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前期确有“朝奉大夫”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金朝前期;朝奉大夫;张守仁墓志;李耩
  【摘要】倪彬先生在《金代张守仁墓志考》一文中认为,张守仁墓志的撰写者李耩结衔中的“朝奉大夫”为“朝列大夫”之误,实属不当。在金朝前期的散官制度中,确实存在着“朝奉大夫”的官阶,《张守仁墓志》所记并无错误。
  1973年,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西关村村民在耕作时发现了一方金代墓志,为汉白玉石质,接近正方形,题为“大金敦武校尉张守仁墓志铭”,志文基本完整,共22行,满行24字,全文约500余字。该墓志现藏涞水县文物保管所,其拓片和志文已见《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卷》著录。
  2013年,倪彬先生《金代张守仁墓志考》(刊《文物春秋》2013年第3期,以下简称倪文)首次对这方墓志进行了考释,并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不过,倪先生认为张氏墓志撰者头衔中的“朝奉大夫”应为“朝列大夫”,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是有待斟酌的,因为金朝前期确实有过“朝奉大夫”的散官官阶。
  张守仁墓志的撰写者为“朝奉大夫、前行代州五台县令、骑都尉、赐紫金鱼袋李”,对此,倪文认为“朝奉大夫”当为“朝列大夫”之误。其证据有二:首先,《金史·百官志》中并无“朝奉大夫”一散官官阶,类似的散官阶有“从五品上日朝请大夫,中日朝散大夫,下日朝列大夫”口]。北宋官制中虽有“朝奉大夫”,但墓志的撰写年代已经是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距北宋灭亡已久,不可能还出现北宋官名。其次,李撙为朝列大夫之事,见于《白带山志》所收录的《云居寺重修舍利塔碑》:“正隆五年(1160)七月,朝列大夫、前行代州五台县令、骑都尉、赐紫金鱼袋李。”倪文发现,对比两方碑刻中李捧的头衔,除“朝奉大夫”外,其余均相同。根据这两段材料,倪文遂质疑张氏墓志中的“朝奉大夫”当误,而应为“朝列大夫”。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个判断是欠妥的,其所用以支撑判断的两个证据,也大有可疑。
  针对第一个证据,笔者以为倪文忽视了一个问题,即《金史·百官志》所载的金代散官制度,是否一直是金朝自始至终都使用的制度?答案是否定的。制度的制定往往与时代要求结合紧密,时代在变,制度也在变。实际上,金代官制也并非一成不变,《金史·百官志》所录的系金朝中后期的散官制度,而在金朝前期(包括伪齐),大多袭用北宋官制,是确曾使用过“朝奉大夫”的散官官阶的。如伪齐阜昌七年(1136)有“朝奉大夫特差权通判丹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张几”,又《金史·胡砺传》载:“皇统(1141~1149)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而“朝奉大夫”的名号,在大定三年(1163)仍然在使用: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所收《硖石山福严禅院钟识》便有“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十一月甲子二十七日甲寅记……朝奉大夫、行晋城县令郑崇”。
  金朝前期的这一官制在范成大《揽辔录》中得到了保存。在《三朝北盟会编》所收录的《揽辔录》片段中,有这样一段记述金大定二年官制的文字,其中文散官便有“朝请、朝散、朝奉、朝列”的记载。李鸣飞博士根据范成大《揽辔录》还原了金前期的文散官官制,其中从五品有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列大夫四阶。所以,金朝前期是存在“朝奉大夫”散官官阶的,史籍明载,言之凿凿。
  针对第二个证据,笔者以为仅凭张守仁在正隆五年为朝列大夫的事实,并不能得出他在大定四年仍为朝列大夫的论断。相反,在正常的迁转运行下,张守仁由朝列大夫进阶一级变成朝奉大夫也是合理的。类似的例子如杨庭秀,泰和五年(1205)十一月为“奉政大夫、泽州刺史兼军州事”,泰和六年五月为“朝列大夫、守泽州刺史兼知军事提举常平仓事、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由奉政大夫升一阶成为朝列大夫,而职事官不变。又如赵安时,正隆四年(1159)四月为“中顺大夫、南京路兵马都总判、上骑都尉、天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大定五年(1165)九月为“中散大夫、前南京路兵马都总管判官、上骑都尉、天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赵安时在数年之间职事官不变而散官升两阶。
  综上,倪文的两条证据均有可商榷之处。笔者认为张守仁墓志撰写者李搏在大定四年“朝奉大夫”的结衔并无错误,在未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似不宜轻易否定石刻史料的记载。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北魏;源延伯;墓志;考释  【摘 要】近年在洛阳出土的北魏《源延伯墓志》所载志主的世系、生平与葬地等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作者基于以往所见的该志录文屡见讹误,导致释读困难的情况,对录文重新校对,并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对北魏时期源氏家族兴衰、墓志书写、谥法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作者认为该志所载六镇起义时夏州被围、陷于困境的情况,根源于北魏末年滥置州郡这一行为,从中也可以窥见六镇
期刊
【关键字】数字技术;新媒体应用;泛在性博物馆理念;故宫博物院  【摘 要】数字技术、新媒体应用可以使博物馆无处不在,这就是博物馆泛在性理念。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所做的探索为例,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手段为观众打造以人为本的学习型平台,从而发展出新的博物馆模式和相应的交互手段所做出的尝试。泛在性博物馆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改变了博物馆以往庄严肃穆、清冷高峻的形象,拉近了博
期刊
【关键词】明朝;宣平王夫人墓志;吴宽书法;家族历史研究  【摘 要】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发现于河北宣化。志石保存完整,刻工精湛。志文为明代书法家吴宽所书,有一定的书法研究价值。墓志内容记录了明代宣平王朱永及夫人张氏的家族历史,对研究明代宣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春光乡四方台村。自《文物》1995年第6期刊登《河北宣化发现明吴宽书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
期刊
【关键词】河北滦县;明代墓志;许庄;筮仕  【摘 要】明代许庄及其妻周氏墓志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河北滦县,其志文印证了民国《滦县志》关于明永乐元年滦州接受移民的记载,同时也反映出明代一个延续实行的官吏分配制度“筮仕”,为研究明代官吏分配制度以及滦县地方志的编纂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1992年,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县响镇征集到两方明代墓志,志主为许庄及其妻周氏。据调查,这两合墓志出土于上世
期刊
自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先后建立了三个控制帝国交通、军事、政治与经济、文化的都城——上都、大都和中都。在这三个都城之中,大都即后来的北京,压在今北京城下,难以见到;上都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在明清两朝重复利用;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15公里,虽使用时间不长,但未被后世扰乱,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就地原封未动的帝都面貌,其结构布局保存完整,时代单一,对于研究元代都城建筑格局、建筑特色非常重要,是研
期刊
【关键词】清末;两江总督;张人骏;行述;新发现  【摘要】河北先哲张人骏为清末名宦,一生为官清正,爱国爱民,因卒于民国,其生平事迹未入《清史稿》,史籍或有记载,亦有缺漏。2013年夏,在北京张人骏后裔旧宅新发现的《先府君行述》,无疑是研究晚清史及两江总督张人骏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晚清历史,研究两江总督张人骏,学界同人总愿见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013年夏在北京张人骏后裔旧宅新发现的《先
期刊
【关键词】冀中南;汉墓;文化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冀中南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解析出冀中南汉墓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代墓葬共性因素和本地文化因素消长变迁的分析,提出西汉时期冀中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继承当地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因素,至东汉时期,地域文化特征淡化,融入汉文化之中。此外,就各类墓葬文化因素构成中外来文化因素所表现出的特点,提出冀中南汉墓在两
期刊
【关键词】郑州地区;汉、唐、宋时期;死亡率;平均死亡年龄  【摘 要】本文采用体质人类学和人口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河南郑州地区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的汉、唐、宋人骨标本的平均死亡年龄和死亡率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郑州汉、唐、宋组居民的死亡高峰期均主要集中在中年期,其中宋代居民在老年期也有较高的死亡率;三个时期里男、女两性的平均死亡年龄呈现上升趋势。与中原地区史前至汉代以后的古代居民进行
期刊
张守中,字林明,号四层斋主、守素堂主,祖籍河北丰润。先生出身京东名门望族,曾祖张人骏历任两广、两江总督;伯祖张允言乃大清银行首任总监督;叔祖张允亮乃袁世凯女婿,著名版本学家;父张象晖英年罹难车祸,令人痛惜不已;母陈佩莹乃湖南名宦陈后裔,工书画,精刺绣。先生童年家境优渥,生活在京城大宅院中,叔祖张允亮主持家政,法书名画充栋,时有文酒之会,硕彦云集,高朋满座。丰厚而博雅的家学,殷殷的庭训,使先生自幼受
期刊
【关键词】西周;青铜器铭文;司土;司徒;“料民于太原”  【摘 要】在西周金文中,“司土”“司徒”二词多次出现。“司土”在早、中、晚期均有出现,晚期之后不见。从金文内容看,司土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的官员,也可作为某地主管,地方封国或采邑也有设置。“司徒”在中期才出现,晚期以后渐多。司土与司徒所管理事务有许多重合,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从司土到司徒的转化,折射出西周统治方式的转变,其在文献中的体现,即宣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