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的外延是多方面的,美的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就高中哲学课而言,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享受美、追求美的一个得天独厚的途径。有了对美的理解与认识,对提高学习的能力也有促进作用。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中就提到:“缺乏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一、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练就这双“眼睛”,首先,要的是立足实践,亲近自然。“现在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何其远矣!当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所谓‘美育’时,学生早已不懂什么叫‘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懂什么叫‘烟炊四五家’,不懂什么叫‘惊涛拍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亲身的感知才能获取美的信息。正所谓身处其境,方懂其景。捕捉美需要灵感,但一切的灵感离开实践,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在高中階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我们在有限的空间也会有众多发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我们的老师、同学等。美就在身边。其次,善于观察,方能磨砺眼光。客观对象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在实践中仔细观察,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通过立足实践的观察,亲近自然的思考,使学生对所学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养的有机构成,这样不仅可以用感官的眼睛去发现美,更能用思維的眼睛去捕捉美。
二、享受美
美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享受者。发现美是享受美的前提,享受美是发现美的目的。其实,享受美不比享受蛋糕,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共鸣从而激起的一种幸福感。要与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就必须要有理解美的素养。高中哲学课就给学生提供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生活阅历等原因,往往不会认为“失败也是美”,但矛盾观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首先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失败也无所谓的成功,人生中之所以有成功的激动,是因为我们有历经失败的艰辛。或许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缺憾美”吧。清晨,当你走在寂静的山谷里,我想你感觉到的一定是恐惧,而不时听到两声清脆的鸟叫声,你才会感觉到空气的清新,清晨的幽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绝对的“静”就感觉不到“静”。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成功。又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到这,同学方能坦然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再焦虑,不再颓废,在内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这就是美的感召力,对生命的唤醒。“美是十分迷人的,具有无比强烈的感人力量。它可以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身心,给人的精神带来种种欢快与满足。”
三、追求美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美育是分不开的。宋代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颐说:“古人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相比于今天,美育反而愈发缺失了,德育的问题也就来了。作为具有德育功能的高中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或多或少弥补这一缺失。哲学课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首当其冲。其实社会上有很多关于美丑的争论可以引发哲学的思考。如,何为最美教师?在网络上就有报道某某学校最美女教师,除了年轻漂亮,穿着时尚,再没其他。但也有像张丽莉这样的最美女教师,为了挽救两个学生,自己被失控汽车碾压,造成高位截瘫。这就关乎历史唯物主义所谈到的价值观问题了。对美的追求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那么,何为正确价值观呢?高中哲学课本上提出了两个标准: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也就是说,我们对美的追求也不能偏离这两个标准。朱光潜先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之美、人心之美、精神之美,是美育的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
一、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练就这双“眼睛”,首先,要的是立足实践,亲近自然。“现在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何其远矣!当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所谓‘美育’时,学生早已不懂什么叫‘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懂什么叫‘烟炊四五家’,不懂什么叫‘惊涛拍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亲身的感知才能获取美的信息。正所谓身处其境,方懂其景。捕捉美需要灵感,但一切的灵感离开实践,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在高中階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我们在有限的空间也会有众多发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我们的老师、同学等。美就在身边。其次,善于观察,方能磨砺眼光。客观对象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在实践中仔细观察,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通过立足实践的观察,亲近自然的思考,使学生对所学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养的有机构成,这样不仅可以用感官的眼睛去发现美,更能用思維的眼睛去捕捉美。
二、享受美
美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享受者。发现美是享受美的前提,享受美是发现美的目的。其实,享受美不比享受蛋糕,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共鸣从而激起的一种幸福感。要与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就必须要有理解美的素养。高中哲学课就给学生提供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生活阅历等原因,往往不会认为“失败也是美”,但矛盾观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首先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失败也无所谓的成功,人生中之所以有成功的激动,是因为我们有历经失败的艰辛。或许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缺憾美”吧。清晨,当你走在寂静的山谷里,我想你感觉到的一定是恐惧,而不时听到两声清脆的鸟叫声,你才会感觉到空气的清新,清晨的幽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绝对的“静”就感觉不到“静”。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成功。又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到这,同学方能坦然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再焦虑,不再颓废,在内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这就是美的感召力,对生命的唤醒。“美是十分迷人的,具有无比强烈的感人力量。它可以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身心,给人的精神带来种种欢快与满足。”
三、追求美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美育是分不开的。宋代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颐说:“古人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相比于今天,美育反而愈发缺失了,德育的问题也就来了。作为具有德育功能的高中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或多或少弥补这一缺失。哲学课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首当其冲。其实社会上有很多关于美丑的争论可以引发哲学的思考。如,何为最美教师?在网络上就有报道某某学校最美女教师,除了年轻漂亮,穿着时尚,再没其他。但也有像张丽莉这样的最美女教师,为了挽救两个学生,自己被失控汽车碾压,造成高位截瘫。这就关乎历史唯物主义所谈到的价值观问题了。对美的追求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那么,何为正确价值观呢?高中哲学课本上提出了两个标准: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也就是说,我们对美的追求也不能偏离这两个标准。朱光潜先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之美、人心之美、精神之美,是美育的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