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优化品德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把握学情,从取舍资源、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方面优化品德教学设计,让品德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更有所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关键词】学情 优化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学情,狭义地讲,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真实的需要,才能把握学情,从取舍资源、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方面优化品德教学设计。符合学情的品德教学设计,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才会实现有效的品德教学。
  一、把握学情,取舍资源为目标掌舵
  小学品德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式活泼,留给师生较大的创造空间。我们经常在品德课堂上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资源,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动画等,令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的资源,我们该如何取舍?此时就要根据学情,选择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取之
  品德教材是遵循生活的逻辑来编写的,儿童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是同构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他迈入了小学,开始了全新的小学生活,所以一年级上《老师,您好》一课,围绕“喜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游戏场”“小剧场”的教材资源,它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富有生活情趣,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取之。
  (二)舍之
  我们的教材作为面向全省的教材,确实具有通用性,它兼顾了城市、农村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城市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农村,地区不同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也有差别,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教师要联系实际,把握学情,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例如一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四课《当好小主人》,学生通过小剧场了解接电话的礼仪,当家里有客人来时,当好小主人,可以演一演,评一评,背一背儿歌等,但第三部分不同民族的待客方式学习起来却有些难度,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搜集资料的能力还不强,再加上自己民族的礼仪还在不断学习和巩固阶段,对别的民族礼仪了解要求偏高了,不符合学生实际。如果有条件,可以由教师搜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了解,条件实在不允许,可以考虑舍去这个教学资源,暂缓实现这个学科目标。
  (三)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去重新整合教材资源,以实现有效达成目标。例如六年级上《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教材安排有大量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劳动成果要珍惜。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陈毅元帅的故事》,了解了身为国家领导人,他依旧生活节俭,从故事中得到启示,懂得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条件好了,生活也要简朴。课堂上还补充了学生课前的调查成果(书本的制作过程,洁净的马路是怎么来的),在交流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然后,出示一份学生没吃完的午餐(班主任反映,平时班上学生剩菜剩饭的现象严重)。
  师:看着它,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做的?
  生:他没有把中午的营养午餐吃完,太浪费了!
  生:我有时能吃完,有时只能吃三分之二。
  师:为什么呢?
  生:有时候菜好吃,我就吃完,有时候的菜不爱吃,我实在吃不完了。
  师:明白了。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营养午餐是劳动成果,那你知道营养午餐背后凝聚着哪些人的汗水吗?请看一段资料(一边播放营养午餐的制作过程录像,一边解说)。
  师:同学们,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生:这份营养午餐要花费这么多人的心血,我们一定要珍惜。
  生:真不知道,我每天吃的中饭,居然那么来之不易,我以后不能浪费了。
  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通过资料的搜集,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成果的来历,初步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补充的视频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认识到劳动成果要珍惜。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我们品德教育的载体,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发挥教材的激活效应、引领效应,落实有效教学。
  二、把握学情,选择内容为学生服务
  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指导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
  (一)学生需要什么?
  品德植根于生活,其内容和儿童的需要、动机紧密相连,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个体发展与生活经验是不同的。课前充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即刻的真实生活,寻找与生活与课堂的连接点,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调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
  例如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爱学习》一课,笔者在不同场合听过多位教师执教这堂课,在最后都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有学习系红领巾的,有学习整理书包的,有学习跳绳的,有學习洗碗的,还有学系鞋带的……你要说哪个活动更好?还真不好评价。
  可是前不久,笔者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这课,一张课前调查表让人深受启发。
  从这张课前调查表上,教者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对打蝴蝶结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想尝试学习。于是就有了课堂上集体学习打蝴蝶结的活动内容,一小部分学生一学就会了,大部分学生尝试了两三次也学会了,那尝试的劲道可真足,那是他们内心迫切需要的,所以学生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寻找教材和生活的结合点,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喜欢什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浓厚的探索兴趣是一股神奇的内驱力,它会由“要你学”到“我要学”,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也定会化“低效”为“有效”。
  例如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世界之窗》一课,在学生比较发现了世界上三大人种的外貌特点后,笔者特意在同一个地球的背景上,展示了十几张不同肤色人种的大头像。
  师:看着这些,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皱着眉头)同样生活在地球上,长得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师:就是呀,为什么呢?你大胆猜测一下吧!
  生大胆猜测,师小结板书:遗传基因 生存环境。
  ……
  师:根据专家的介绍,咱们确信刚才的猜测是对的,白色人种多分布在寒带,黄色人种多分布在温带,而黑色人种多分布在热带。打开书本65页,看看世界人种分布图,你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6:老师,我有问题,白色人种不是在寒带吗?他们为什么温带也有分布,连热带也有分布?
  生7:我也有问题,在一个洲上怎么都好像是交叉分布的呀?
  师:孩子们,有问题好啊,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咱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可以想象,接下去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自己感到疑惑又非常想知道的内容,进行学习、进行探究,或猜测、或商量、或询问、或查阅资料……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三、把握学情,巧设活动为成长助力
  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品德课堂中,教师应当找准契机,巧设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现实的社会,学会辨别、选择,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坚守正确的导向。
  (一)接轨实际生活,正视价值冲突
  学生实际的生活价值观念有时会与我们的品德价值观发生冲突。作为品德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正视冲突,巧妙提问,善加引导。
  浙教版六上《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我们讲到了环卫工人起早摸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整洁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在我们身边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在做呢?”“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说‘考试这么差,以后只有去扫大街了’?”
  是啊,既然环卫工人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却总会被爸爸妈妈当成反面教材呢?这就是学生的价值困惑所在。反观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我们都去当环卫工人,而是要我们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生1:因为环卫工人太苦太累了。
  生2: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工作得好一点,生活舒服一点。
  师:是啊,爸爸妈妈不希望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因为环卫工人太苦太累了。的确,环卫工人以一人脏换来了千家净,对这样可敬的劳动者,你想说什么呢?
  此时的学生已经明白了,有的说:“谢谢你们,环卫工人。”有的说:“环卫工人这样辛苦地工作,我们要尊重他们。”
  “环卫工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我们可以不选择做,但不能不尊重”的价值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这看似不和谐的一幕,恰恰体现了学生的价值困惑,也让笔者知道此时学生在价值导向上需要什么,准确把握这一需求,巧妙地提问,化解疑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领。
  学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品德学习的,他们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判断和选择。比如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不要太老实,老实要吃亏。”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老实吃亏、撒谎得利的现象,可是我们在品德课堂上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却是“诚实是美德”,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作为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已有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找准孩子价值观的质疑点善加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或纠正片面、错误的价值观。
  (二)直面现实生活,服务社会发展
  现实生活是道德的生长点。学校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在品德方面社会化的过程。
  浙教版五下《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在交流探讨了“全球一体化”后,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师:看,这是中美进出口贸易排位前五位的种类对比(课件出示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都是高科技的,大型的,例如成套设备与技术、飞机、汽车,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都是日常用品,比较小件的,例如衣服、工艺品。
  师: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你觉得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好不好?
  生1:好!
  生2:我觉得挺好的。
  ……
  此时教师以苹果手机为例,出示中美获利结构图。美国苹果公司提供技术,获利58.5%,中国工厂加工制造,获利1.8%。面对获利差距30多倍的现实状况,学生震撼了,陷入了反思中……
  生:我觉得中国制造不太好!
  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有自己的创造!
  上課伊始学生看到中国是制造大国时,呈现出的满足的笑容、自豪的表情让我们担心不已。可是当学生直面差距悬殊的现实生活,他们觉醒了,感悟到中国经济要腾飞,必须走创造之路。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触,用社会的真实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苹果手机获利结构图分析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从而触动情弦,引发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从真实的学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更有所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314500)
其他文献
语文,在台湾称为“国语”。由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分析两岸在语文教材编写上的差异,了解台湾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的独特做法,对于我们强化
乡土资源是学生了解民俗、亲近生活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果能将学校所在社区或乡村的自然、人文等乡土资源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实施原则:基于生本,紧扣目标  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等都是《
BIM技术具有数字化、可视化、多维化、协同性和模拟性等特点,在工程建设领域普遍运用,特别在建筑、设备和结构等规则性的建筑结构中应用效果显著。由于地质体的不规则性和复杂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