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而,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确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做。
一、明确每一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以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有力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结合教材内容講明其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愈能在课堂教学中阐明具体知识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这些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如在讲高一有关农业的问题时,可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关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时,可以从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自身利益的维护来讲。这样本来较为枯燥的内容变得十分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来就有理论性的特点,如果作为教师不深入地咀嚼教材,积极寻找其内在联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来吸引学生是不行的。另外,还可以适当地选择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的内容时,学生对“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观点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串珠子比赛。富有趣味的游戏结束后利用结果来分析这一观点,实践表明,这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领会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启发,并不等同于简单的问答,而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情境”,使他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如在讲高二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事物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学生都只是从空间这个单一的角度来说明,接下来我进一步利用学生的举例继续提问,如“刚才有同学说‘中国人’是整体,而‘广西人’是部分,那么‘中国人’这个整体里包括不包括过去的‘中国人’?包括不包括未来的‘中国人’呢?”“对于‘中国人’来说‘广西人’是部分,而对于‘南宁人’来说,‘广西人’是什么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使学生了解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不仅是一对空间与时间相统一的多维概念,也是一对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并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因而,我们可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对学生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正确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做。
一、明确每一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以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有力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结合教材内容講明其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愈能在课堂教学中阐明具体知识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这些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如在讲高一有关农业的问题时,可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关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时,可以从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自身利益的维护来讲。这样本来较为枯燥的内容变得十分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来就有理论性的特点,如果作为教师不深入地咀嚼教材,积极寻找其内在联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来吸引学生是不行的。另外,还可以适当地选择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的内容时,学生对“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观点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串珠子比赛。富有趣味的游戏结束后利用结果来分析这一观点,实践表明,这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领会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启发,并不等同于简单的问答,而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情境”,使他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如在讲高二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事物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学生都只是从空间这个单一的角度来说明,接下来我进一步利用学生的举例继续提问,如“刚才有同学说‘中国人’是整体,而‘广西人’是部分,那么‘中国人’这个整体里包括不包括过去的‘中国人’?包括不包括未来的‘中国人’呢?”“对于‘中国人’来说‘广西人’是部分,而对于‘南宁人’来说,‘广西人’是什么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使学生了解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不仅是一对空间与时间相统一的多维概念,也是一对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并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因而,我们可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对学生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正确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