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晚接在幼儿园在读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父母工作忙或者临时有事情,都会打电话告诉老师晚点来接,老师也会为孩子做好相关的情感铺垫及活动安排。然而,苗苗这次因晚接而引起的一连串不适,已经不能单一地分析哭闹情绪,从孩子的种种表现来看,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进行。行动研究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
二、计划
(一)基本情况
苗苗,女,2010年5月出生,独生子女。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房地产经销商。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比较娇气,也很容易发脾气。父母凡事对她很迁就,很是溺爱。
(二)资料收集
有一天下午,苗苗妈妈因为有事情要晚来园接苗苗,提前给老师打电话知会。我们也和孩子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带着孩子在班上游戏。到了6点左右,我们带她一起去食堂吃饭。其间,孩子没有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当妈妈来园时,苗苗很激动地扑向妈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也和家长做了沟通,描述孩子之前的表现,分析她哭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来晚了。
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和妈妈一起回家了。孩子自从妈妈那次晚接之后,每天早上都在家里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学。好不容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之后,她都要提醒妈妈:“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随后就是哭泣一个早上,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就是哭喊着“妈妈要第一个来接我”。老师也采取了谈话方式进行沟通,家长认为孩子是在闹小脾气,过几天就好。没想到事情持续了一个星期,一直没有好转,这是为什么呢?
(三)初步的研究分析
1.老师分析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班老师共同做了分析:苗苗第一次晚回家,内心很焦虑,害怕妈妈不来接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和妈妈约定,第一个来接,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我们的观察谈话中,发现孩子对“第一”的概念理解有误。她认为妈妈来了就是第一个来接了,如果妈妈不答应第一个来接,那就是回不了家了。对于上学也一样,她认为她是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如果不是第一个来幼儿园,那么她就上不了学了。我们试图让她理解即便妈妈不是第一个来接她,她也可以回家,但是孩子很抗拒。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我们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并拟定计划。
2.家长分析
这是孩子第一次晚回家,所有小朋友都回家了,只剩下她一个人。虽然家长事前已与老师打电话进行了沟通,做了临时措施,但是由于此前没有过晚接的情况,因此孩子比较焦虑。孩子回到家后,并没有过多的情绪不适,我们也对晚接进行了安抚,劝她不要哭,跟她道歉,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她也点头表示理解,但还是每天上学都哭。
(四)问题分析
孩子因为父母晚接,班上其他幼儿都已经被家长接回家了,自己还没有回家,误以为父母不要她了。由此引起了心理的不适应,一和父母分开,孩子就害怕父母不来接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孩子需要时间去接纳晚接带来的不安情绪。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她,让她体验到即使父母来晚了,父母也是爱她的,会来接她回家的。
(五)拟定行动计划(见下表)
三、行动
(一)第一个研究循环
1.分析
苗苗的不安全感源于母亲的晚接。在母亲来之前,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都陆续被家长接回去,唯独自己还留在幼儿园,心里产生了不安的感觉,害怕父母不要她了。因为父母平时都是早早来接的,苗苗每次走的时候,班上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这种情景的逆转也给她带来了不安的感觉。要接受这件事情,需要时间去慢慢地适应。
2.行动
(l)师生参与
每天早上苗苗来园时,我们都会邀请她的好朋友和她一起活动,安抚她的情绪。请其他小朋友去玩的时候,带上她一起玩。经过半小时的安抚,苗苗的情绪慢慢得到好转,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对于苗苗来园哭闹的现象,我们也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帮助她慢慢适应。
(2)家园共育
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孩子每天要求父母第一个来接时,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想法,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离开前,和孩子约定好,下午会早点来接她回家。老师陪她一起和父母告别,帮助她进入到活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有时,苗苗还是会回头看看父母在不在,如果父母离开了,心里也会有些许难过。
3.反思
(l)教师对孩子行为的了解,给了孩子适宜的空间
有时候,成人不经意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坎。平时,在幼儿园晚接也属于常见现象,所以对于苗苗的晚接,我们也按照常规的晚接安排进行,没有预料到孩子会因此出现不适的情绪。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的锻炼;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开端,我们的保教工作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家长的改变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
家长对孩子的哭闹,从一开始的不了解、不耐烦到了解孩子的行为背景,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一个过程。每天孩子来园哭闹,家长没有不耐烦,而是温柔地坚持。在家里也鼓励孩子,和孩子建立约定,慢慢地帮助孩子适应。
(3)孩子的情绪进入了常态
每天孩子都会照例重复昨天的事情,时间上也持续得差不多。即将一个月了,我们也需要从这个常态的过程中,找到突破,让孩子愿意自主来园。
(二)第二个研究循环
1.分析
第一个行动研究持续了一个月的观察与陪伴,苗苗渐渐地减少了上学哭泣的现象,能够平静地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开始参与到晨练活动中。偶尔会和爸爸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看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吧”等。有几天,我们发现孩子的父母在后面观看孩子,经了解,是孩子要求父母看她做完早操后再回家。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约定好,什么时间段看,看多长时间。家长离园后,孩子会哭闹,我们就安抚孩子,和孩子谈心,缓解孩子的焦虑。孩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需求,这也是一个进步。
2.行动
(l)家长和孩子建立约定
和孩子的情感建立起来后,我们尝试对孩子提出要求。爸爸妈妈看苗苗做操一天,两天,还是一个星期呢?孩子选择了一周。一周后,父母没有留下来看孩子做操,孩子有一些失落,但想到这是自己答应的,也能接受这个事实。
(2)老师和孩子一起约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苗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开心地上学,不哭呢?苗苗自己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天。”“好的,就一天。”第二天,苗苗来园哭了,我们微笑地和她打招呼。她很快和父母道别,和老师一起做早操。第三天,苗苗来园眼睛红红的,看到我们就说:“老师,我没有哭!”“是的,苗苗没有哭。”之后的几天,孩子来园眼睛还是会红红的,但是都忍住不哭了。慢慢地,苗苗不哭了,只是偶尔还会和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我们都很有默契地说:“好,第一个来接你。”
3.反思
(1)教育感想
孩子在一段时间的平静后,出现了新的问题。从一开始默默地和父母说“再见”到后来敢于向父母提要求,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得到了接纳与陪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懂得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每件细小的事情中,孩子有了点滴改进,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一直到孩子每天开心地来园,她还是没有正确理解“第一”的概念,依旧认为父母来了就是“我是第一个来接的”。我们也不再执着于她的改变,静等花开吧!
(2)家长的接纳与改变
孩子来园闹情绪,家长从一开始以为孩子闹小脾气到了解孩子不愿意来园的真实原因,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家长对教育转变的一个过程。家长的认识给孩子的转变带来了舒适的空间,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转变得到充分的条件。
四、反思
本次研究是从苗苗因为晚接而引起哭闹情绪进行研讨的。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偶尔有哭闹情绪很正常,当哭闹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引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制止孩子的情绪,而是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的途径。每一颗心灵的成长都需要用心呵护,接纳与理解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幸福、健康。
晚接在幼儿园在读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父母工作忙或者临时有事情,都会打电话告诉老师晚点来接,老师也会为孩子做好相关的情感铺垫及活动安排。然而,苗苗这次因晚接而引起的一连串不适,已经不能单一地分析哭闹情绪,从孩子的种种表现来看,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进行。行动研究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
二、计划
(一)基本情况
苗苗,女,2010年5月出生,独生子女。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房地产经销商。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比较娇气,也很容易发脾气。父母凡事对她很迁就,很是溺爱。
(二)资料收集
有一天下午,苗苗妈妈因为有事情要晚来园接苗苗,提前给老师打电话知会。我们也和孩子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带着孩子在班上游戏。到了6点左右,我们带她一起去食堂吃饭。其间,孩子没有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当妈妈来园时,苗苗很激动地扑向妈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也和家长做了沟通,描述孩子之前的表现,分析她哭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来晚了。
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和妈妈一起回家了。孩子自从妈妈那次晚接之后,每天早上都在家里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学。好不容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之后,她都要提醒妈妈:“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随后就是哭泣一个早上,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就是哭喊着“妈妈要第一个来接我”。老师也采取了谈话方式进行沟通,家长认为孩子是在闹小脾气,过几天就好。没想到事情持续了一个星期,一直没有好转,这是为什么呢?
(三)初步的研究分析
1.老师分析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班老师共同做了分析:苗苗第一次晚回家,内心很焦虑,害怕妈妈不来接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和妈妈约定,第一个来接,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我们的观察谈话中,发现孩子对“第一”的概念理解有误。她认为妈妈来了就是第一个来接了,如果妈妈不答应第一个来接,那就是回不了家了。对于上学也一样,她认为她是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如果不是第一个来幼儿园,那么她就上不了学了。我们试图让她理解即便妈妈不是第一个来接她,她也可以回家,但是孩子很抗拒。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我们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并拟定计划。
2.家长分析
这是孩子第一次晚回家,所有小朋友都回家了,只剩下她一个人。虽然家长事前已与老师打电话进行了沟通,做了临时措施,但是由于此前没有过晚接的情况,因此孩子比较焦虑。孩子回到家后,并没有过多的情绪不适,我们也对晚接进行了安抚,劝她不要哭,跟她道歉,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她也点头表示理解,但还是每天上学都哭。
(四)问题分析
孩子因为父母晚接,班上其他幼儿都已经被家长接回家了,自己还没有回家,误以为父母不要她了。由此引起了心理的不适应,一和父母分开,孩子就害怕父母不来接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孩子需要时间去接纳晚接带来的不安情绪。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她,让她体验到即使父母来晚了,父母也是爱她的,会来接她回家的。
(五)拟定行动计划(见下表)
三、行动
(一)第一个研究循环
1.分析
苗苗的不安全感源于母亲的晚接。在母亲来之前,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都陆续被家长接回去,唯独自己还留在幼儿园,心里产生了不安的感觉,害怕父母不要她了。因为父母平时都是早早来接的,苗苗每次走的时候,班上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这种情景的逆转也给她带来了不安的感觉。要接受这件事情,需要时间去慢慢地适应。
2.行动
(l)师生参与
每天早上苗苗来园时,我们都会邀请她的好朋友和她一起活动,安抚她的情绪。请其他小朋友去玩的时候,带上她一起玩。经过半小时的安抚,苗苗的情绪慢慢得到好转,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对于苗苗来园哭闹的现象,我们也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帮助她慢慢适应。
(2)家园共育
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孩子每天要求父母第一个来接时,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想法,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离开前,和孩子约定好,下午会早点来接她回家。老师陪她一起和父母告别,帮助她进入到活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有时,苗苗还是会回头看看父母在不在,如果父母离开了,心里也会有些许难过。
3.反思
(l)教师对孩子行为的了解,给了孩子适宜的空间
有时候,成人不经意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坎。平时,在幼儿园晚接也属于常见现象,所以对于苗苗的晚接,我们也按照常规的晚接安排进行,没有预料到孩子会因此出现不适的情绪。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的锻炼;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开端,我们的保教工作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家长的改变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
家长对孩子的哭闹,从一开始的不了解、不耐烦到了解孩子的行为背景,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一个过程。每天孩子来园哭闹,家长没有不耐烦,而是温柔地坚持。在家里也鼓励孩子,和孩子建立约定,慢慢地帮助孩子适应。
(3)孩子的情绪进入了常态
每天孩子都会照例重复昨天的事情,时间上也持续得差不多。即将一个月了,我们也需要从这个常态的过程中,找到突破,让孩子愿意自主来园。
(二)第二个研究循环
1.分析
第一个行动研究持续了一个月的观察与陪伴,苗苗渐渐地减少了上学哭泣的现象,能够平静地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开始参与到晨练活动中。偶尔会和爸爸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看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吧”等。有几天,我们发现孩子的父母在后面观看孩子,经了解,是孩子要求父母看她做完早操后再回家。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约定好,什么时间段看,看多长时间。家长离园后,孩子会哭闹,我们就安抚孩子,和孩子谈心,缓解孩子的焦虑。孩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需求,这也是一个进步。
2.行动
(l)家长和孩子建立约定
和孩子的情感建立起来后,我们尝试对孩子提出要求。爸爸妈妈看苗苗做操一天,两天,还是一个星期呢?孩子选择了一周。一周后,父母没有留下来看孩子做操,孩子有一些失落,但想到这是自己答应的,也能接受这个事实。
(2)老师和孩子一起约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苗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开心地上学,不哭呢?苗苗自己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天。”“好的,就一天。”第二天,苗苗来园哭了,我们微笑地和她打招呼。她很快和父母道别,和老师一起做早操。第三天,苗苗来园眼睛红红的,看到我们就说:“老师,我没有哭!”“是的,苗苗没有哭。”之后的几天,孩子来园眼睛还是会红红的,但是都忍住不哭了。慢慢地,苗苗不哭了,只是偶尔还会和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我们都很有默契地说:“好,第一个来接你。”
3.反思
(1)教育感想
孩子在一段时间的平静后,出现了新的问题。从一开始默默地和父母说“再见”到后来敢于向父母提要求,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得到了接纳与陪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懂得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每件细小的事情中,孩子有了点滴改进,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一直到孩子每天开心地来园,她还是没有正确理解“第一”的概念,依旧认为父母来了就是“我是第一个来接的”。我们也不再执着于她的改变,静等花开吧!
(2)家长的接纳与改变
孩子来园闹情绪,家长从一开始以为孩子闹小脾气到了解孩子不愿意来园的真实原因,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家长对教育转变的一个过程。家长的认识给孩子的转变带来了舒适的空间,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转变得到充分的条件。
四、反思
本次研究是从苗苗因为晚接而引起哭闹情绪进行研讨的。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偶尔有哭闹情绪很正常,当哭闹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引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制止孩子的情绪,而是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的途径。每一颗心灵的成长都需要用心呵护,接纳与理解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