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 主体性 教学方法
新课标重视学生求索知识的过程。重视求索过程中的体验,而要给予学生这过程和体验的机会,就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想使学生动起来,我以为,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动起来,其次,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动起来。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先谈谈如何让学生理解的问题。
一、告诉学生这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
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谁也不能一出生就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细化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抑或说每一节课,你的一点点思考,都是组成你成长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你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功的经验鼓励你奋勇向前,失败的教训会锤炼你的心智,缺一不行。
二、告诉学生这是语文课程的要求
课标这样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两个理由足以让学生明白,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讲台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从心里理解老师的启发,并配合老师的教学,准确点说,是学生自觉进行课堂问题的种种探究。
可是,理解是一回事,行动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学生毕竟只是学生,倘若老师这个时候不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依然只是老师的世界。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呢?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老师应具备如下激活课堂的能力。
1 幽默素质
老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智慧的人应该具备幽默的素质。一个幽默的人方能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甚至趣味化。这是一;第二,有幽默气质的人方能创建课堂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氛围,或轻松,或沉重,或忧郁等。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具备了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2 平等思想
课标有云:“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既为平等。那么三者之间就应该是心平气和的研究讨论,谁也不能凌驾于谁之上。真理在哪一方。人心就在哪一方。
在平等对待文本上大家比较容易做到。但在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却常常被传统的“师道尊严”观点左右着,使我们老师放不下尊贵的架子,而此架子即成了横亘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座似乎很难逾越的壕沟。老师当建立“平民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有平等对待学生之心,也才能形成平等对待学生的习惯,进而也才能比较轻松的构建和谐的研究氛围。
3 尊重人格
每个人具备尊重人的品德,一就等于拿到了社交圈的钥匙。课堂上更是如此。我认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运用“谢谢”“请”“不好意思”,甚至“对不起”。还要学会运用“你真棒”“这个思路不错”“这个表达很规范”等文明语言。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懂得尊重人的身体语言,比如诚恳的倾听行为,比如欣赏学生的真诚的笑靥,比如肯定学生某种表现的手势等。这些文明语言或者文明行为。不仅会消除学生的紧张。还会化解学生的尴尬,尤其让学生得到大胆思考的暗示性激励。
4 教育机智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应急反应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上遇到逆向思维的学生提问。最可怕的是遇到故意刁难你的学生,或者即便只是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都充分检测一名教师的整体素质。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至为重要,平时一定要加强学习,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理论知识。都应该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
5 掌控策略
这里的掌控,只是指对一堂课的管理能力。如何管理呢?比如说,上课前的组织教学,就该做好两件事:第一件是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心收回来,第二件是创造适合课堂的研究气氛:再比如,课堂中组织学生的研究活动,第一要能估计问题研究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可以解决,第二要能控制学生心无旁骛的进入主程序探索,第三要能恰到好处的协调好学生的成果展示:再比如,一堂课的总调度,第一要能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恰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紧张有序的完成,第二又要能使得学生无论逆向的还是深入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
以上问题倘能解决,就不仅仅只是手段问题,甚至可以称得上艺术层面的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知道,能够左右逢源、处乱不惊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6 设计能力
如果说上面五点都只关乎教育情商(情商指的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能调控自己;自我激励的意识;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一种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等判断)的问题,那么设计能力,就应该关乎教育的智商问题了。教师要能就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套切合重难点,同时又能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既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提升学生挖掘全文信息点的能力,也能教给学生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较好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成为课堂主导的理想之境。
作者简介:李菊香,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教师。
关键词 新课程 主体性 教学方法
新课标重视学生求索知识的过程。重视求索过程中的体验,而要给予学生这过程和体验的机会,就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想使学生动起来,我以为,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动起来,其次,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动起来。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先谈谈如何让学生理解的问题。
一、告诉学生这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
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谁也不能一出生就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细化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抑或说每一节课,你的一点点思考,都是组成你成长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你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功的经验鼓励你奋勇向前,失败的教训会锤炼你的心智,缺一不行。
二、告诉学生这是语文课程的要求
课标这样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两个理由足以让学生明白,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讲台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从心里理解老师的启发,并配合老师的教学,准确点说,是学生自觉进行课堂问题的种种探究。
可是,理解是一回事,行动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学生毕竟只是学生,倘若老师这个时候不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依然只是老师的世界。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呢?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老师应具备如下激活课堂的能力。
1 幽默素质
老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智慧的人应该具备幽默的素质。一个幽默的人方能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甚至趣味化。这是一;第二,有幽默气质的人方能创建课堂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氛围,或轻松,或沉重,或忧郁等。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具备了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2 平等思想
课标有云:“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既为平等。那么三者之间就应该是心平气和的研究讨论,谁也不能凌驾于谁之上。真理在哪一方。人心就在哪一方。
在平等对待文本上大家比较容易做到。但在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却常常被传统的“师道尊严”观点左右着,使我们老师放不下尊贵的架子,而此架子即成了横亘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座似乎很难逾越的壕沟。老师当建立“平民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有平等对待学生之心,也才能形成平等对待学生的习惯,进而也才能比较轻松的构建和谐的研究氛围。
3 尊重人格
每个人具备尊重人的品德,一就等于拿到了社交圈的钥匙。课堂上更是如此。我认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运用“谢谢”“请”“不好意思”,甚至“对不起”。还要学会运用“你真棒”“这个思路不错”“这个表达很规范”等文明语言。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懂得尊重人的身体语言,比如诚恳的倾听行为,比如欣赏学生的真诚的笑靥,比如肯定学生某种表现的手势等。这些文明语言或者文明行为。不仅会消除学生的紧张。还会化解学生的尴尬,尤其让学生得到大胆思考的暗示性激励。
4 教育机智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应急反应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上遇到逆向思维的学生提问。最可怕的是遇到故意刁难你的学生,或者即便只是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都充分检测一名教师的整体素质。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至为重要,平时一定要加强学习,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理论知识。都应该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
5 掌控策略
这里的掌控,只是指对一堂课的管理能力。如何管理呢?比如说,上课前的组织教学,就该做好两件事:第一件是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心收回来,第二件是创造适合课堂的研究气氛:再比如,课堂中组织学生的研究活动,第一要能估计问题研究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可以解决,第二要能控制学生心无旁骛的进入主程序探索,第三要能恰到好处的协调好学生的成果展示:再比如,一堂课的总调度,第一要能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恰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紧张有序的完成,第二又要能使得学生无论逆向的还是深入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
以上问题倘能解决,就不仅仅只是手段问题,甚至可以称得上艺术层面的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知道,能够左右逢源、处乱不惊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6 设计能力
如果说上面五点都只关乎教育情商(情商指的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能调控自己;自我激励的意识;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一种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等判断)的问题,那么设计能力,就应该关乎教育的智商问题了。教师要能就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套切合重难点,同时又能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既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提升学生挖掘全文信息点的能力,也能教给学生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较好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成为课堂主导的理想之境。
作者简介:李菊香,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