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之六盘山西北麓,属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区;位于阿拉善地块以南、青藏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最重要的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断层带,是地震灾害的多发、频发地区。
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8.5级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震惊世界,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海原大地震是中国震级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灾害最重的地震,造成27万余人死亡。
因海原地处黄土高原,地震发生时人们居住多为拱窑和崖窑。据当时的调查及报道,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时至冬夜,天寒地冻,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灾难之深重,惨绝人寰。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当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贫穷的海原人民不屈不挠,奋力自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悲壮而温馨的感人事迹。
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遗迹,属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被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称为“活教材”“活的试验场”。
100年过去了,本刊特推出专题纪念海原大地震。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更愿全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地震灾情
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20时06分,海原县发生震级为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极震区中心位于西安州——甘盐池一带,海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西安州、大沟门至甘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地震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次此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人员伤亡
当时北洋政府官方统计为234117人。据1921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著)载,“地震伤亡最严重的是海原,其次为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死于冻馁与疾病者不在少数。”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期)资料公布地震死亡人数为281134万余人。另据当时《中国民报》“各县报告表册”,大震死亡314842人。1941年4月23日,《中国民报》海原县灾区调查表统计,全县压毙人数73027人。2008年12月,经甘肃、宁夏和海原县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831~1969年)、《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宁夏地震目录》和《甘肃地震目录》等资料核对,海原大地震人口死亡涉及69个县,死亡总人数为27万余人。
灾民惨状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海原县公署卷宗3099号载和《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海原县城半城塌陷,所遗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食素薄,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记载,“活下来的灾民无心去掩埋那些从废墟里拉出来的尸体,遇难的人和动物的尸体仍然一起摆在街道上腐烂。”震后,固原电报局房屋倒塌,3名工作人员搭起门板,发出灾情电报:“大批遇难者的尸首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
赈灾救济
1920年大地震后,极震区地方政府在震后一段时间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北洋军阀忙于内战,面对大难浩劫竟然态度冷漠、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未采取抗震救灾行动;省政府不知所措,县衙自身不保。震后,国际赈灾救济会曾派人员到灾区实地调查,表示准备救济,却因全国急赈款大会所筹款项被国际统一救灾会抽走,致使救灾未能开展;甘肃成立筹赈公所,专事集募,筹赈公所以省垣纸币和制作粗糙的铜币推行于各灾区,诸多滞凝,而掌甘政者恰奉新旧代更,致使救灾工作颇为艰难。民间募捐救灾组织主要有北京的“陇右公赈会”、“震灾救济会”、“赈款经理处”,上海的“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券局”,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的甘肃赈灾救济会,日本的“同乡会”等。因民间募捐物资数量较少,灾民救济杯水车薪。
抗灾自救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后,幸存者在黑风呼啸、黄尘弥漫的夜晚吼叫呼喊,声震荒野;呼救之声,把有幸逃过此劫的人们召唤聚集在一起,互相慰藉,互相鼓劲,并组织年轻力壮者抢救被埋人员。强烈的地震使土窑瞬间倒塌;寒冬黑夜,一时难以找到工具,惊慌失措的幸存者只能徒手竭力刨挖。多数灾民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冻伤烧伤,当时没有药物和医护人员,幸存者抓一把黄土,烧一团棉花灰,这就是灾民的止血药;撕一绺破布条包扎伤口,绑几块木板固定折骨;地震幸存者为遇难者挖个简易的墓穴,用最朴素的形式告别逝去的灵魂;流离失所的灾民一旦相逢,无论民族、男女,抱头痛哭,不似亲人胜似亲;难民陆陆续续聚集在一起,临时搭建低矮的鞍架草棚以避风寒,共同生活。毁灭性的大地震使山村覆没,炊烟断绝,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失去亲人的孤儿寡女被幸存者收养。黑暗、寒冷、恐怖、悲痛的冬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幸存者从废墟中挖出农具,把舍不得吃的籽种又撒播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文图由海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8.5级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震惊世界,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海原大地震是中国震级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灾害最重的地震,造成27万余人死亡。
因海原地处黄土高原,地震发生时人们居住多为拱窑和崖窑。据当时的调查及报道,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时至冬夜,天寒地冻,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灾难之深重,惨绝人寰。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当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贫穷的海原人民不屈不挠,奋力自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悲壮而温馨的感人事迹。
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遗迹,属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被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称为“活教材”“活的试验场”。
100年过去了,本刊特推出专题纪念海原大地震。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更愿全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地震灾情
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20时06分,海原县发生震级为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极震区中心位于西安州——甘盐池一带,海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西安州、大沟门至甘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地震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次此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人员伤亡
当时北洋政府官方统计为234117人。据1921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著)载,“地震伤亡最严重的是海原,其次为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死于冻馁与疾病者不在少数。”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期)资料公布地震死亡人数为281134万余人。另据当时《中国民报》“各县报告表册”,大震死亡314842人。1941年4月23日,《中国民报》海原县灾区调查表统计,全县压毙人数73027人。2008年12月,经甘肃、宁夏和海原县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831~1969年)、《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宁夏地震目录》和《甘肃地震目录》等资料核对,海原大地震人口死亡涉及69个县,死亡总人数为27万余人。
灾民惨状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海原县公署卷宗3099号载和《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海原县城半城塌陷,所遗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食素薄,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记载,“活下来的灾民无心去掩埋那些从废墟里拉出来的尸体,遇难的人和动物的尸体仍然一起摆在街道上腐烂。”震后,固原电报局房屋倒塌,3名工作人员搭起门板,发出灾情电报:“大批遇难者的尸首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
赈灾救济
1920年大地震后,极震区地方政府在震后一段时间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北洋军阀忙于内战,面对大难浩劫竟然态度冷漠、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未采取抗震救灾行动;省政府不知所措,县衙自身不保。震后,国际赈灾救济会曾派人员到灾区实地调查,表示准备救济,却因全国急赈款大会所筹款项被国际统一救灾会抽走,致使救灾未能开展;甘肃成立筹赈公所,专事集募,筹赈公所以省垣纸币和制作粗糙的铜币推行于各灾区,诸多滞凝,而掌甘政者恰奉新旧代更,致使救灾工作颇为艰难。民间募捐救灾组织主要有北京的“陇右公赈会”、“震灾救济会”、“赈款经理处”,上海的“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券局”,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的甘肃赈灾救济会,日本的“同乡会”等。因民间募捐物资数量较少,灾民救济杯水车薪。
抗灾自救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因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后,幸存者在黑风呼啸、黄尘弥漫的夜晚吼叫呼喊,声震荒野;呼救之声,把有幸逃过此劫的人们召唤聚集在一起,互相慰藉,互相鼓劲,并组织年轻力壮者抢救被埋人员。强烈的地震使土窑瞬间倒塌;寒冬黑夜,一时难以找到工具,惊慌失措的幸存者只能徒手竭力刨挖。多数灾民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冻伤烧伤,当时没有药物和医护人员,幸存者抓一把黄土,烧一团棉花灰,这就是灾民的止血药;撕一绺破布条包扎伤口,绑几块木板固定折骨;地震幸存者为遇难者挖个简易的墓穴,用最朴素的形式告别逝去的灵魂;流离失所的灾民一旦相逢,无论民族、男女,抱头痛哭,不似亲人胜似亲;难民陆陆续续聚集在一起,临时搭建低矮的鞍架草棚以避风寒,共同生活。毁灭性的大地震使山村覆没,炊烟断绝,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失去亲人的孤儿寡女被幸存者收养。黑暗、寒冷、恐怖、悲痛的冬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幸存者从废墟中挖出农具,把舍不得吃的籽种又撒播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文图由海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