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领域农民工具有从业人数多、整体水平低、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较高等特点,这一群体生存现状的研究对于整体了解农民工心理有标本意义。建筑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等权益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提高建筑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应从完善立法、职业培训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关键字:建筑农民工;生活条件
近年来,农民工生存现状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有农民工4000万人左右。相对于我国1.2亿进城农民工而言,建筑业农民工由于居住集中、相对封闭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在30岁到50岁之间,已婚、有子女,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由于“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从事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而不得不到收入相对更高的城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正是由于文化技能水平低下,他们的这种劳动力是相对廉价的。相对于不对等的廉价报酬而言,建筑业农民工在从事高危行业时得不到相对应的权利保障,则是对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一种蛮横剥夺,这也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些根源性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对改善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一、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
建筑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从事行业主要特点就是是体力要求较高、劳动所得报酬较低。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作为城市的“异类”,衣衫不整的和繁华喧闹的城市形成鲜明反差。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几分无奈和茫然。
(一)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 人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吃、穿、用、行四个方面。然而,部分地区由于对建筑农民工歧视现象的存在,基本需求也不能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状况。由于建筑工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短期性等特点,建设单位对食品卫生知识比较缺乏。无证经营、从业人员无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过期、从业人员健康证过期、从业人员持伪造健康证明上岗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部分施工现场较为混乱,个别工地食堂擅自改变布局或流程,导致加工场所流程交叉或倒置;各功能区用途不清,操作不规范并存在交叉污染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为了节约成本,牟取暴利,副食品店仍贩卖过期食品及“三无”产品
2.安全状况。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被称为建筑施工的“三宝”。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工地上,接近20%正在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中是从无许可证编号、无检验部门批量验证和工厂检验合格证的单位购买的不合格产品。农民工在执行生产活动中,极易因不安全因素带来身体上的损害。
3.住宿条件。按有关规定:双层铺宿舍高度不低于3.5米,单层铺宿舍不低于2.8米,每间宿舍16人以下;宿舍内保温、保采光、保通风;宿舍要防火、防爆、防毒、防蚊。但是,由于工地工房紧张,部分农民工生活在极其简陋的宿舍中,几乎没有供热设备,除了提供床铺,剩下的便只有电灯和一个电插座。开水没有,暖气没有,平时喝的都是自来水。由于上工时间长,下工又晚,况且一个插座几个人用,根本不够用,因此很难喝到开水。同时,混居现象也十分明显,为了节约成本,部分女士与男士混居一个宿舍,条件十分恶劣。
(二)心理需求无法满足
1.孤独感严重。建筑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当转移到城市生活工作后,由于他们的基本需求、生活方式与快节奏的城市工作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别,加上文化因素和适应能力,以及远离亲人等因素,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另外,生活简陋单一,高层建筑的危险性又大,这给他们心理上很大压力,他们时刻想到自身的安全,家庭亲人,相互交流与沟通又较少,久而久之,造成紧张、不安、担忧等不良情绪又无法向亲人朋友倾诉,长期郁闷形成孤独的心理。
2.心理不平衡感。建筑农民工进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是不对等的。设默默地奉献换来是他们在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他们无权像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及各种津贴。
3.自卑心理。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建筑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无法同城市居民比拟,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其更加封闭,隔绝与外界沟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三)子女教育需求
首先相当一部分建筑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动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筑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公办学校对建筑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但各种无形的门槛依然存在。同时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其他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其父母工作流动性大,使孩子频繁转学,致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
二、改善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对策:
(一)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坚决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尽快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着手组织起草关于农民工权益的法规。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治本之策。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一要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二要弱化农村人口迁徙的“寻租”动机,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三)建立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
通过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从事建筑业的劳动技能和職业健康安全保护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从业风险和法制意识等素质,使建筑业农民工具有产业工人的素质。通过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更新认识、提高技能,从而在他们身份转变和角色重新定位中解决困扰城市化进程的农民工问题。
总之,妥善解决建筑业农民工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通过妥善解决建筑农民工生存的不利条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东,杨书祥,李伟,等.天津市建筑民工工地生活场所卫生状况及改善对策[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6).
[2]蒋善,张璐,王卫红.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7(30).
[3]中国海员建设公会.直面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现状调查[J].建筑,2005(2).
[4]张艳.农民工退保浪潮的背后[N].经济导刊,2008-02-21.
[5]金红磊,王守宽.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权益缺失: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4).
关键字:建筑农民工;生活条件
近年来,农民工生存现状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有农民工4000万人左右。相对于我国1.2亿进城农民工而言,建筑业农民工由于居住集中、相对封闭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在30岁到50岁之间,已婚、有子女,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由于“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从事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而不得不到收入相对更高的城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正是由于文化技能水平低下,他们的这种劳动力是相对廉价的。相对于不对等的廉价报酬而言,建筑业农民工在从事高危行业时得不到相对应的权利保障,则是对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一种蛮横剥夺,这也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些根源性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对改善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一、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
建筑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从事行业主要特点就是是体力要求较高、劳动所得报酬较低。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作为城市的“异类”,衣衫不整的和繁华喧闹的城市形成鲜明反差。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几分无奈和茫然。
(一)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 人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吃、穿、用、行四个方面。然而,部分地区由于对建筑农民工歧视现象的存在,基本需求也不能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状况。由于建筑工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短期性等特点,建设单位对食品卫生知识比较缺乏。无证经营、从业人员无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过期、从业人员健康证过期、从业人员持伪造健康证明上岗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部分施工现场较为混乱,个别工地食堂擅自改变布局或流程,导致加工场所流程交叉或倒置;各功能区用途不清,操作不规范并存在交叉污染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为了节约成本,牟取暴利,副食品店仍贩卖过期食品及“三无”产品
2.安全状况。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被称为建筑施工的“三宝”。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工地上,接近20%正在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中是从无许可证编号、无检验部门批量验证和工厂检验合格证的单位购买的不合格产品。农民工在执行生产活动中,极易因不安全因素带来身体上的损害。
3.住宿条件。按有关规定:双层铺宿舍高度不低于3.5米,单层铺宿舍不低于2.8米,每间宿舍16人以下;宿舍内保温、保采光、保通风;宿舍要防火、防爆、防毒、防蚊。但是,由于工地工房紧张,部分农民工生活在极其简陋的宿舍中,几乎没有供热设备,除了提供床铺,剩下的便只有电灯和一个电插座。开水没有,暖气没有,平时喝的都是自来水。由于上工时间长,下工又晚,况且一个插座几个人用,根本不够用,因此很难喝到开水。同时,混居现象也十分明显,为了节约成本,部分女士与男士混居一个宿舍,条件十分恶劣。
(二)心理需求无法满足
1.孤独感严重。建筑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当转移到城市生活工作后,由于他们的基本需求、生活方式与快节奏的城市工作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别,加上文化因素和适应能力,以及远离亲人等因素,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另外,生活简陋单一,高层建筑的危险性又大,这给他们心理上很大压力,他们时刻想到自身的安全,家庭亲人,相互交流与沟通又较少,久而久之,造成紧张、不安、担忧等不良情绪又无法向亲人朋友倾诉,长期郁闷形成孤独的心理。
2.心理不平衡感。建筑农民工进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是不对等的。设默默地奉献换来是他们在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他们无权像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及各种津贴。
3.自卑心理。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建筑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无法同城市居民比拟,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其更加封闭,隔绝与外界沟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三)子女教育需求
首先相当一部分建筑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动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筑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公办学校对建筑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但各种无形的门槛依然存在。同时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其他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其父母工作流动性大,使孩子频繁转学,致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
二、改善建筑农民工生存现状对策:
(一)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坚决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尽快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着手组织起草关于农民工权益的法规。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治本之策。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一要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二要弱化农村人口迁徙的“寻租”动机,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三)建立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
通过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从事建筑业的劳动技能和職业健康安全保护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从业风险和法制意识等素质,使建筑业农民工具有产业工人的素质。通过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更新认识、提高技能,从而在他们身份转变和角色重新定位中解决困扰城市化进程的农民工问题。
总之,妥善解决建筑业农民工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通过妥善解决建筑农民工生存的不利条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东,杨书祥,李伟,等.天津市建筑民工工地生活场所卫生状况及改善对策[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6).
[2]蒋善,张璐,王卫红.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7(30).
[3]中国海员建设公会.直面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现状调查[J].建筑,2005(2).
[4]张艳.农民工退保浪潮的背后[N].经济导刊,2008-02-21.
[5]金红磊,王守宽.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权益缺失: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