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辞采绚丽,对仗工巧,声调和谐,气势奔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佳品。别的且不提,单是其中的名句,就享誉千年,滋养了历代中华学人。譬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蕴含哲理的诗句,常令后人吟咏把玩,感慨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警联,人们早已背诵如流,叹为观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早成格言,曾被历代多少有气节的名士奉为做人的信条;“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以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妙语,现在仍旧是最畅销的客套和最熨帖的捧场话。
可是,诸如此类的语句,在文学史上,却并非全是王勃本人所始创独发。不过他能够慧心化用,推陈出新,继承并发展前人的语意而脱胎换骨。元代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曾讲到:“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而莫测其源。”下面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试举数例,加以说明,权作是与同道、方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此一联就有人指出并非王勃自出机杼,而是脱胎于南齐王简的《头陀寺碑》中“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一句。从所写的景物来看,两联基本差不多,用词也几乎相类,如“上出”、“飞阁”、“下临无地”等,但是,王勃一联对仗更加工稳贴切,遣词更加传神出色。因为《头陀寺碑》文中刻画景物,只是从视觉的高远、绵延、“下临”着笔,而王勃用语则不仅如此,还从颜色的角度进行添彩描摹:峦“翠”阁“丹”,一红一绿,色彩对比鲜明而强烈。此外,这句还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感:“翠”是高耸着的,“丹”是流动着的,翠阁高耸,丹彩飞流,所见之景俨然跃动起来了。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这句就是指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讲排场。其中“钟鸣鼎食”化用于汉朝张衡《西京赋》中的“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一句。但“钟鸣”一语形象鲜活,仿佛有一种柔和、安乐的逸兴。试想,“鼎食”之时,有钟在“鸣”是一种多么高贵而惬意的超级享受啊!而张衡文中的“击钟”一语,则显得刚猛、笨重,似乎仅限于听声或报时而已,毫无乐感可言,何谈佐兴享受?更何况此际正是“鼎食”之时,震耳的“击钟”这么一搅和,能有几多胃口?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后人多认为是从庚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一联化出。此外与之相近的联句有梁元帝萧绎的《荡妇秋思赋》中“天与水兮相通,山与云兮共色”的句子,还有《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中的“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钱钟书先生还曾提到后魏释僧懿的《平心露布文》中“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共霜天比净”类似的语句。以上这些句子大都显得雕凿造作,刻意求工的痕迹太明显。而王勃的“落霞”联则贴切自然,流丽飞动,把深秋景色描绘得神采飞扬,纵横跌宕,并且把人们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那种美感,通过鲜明而强烈的具有色彩对比性的语言,简洁传神地描摹出一幅瑰丽壮观、意蕴和谐的立体图画:那旷远天际映出的万道霞光,那极目入云的振翅白鹭,那滚滚不尽的奔腾江水和高阔广袤的茫茫碧空,红白相间中,再衬以碧水蓝天,这是一幅何等明丽耀目的五彩世界呵!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跃入眼帘而又飘向天际时,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飞动”的错觉。这样,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比翼齐飞,一幅鲜活的动态画画就摄入了读者眼底。此外,落霞的背景是蓝天,孤鹜的背景是碧水,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隐的“秋水”,天水相接,上下相连,难辨何者是水,何者为天,这又是一幅何等出神入化的斑斓图景啊!而庚信描写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就显得生硬、滞板。其他类似的联语相较之下,未免更加黯然失色。无怪古今众口传诵王勃此联,而前人与其相类的同一语句,倒鲜为人知了。
(4)“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意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和嘉宾。这句典出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都难并”一句,但谢文中既未概括“四美”,也没提“二难”。王勃此联看似浅易,“得来全不费功夫”,实则颇费心机。试想,在那样一个俊彦荟萃、名宿云集的盛大宴会上,一介少年书生,一个后生小子,想要把方方面面都顾及得周全得体,非用长篇客套的应酬,恐怕难以说得清楚。可他妙手化用,精心提纯凝练为工对的六个字,就轻轻巧巧地打点过去了,既是宴会间不可或缺的一支雅曲,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言简意丰的宝贵财富。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一联警句,含有深刻痛彻的人生哲理。其意旨是宇宙悠久而生命短促。鲍照在《伤逝赋》中说:“寒往暑来而不究,哀极乐返而有终”,就是表达此意。陆云的《岁暮赋》中的“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造而罔极”,也是这个意思。但鲍、陆二人遣词用语不及王勃工巧、深邃,耐人玩味,其意象之用,自然相去甚远。“盈虚”,指人生年命的长短,“数”,就是定数或限数,即鲍、陆所言的“有终”,意谓人寿或长或短,总归是有限的,与宇宙之无穷比较,显得太短促了。王勃句中,“有数”对“无穷”,是非常工整严密的“反对”,这样更增强和加深了对“兴尽悲来”这一人情心态的刻画。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王勃此联其实化用了许多条相类诗文中的诗句,如:《庄子·知北游》中“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抱朴子·畅玄》中“然乐极而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叹发,宴罢则心悲也”;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欢穷悲心生,婉变不能忘”等等,不一例举。
(6)“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此句中的“不常”、“难再”、“己矣”、“丘墟”,都是抒发王勃才学和遭际不太得意,仿佛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牢骚。“兰亭已矣”指的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宴集之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写到:“向之欣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梓泽”指的是石崇别墅昔日的胜况,可今朝已成“丘墟”。石崇也曾有过“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感喟。王勃此句兼有暗示联类之意味,再经自己精心打造,妙手点化,遂成意蕴深厚的千古名句。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文坛几百年,多遭后人诟病,尤其韩愈,一生中反对骈文最力。但他对王勃这篇序文却赞赏有加:“语语连珠,胸无俭思,腕有余藻。”这篇奇文信笔措注,随手拈来,且无堆砌铺排之病,实得益于王勃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与翻新之功。
可是,诸如此类的语句,在文学史上,却并非全是王勃本人所始创独发。不过他能够慧心化用,推陈出新,继承并发展前人的语意而脱胎换骨。元代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曾讲到:“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而莫测其源。”下面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试举数例,加以说明,权作是与同道、方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此一联就有人指出并非王勃自出机杼,而是脱胎于南齐王简的《头陀寺碑》中“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一句。从所写的景物来看,两联基本差不多,用词也几乎相类,如“上出”、“飞阁”、“下临无地”等,但是,王勃一联对仗更加工稳贴切,遣词更加传神出色。因为《头陀寺碑》文中刻画景物,只是从视觉的高远、绵延、“下临”着笔,而王勃用语则不仅如此,还从颜色的角度进行添彩描摹:峦“翠”阁“丹”,一红一绿,色彩对比鲜明而强烈。此外,这句还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感:“翠”是高耸着的,“丹”是流动着的,翠阁高耸,丹彩飞流,所见之景俨然跃动起来了。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这句就是指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讲排场。其中“钟鸣鼎食”化用于汉朝张衡《西京赋》中的“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一句。但“钟鸣”一语形象鲜活,仿佛有一种柔和、安乐的逸兴。试想,“鼎食”之时,有钟在“鸣”是一种多么高贵而惬意的超级享受啊!而张衡文中的“击钟”一语,则显得刚猛、笨重,似乎仅限于听声或报时而已,毫无乐感可言,何谈佐兴享受?更何况此际正是“鼎食”之时,震耳的“击钟”这么一搅和,能有几多胃口?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后人多认为是从庚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一联化出。此外与之相近的联句有梁元帝萧绎的《荡妇秋思赋》中“天与水兮相通,山与云兮共色”的句子,还有《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中的“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钱钟书先生还曾提到后魏释僧懿的《平心露布文》中“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共霜天比净”类似的语句。以上这些句子大都显得雕凿造作,刻意求工的痕迹太明显。而王勃的“落霞”联则贴切自然,流丽飞动,把深秋景色描绘得神采飞扬,纵横跌宕,并且把人们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那种美感,通过鲜明而强烈的具有色彩对比性的语言,简洁传神地描摹出一幅瑰丽壮观、意蕴和谐的立体图画:那旷远天际映出的万道霞光,那极目入云的振翅白鹭,那滚滚不尽的奔腾江水和高阔广袤的茫茫碧空,红白相间中,再衬以碧水蓝天,这是一幅何等明丽耀目的五彩世界呵!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跃入眼帘而又飘向天际时,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飞动”的错觉。这样,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比翼齐飞,一幅鲜活的动态画画就摄入了读者眼底。此外,落霞的背景是蓝天,孤鹜的背景是碧水,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隐的“秋水”,天水相接,上下相连,难辨何者是水,何者为天,这又是一幅何等出神入化的斑斓图景啊!而庚信描写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就显得生硬、滞板。其他类似的联语相较之下,未免更加黯然失色。无怪古今众口传诵王勃此联,而前人与其相类的同一语句,倒鲜为人知了。
(4)“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意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和嘉宾。这句典出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都难并”一句,但谢文中既未概括“四美”,也没提“二难”。王勃此联看似浅易,“得来全不费功夫”,实则颇费心机。试想,在那样一个俊彦荟萃、名宿云集的盛大宴会上,一介少年书生,一个后生小子,想要把方方面面都顾及得周全得体,非用长篇客套的应酬,恐怕难以说得清楚。可他妙手化用,精心提纯凝练为工对的六个字,就轻轻巧巧地打点过去了,既是宴会间不可或缺的一支雅曲,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言简意丰的宝贵财富。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一联警句,含有深刻痛彻的人生哲理。其意旨是宇宙悠久而生命短促。鲍照在《伤逝赋》中说:“寒往暑来而不究,哀极乐返而有终”,就是表达此意。陆云的《岁暮赋》中的“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造而罔极”,也是这个意思。但鲍、陆二人遣词用语不及王勃工巧、深邃,耐人玩味,其意象之用,自然相去甚远。“盈虚”,指人生年命的长短,“数”,就是定数或限数,即鲍、陆所言的“有终”,意谓人寿或长或短,总归是有限的,与宇宙之无穷比较,显得太短促了。王勃句中,“有数”对“无穷”,是非常工整严密的“反对”,这样更增强和加深了对“兴尽悲来”这一人情心态的刻画。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王勃此联其实化用了许多条相类诗文中的诗句,如:《庄子·知北游》中“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抱朴子·畅玄》中“然乐极而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叹发,宴罢则心悲也”;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欢穷悲心生,婉变不能忘”等等,不一例举。
(6)“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此句中的“不常”、“难再”、“己矣”、“丘墟”,都是抒发王勃才学和遭际不太得意,仿佛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牢骚。“兰亭已矣”指的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宴集之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写到:“向之欣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梓泽”指的是石崇别墅昔日的胜况,可今朝已成“丘墟”。石崇也曾有过“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感喟。王勃此句兼有暗示联类之意味,再经自己精心打造,妙手点化,遂成意蕴深厚的千古名句。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文坛几百年,多遭后人诟病,尤其韩愈,一生中反对骈文最力。但他对王勃这篇序文却赞赏有加:“语语连珠,胸无俭思,腕有余藻。”这篇奇文信笔措注,随手拈来,且无堆砌铺排之病,实得益于王勃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与翻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