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灾区的迅速重建。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二、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博弈论[7]有助于分析理性的经济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动策略,来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当然,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均衡选择是在不断地重复博弈中实现的,各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最终达到均衡[8]。
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信息有两种处理方式:不披露,披露。社会公众作为披露信息的使用者也有两种选择:捐款,不捐款。政府部门或立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于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集团,有通过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管制的权力。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社会公众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社会公众捐款时,救灾款物管理者如果不披露捐款物资的使用情况,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I单位的损失,救灾款物管理者利用社会公众的捐赠物资产生的收益为S;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披露物资使用信息,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收益为I,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为S*(这里S*小于S);如果社会公众不捐赠其收益均为0。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获得最后的纳什均衡是(不投资,不披露),这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就有必要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审计。如果政府或立法机构规定救灾款物管理者必须披露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如果不披露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减少F个收益(其中S*大于S-F,即政府给予适当的管制),这样最后的纳什均衡是(捐赠,披露),救灾款物管理者在社会公众不捐赠时收益为0,在社会公众选择捐赠时,救灾款物管理者不披露信息收益为S-F,披露信息可以得到S*个单位的收益,而S*大于S-F那么理性的管理者会选择披露信息,也就是说通过政府审计,使社会效益最优。
三、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
接下来我们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救灾款物管理者负责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有两种行动:违法和不违法。审计部门有两种行动方案:审计,不审计。假设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概率为P,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概率为Q。审计部门审计且能够查处违法行为的概率为q。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审计部门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
四、结论及建议
有效利用好救灾款物,保证救灾资源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和重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防止出现救灾款物被挤占或挪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模型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力度。增加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处罚力度,可以提高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的罚款F和一些不利损失S。
第二,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进行全程跟踪和系统监控,使审计部门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监管信息的公开披露及新闻媒体作用的发挥,以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q。同时要建立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
第三,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与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降低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C,提高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I。
第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依法审计和审计实践中的依法执法力度。尽量减少或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从权力区域上减少、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空间,减少其可能的非法收益E,从而降低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94.
[2]http://www.gov.cn/gzdt/2008-06/06/content_1008848.htm.
[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7456408.html.
[4]http://www.shenji.org/zixun_cont.asp?news_id=1209.
[5]http://news.qq.com/a/20080703/000425.htm.
[6]http://www.yaan.gov.cn/gov/openview_20130428165328-755237 -00-089.html.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3-85.
[8]赵淑红,张丽.应急管理中的博弈关系分析[J].网络财富,2010.02,56-5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极端气候条件下应急物流预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3-3450。
作者简介:赵淑红(1979-),女,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