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智慧教育的概念普及,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应用越来越丰富。本研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针对智慧学习环境的互动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分析,发现目前学习环境中技术的应用虽然丰富多彩,但究其本质技术的课堂应用还未能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互动分析;智慧学习环境
有效教学互动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能促使课堂教与学的有序和高效。可见,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有效教学互动。
一、教学互动分析框架
已有互动分析框架大部分以固定的时间间隔为单位对课堂进行切割,如此在时间轴上进行截断难免会使得学习活动支离破碎,失去学习情境的行为分析难以触及课堂之意义和信息之流动。因此,在设计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时,首先将课堂分解为学习活动,再针对该学习活动内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记录。
基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着眼于学生端的课堂表现,确定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维度。在此视角下,学生互动行为能够映射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关系,而学习结果则是反映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直接参数。
学生动机水平细分为学习投入度和学习主动性两个指标,高动机水平能够引出更为投入和主动的学习。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则分为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两方面,自主學习是学生自我管理和指导的过程;而自我评价则能够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关系则是学生和教师中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个体的交互,即学生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另外,协作学习活动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中将协作学习单独列为一个指标。最后,针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和解读。
分析互动发生对象,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结合上述分析维度,确定可观测的观察指标。
学习投入度,转化为学生连续学习活动的记录,即学生通过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进行学习的过程。
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采取的学习行为记录在此指标下,而行为对象可以是教师、学习同伴和学习资源。
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评价是学生自身的内部互动,如学生回答发生偏差时,经重新思考后调整回答。或学生完成作业后,听取教师针对性讲评分析,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检索资源或根据已有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相关行为。自主学习不同于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能够独立的借助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同伴的交往以及与教师的交往。言语和情感上的交流都归入此类。本研究中将学生非主动回答的情况归入与教师交往的维度,将其视作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往的一种形式。
协作学习的发生包括学生与同伴之间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则是在学生小组活动进行时得到教师适时的指导。
在记录行为过程中,必须明确动作发生的主体为学生,此过程中应用了何种技术,完成了怎样的操作,这一操作的最终对象是是谁。因此将行为描述简记为“学生—技术—操作—对象”。
对学习结果的评判基于课堂视频分析的研究手段,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学习参与和情感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其中学习参与可以通过学生互动参与活动的总时间来进行量化衡量,情感与价值观则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之间的相关问答来进行判断。如此形成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互动观察表。
二、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智慧学习环境授课课例20节,主要采用醍魔豆和天闻两种智慧学习环境,配备了包括互动电子白板、个人平板电脑、IRS即时反馈系统答题器等在内的技术设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班级由六个小组构成。
1.按照观察表进行分析和记录,并在不同级段间进行比较,发现中学组课堂的小组协作活动相较于小学组课堂更多。由于中学生具备相对较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被给予了更多发现式学习的机会。小学段的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进行协作时多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组织,以避免出现教学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2.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学生互动参与时间与课堂实际时长比例,本研究中选取的课堂都能将互动维持在较高的比例,且将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实境体验或实践操作等途径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习兴趣。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则在课堂中少有体现。
3.当前技术主要应用,从本质上讲,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它所做到的只是表层的对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
三、问题与思考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课堂如何高效使用技术。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技术的应用还在表层,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技术反而成为降低课堂效率的因素。如,学生在进行讨论结果记录时,个别学生的打字速度反使得教师不得不建议学生可在纸上记录;学生不能熟练应用一些新的APP进行学习,导致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由此引起课堂的无序。此外,视频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视频记录并保存了课堂的实况,但其视野是有限的,学生小组协作的具体过程很难进行全程获知。为使得对课堂的了解更加深入,分析更为可靠,实地课堂观察也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鲍里奇,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Thomas L.Good,Jeree Brophy.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互动分析;智慧学习环境
有效教学互动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能促使课堂教与学的有序和高效。可见,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有效教学互动。
一、教学互动分析框架
已有互动分析框架大部分以固定的时间间隔为单位对课堂进行切割,如此在时间轴上进行截断难免会使得学习活动支离破碎,失去学习情境的行为分析难以触及课堂之意义和信息之流动。因此,在设计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时,首先将课堂分解为学习活动,再针对该学习活动内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记录。
基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着眼于学生端的课堂表现,确定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维度。在此视角下,学生互动行为能够映射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关系,而学习结果则是反映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直接参数。
学生动机水平细分为学习投入度和学习主动性两个指标,高动机水平能够引出更为投入和主动的学习。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则分为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两方面,自主學习是学生自我管理和指导的过程;而自我评价则能够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关系则是学生和教师中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个体的交互,即学生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另外,协作学习活动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中将协作学习单独列为一个指标。最后,针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和解读。
分析互动发生对象,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结合上述分析维度,确定可观测的观察指标。
学习投入度,转化为学生连续学习活动的记录,即学生通过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进行学习的过程。
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采取的学习行为记录在此指标下,而行为对象可以是教师、学习同伴和学习资源。
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评价是学生自身的内部互动,如学生回答发生偏差时,经重新思考后调整回答。或学生完成作业后,听取教师针对性讲评分析,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检索资源或根据已有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相关行为。自主学习不同于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能够独立的借助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同伴的交往以及与教师的交往。言语和情感上的交流都归入此类。本研究中将学生非主动回答的情况归入与教师交往的维度,将其视作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往的一种形式。
协作学习的发生包括学生与同伴之间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则是在学生小组活动进行时得到教师适时的指导。
在记录行为过程中,必须明确动作发生的主体为学生,此过程中应用了何种技术,完成了怎样的操作,这一操作的最终对象是是谁。因此将行为描述简记为“学生—技术—操作—对象”。
对学习结果的评判基于课堂视频分析的研究手段,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学习参与和情感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其中学习参与可以通过学生互动参与活动的总时间来进行量化衡量,情感与价值观则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之间的相关问答来进行判断。如此形成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互动观察表。
二、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智慧学习环境授课课例20节,主要采用醍魔豆和天闻两种智慧学习环境,配备了包括互动电子白板、个人平板电脑、IRS即时反馈系统答题器等在内的技术设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班级由六个小组构成。
1.按照观察表进行分析和记录,并在不同级段间进行比较,发现中学组课堂的小组协作活动相较于小学组课堂更多。由于中学生具备相对较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被给予了更多发现式学习的机会。小学段的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进行协作时多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组织,以避免出现教学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2.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学生互动参与时间与课堂实际时长比例,本研究中选取的课堂都能将互动维持在较高的比例,且将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实境体验或实践操作等途径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习兴趣。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则在课堂中少有体现。
3.当前技术主要应用,从本质上讲,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它所做到的只是表层的对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
三、问题与思考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课堂如何高效使用技术。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技术的应用还在表层,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技术反而成为降低课堂效率的因素。如,学生在进行讨论结果记录时,个别学生的打字速度反使得教师不得不建议学生可在纸上记录;学生不能熟练应用一些新的APP进行学习,导致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由此引起课堂的无序。此外,视频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视频记录并保存了课堂的实况,但其视野是有限的,学生小组协作的具体过程很难进行全程获知。为使得对课堂的了解更加深入,分析更为可靠,实地课堂观察也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鲍里奇,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Thomas L.Good,Jeree Brophy.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