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接引起一名幼儿哭闹情绪的行动研究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晚接在幼儿园在读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父母工作忙或者临时有事情,都会打电话告诉老师晚点来接,老师也会为孩子做好相关的情感铺垫及活动安排。然而,苗苗这次因晚接而引起的一连串不适,已经不能单一地分析哭闹情绪,从孩子的种种表现来看,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进行。行动研究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
  二、计划
  (一)基本情况
  苗苗,女,2010年5月出生,独生子女。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房地产经销商。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比较娇气,也很容易发脾气。父母凡事对她很迁就,很是溺爱。
  (二)资料收集
  有一天下午,苗苗妈妈因为有事情要晚来园接苗苗,提前给老师打电话知会。我们也和孩子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带着孩子在班上游戏。到了6点左右,我们带她一起去食堂吃饭。其间,孩子没有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当妈妈来园时,苗苗很激动地扑向妈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也和家长做了沟通,描述孩子之前的表现,分析她哭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来晚了。
  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和妈妈一起回家了。孩子自从妈妈那次晚接之后,每天早上都在家里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学。好不容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之后,她都要提醒妈妈:“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随后就是哭泣一个早上,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就是哭喊着“妈妈要第一个来接我”。老师也采取了谈话方式进行沟通,家长认为孩子是在闹小脾气,过几天就好。没想到事情持续了一个星期,一直没有好转,这是为什么呢?
  (三)初步的研究分析
  1.老师分析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班老师共同做了分析:苗苗第一次晚回家,内心很焦虑,害怕妈妈不来接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和妈妈约定,第一个来接,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我们的观察谈话中,发现孩子对“第一”的概念理解有误。她认为妈妈来了就是第一个来接了,如果妈妈不答应第一个来接,那就是回不了家了。对于上学也一样,她认为她是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如果不是第一个来幼儿园,那么她就上不了学了。我们试图让她理解即便妈妈不是第一个来接她,她也可以回家,但是孩子很抗拒。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我们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并拟定计划。
  2.家长分析
  这是孩子第一次晚回家,所有小朋友都回家了,只剩下她一个人。虽然家长事前已与老师打电话进行了沟通,做了临时措施,但是由于此前没有过晚接的情况,因此孩子比较焦虑。孩子回到家后,并没有过多的情绪不适,我们也对晚接进行了安抚,劝她不要哭,跟她道歉,说了妈妈晚来的原因。她也点头表示理解,但还是每天上学都哭。
  (四)问题分析
  孩子因为父母晚接,班上其他幼儿都已经被家长接回家了,自己还没有回家,误以为父母不要她了。由此引起了心理的不适应,一和父母分开,孩子就害怕父母不来接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孩子需要时间去接纳晚接带来的不安情绪。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她,让她体验到即使父母来晚了,父母也是爱她的,会来接她回家的。
  (五)拟定行动计划(见下表)
  三、行动
  (一)第一个研究循环
  1.分析
  苗苗的不安全感源于母亲的晚接。在母亲来之前,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都陆续被家长接回去,唯独自己还留在幼儿园,心里产生了不安的感觉,害怕父母不要她了。因为父母平时都是早早来接的,苗苗每次走的时候,班上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这种情景的逆转也给她带来了不安的感觉。要接受这件事情,需要时间去慢慢地适应。
  2.行动
  (l)师生参与
  每天早上苗苗来园时,我们都会邀请她的好朋友和她一起活动,安抚她的情绪。请其他小朋友去玩的时候,带上她一起玩。经过半小时的安抚,苗苗的情绪慢慢得到好转,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对于苗苗来园哭闹的现象,我们也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帮助她慢慢适应。
  (2)家园共育
  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孩子每天要求父母第一个来接时,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想法,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离开前,和孩子约定好,下午会早点来接她回家。老师陪她一起和父母告别,帮助她进入到活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有时,苗苗还是会回头看看父母在不在,如果父母离开了,心里也会有些许难过。
  3.反思
  (l)教师对孩子行为的了解,给了孩子适宜的空间
  有时候,成人不经意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坎。平时,在幼儿园晚接也属于常见现象,所以对于苗苗的晚接,我们也按照常规的晚接安排进行,没有预料到孩子会因此出现不适的情绪。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的锻炼;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开端,我们的保教工作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家长的改变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
  家长对孩子的哭闹,从一开始的不了解、不耐烦到了解孩子的行为背景,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一个过程。每天孩子来园哭闹,家长没有不耐烦,而是温柔地坚持。在家里也鼓励孩子,和孩子建立约定,慢慢地帮助孩子适应。
  (3)孩子的情绪进入了常态
  每天孩子都会照例重复昨天的事情,时间上也持续得差不多。即将一个月了,我们也需要从这个常态的过程中,找到突破,让孩子愿意自主来园。
  (二)第二个研究循环
  1.分析
  第一个行动研究持续了一个月的观察与陪伴,苗苗渐渐地减少了上学哭泣的现象,能够平静地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开始参与到晨练活动中。偶尔会和爸爸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看我和小朋友一起玩吧”等。有几天,我们发现孩子的父母在后面观看孩子,经了解,是孩子要求父母看她做完早操后再回家。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约定好,什么时间段看,看多长时间。家长离园后,孩子会哭闹,我们就安抚孩子,和孩子谈心,缓解孩子的焦虑。孩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需求,这也是一个进步。
  2.行动
  (l)家长和孩子建立约定
  和孩子的情感建立起来后,我们尝试对孩子提出要求。爸爸妈妈看苗苗做操一天,两天,还是一个星期呢?孩子选择了一周。一周后,父母没有留下来看孩子做操,孩子有一些失落,但想到这是自己答应的,也能接受这个事实。
  (2)老师和孩子一起约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苗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开心地上学,不哭呢?苗苗自己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天。”“好的,就一天。”第二天,苗苗来园哭了,我们微笑地和她打招呼。她很快和父母道别,和老师一起做早操。第三天,苗苗来园眼睛红红的,看到我们就说:“老师,我没有哭!”“是的,苗苗没有哭。”之后的几天,孩子来园眼睛还是会红红的,但是都忍住不哭了。慢慢地,苗苗不哭了,只是偶尔还会和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哦。”我们都很有默契地说:“好,第一个来接你。”
  3.反思
  (1)教育感想
  孩子在一段时间的平静后,出现了新的问题。从一开始默默地和父母说“再见”到后来敢于向父母提要求,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得到了接纳与陪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懂得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每件细小的事情中,孩子有了点滴改进,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一直到孩子每天开心地来园,她还是没有正确理解“第一”的概念,依旧认为父母来了就是“我是第一个来接的”。我们也不再执着于她的改变,静等花开吧!
  (2)家长的接纳与改变
  孩子来园闹情绪,家长从一开始以为孩子闹小脾气到了解孩子不愿意来园的真实原因,最终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家长对教育转变的一个过程。家长的认识给孩子的转变带来了舒适的空间,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转变得到充分的条件。
  四、反思
  本次研究是从苗苗因为晚接而引起哭闹情绪进行研讨的。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偶尔有哭闹情绪很正常,当哭闹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引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制止孩子的情绪,而是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的途径。每一颗心灵的成长都需要用心呵护,接纳与理解可以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幸福、健康。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探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T3、T4、FT3及FT4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3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2名健康体检人
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
该文进行了超高射频火炮膛内串联排列的3发弹丸的射击实验,建立了膛内过程的经典内弹道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很接近,表明该模型用于模拟超高射频火炮高频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已有文献报道的拟南芥、罂粟、彩叶草及丹参这4种植物7种酪氨酸转氨酶(TAT)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7种
“小竹桥摇摇摇,有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快来呀,快快把我抱过桥……”宝宝,换作是你,你敢过桥吗?桥上如果有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