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训练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EK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的内涵,提高语言感悟力。
  【关键词】语感;朗读;品词析句;朗读积累
  四年的语文教学,使我对语感的重要性深有所感。在校园里,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听后滋味却不尽相同,有的不由你驻足细细品味,而有的很有气势的文章则读得支离破碎。这都是由于学生的“语感”差异所致。所谓“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就像打乒乓球要讲“球感”,演唱歌曲要讲“乐感”,构图要讲“美感”,学习语言文字则要讲“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其中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它是建立在大量感知、体验、积淀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语言直觉。语感强的人,听别人说话,不需要想半天,就能立刻就能判断对方话说得是否得体;读人家的文字,立刻就能判断用词是否妥当,句式是否合理,还能迅速地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这种凭直觉就能察觉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正确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彩,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语感训练的主要“阵地”应该在课堂。小学高段语文的课堂教学,无非就是品词析句,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背诵精彩段落。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妨就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在咬文嚼字中体味语感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语教学,在品词析句体味语感时,一定要词不离句,咬文嚼字地准确理解,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词语表层意思的进行理解,还要进一步分析它的深层含义,从而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精妙。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就有不少的词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知。五壮士第一次完成掩护任务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敌人紧跟在后面; 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在这危急关头,“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如果五壮士选择了第一条路,就选择了“生”,选择了第二条路,就会面临死亡。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坚决、果断;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表明了生死关头,他们把个人安危放在一边的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斩钉截铁”的一声“走”表现了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坚定不移的决心!还有“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的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一句中的“屹立”,单纯去解释,“屹立”的意思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再联系上下文,这是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英勇跳崖之前的一个情节,对照书上的插图,你会觉察出五位壮士似乎已经与山结为一体,成了天地间的巨人。“屹立”一下子表现出了他们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词句篇篇都有,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推敲文句的言外之意,品味作者的思想精华,养成他们敏锐的语言感悟力,同时写作中也会讲究用词精妙,富有深意。
  二、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示范朗读是前提。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适当地范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榜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先用饱含深情而又低沉的语调,动情地身临其境地通读了一遍全文,在读到往昔对比一段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也受到了我朗读情感的感染,纷纷模仿老师,读出了人民的哀思和悲痛,读出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甚至有的还入情入境地流下了眼泪。
  2、抑扬顿挫要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语音停顿,语气强弱、语速快慢、语调抑扬顿挫等技巧,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3、生活实际要联系。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朗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的景象,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鲜明而具体,进而批文入境。
  4、品读个性因人异。
  语感是最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在语言层面上的直观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个体经验通过交往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凝结。一个人的语感与另一个人的语感绝不会相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避免“千人一腔”。
  三、在语言积累中揣摩提升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意会能力,积累语言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朗读,再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新台阶。
  记得歌咏比赛后的一个小练笔,学生们用精妙的语句记录了比赛前的心路历程和获奖时的喜悦心情,其中有一个孩子这样概括得奖时的激动场面:“我们又唱、又跳,还拥抱”,寥寥数字,多么传神!只要多训练语感,类似的创造就会时时喜临于眼前。“春天发现多又多,不妨你去说一说。走在院子看一看,也许发现会更多。玉兰花开在楼前,阵阵飘香醉人眠……”这歌谣也许有些稚嫩,但这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是语感的潜移默化。
  当然,语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中也包含着许多训练语感的元素。中央电视台的一些精品节目如:《欢乐中国行》中董卿大气得体的主持语言,毕福剑《星光大道》的妙语连珠,马冬《挑战主持人》中的机敏对话,中央三套的《电视散文》,以及其他一些语言类节目,都是培养语感的有声有色的活教材,我们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以助其语感能力的增强。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积极的去探寻语感训练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就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资料:
  [1] 《小学语文网》
  [2] 《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报》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教室的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操作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 思维情境;
期刊
庄纳思·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他的发现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发现结果是通过二百次的实验才得到的。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二百次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二百次的失败,我所关心的是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二百零一次实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二百次的经验,就不会得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激活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城乡由于地理位置、区域文化不同,在课程资源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城乡的资源虽各有优势,但农村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要实现城乡资源优化,有必要建立采取行之有效实施措施,有必要在管理体制上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  【关键词】课程开发;资源优化  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是目前我地区乃至全国的两大教育阵营。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城乡学校各有优势,在课程改革中能相互成为研究
期刊
【摘要】水歌是水族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凝聚着水族文化的精髓,将水歌渗入课堂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水族学生增进民族团结意识的引导,增强民族学生自信心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拟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践,对水歌渗入课堂利于学生发展谈谈自己一些初浅见解。  【关键词】水歌; 课堂; 学生; 发展  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水族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水族歌谣是水族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他的(外)祖父(外)祖母们,虽然经济上给予孩子们最大的补偿,使学生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却忽视了孩子们心理变化成长、最需要的关爱。而过去学校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弥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这就违背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使这部分孩子出现自卑、自私、易怒、抗挫能力弱等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把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好
期刊
【摘要】提问也是评价教学成效、提高学生思维及激发学生目标实现的基本方法,甚者可以说是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间常用的交流式教学就是提问。所以说,有效提问是一种高效率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提问的因素分析;提问的概念;提问策略举例  1提问的因素分析  1.1教师本身的因素分析发现:依靠教参备课依赖,过于重视提问后的反映速度和举手率,但又不给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仍是现今很多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岂能仅仅读语文,必须从国文教材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能力,训练写作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多样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
期刊
入托初期,宝宝将接受母子分离与对新环境的适应双重的心理压力,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用幼儿园的水杯等用品,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等多种不适应行为。  一、如何在入园初期减轻分离焦虑  家长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着宝宝对幼儿园生活的过渡与适应。因此,争取第一时间内在教师、宝宝、家长之间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关系,消除家长的焦虑,为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转变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教小组长如何组织同伴学习,提醒小组成员之间要学会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