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蜿蜒2000多年的民族丰碑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纵横十万余里,上下两千多年,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它既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纷繁复杂而又精彩迭出的中国古代社会,沧桑巨变的中国近现代社会,都可以从长城的研究中梳理出它清晰的脉络。
  长城内外的民族融合
  长城的修筑,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西周宣王时代。当时西戎(猃狁)进犯北疆,宣王命令大将南仲率军征讨。为了更好地拒敌作战,南仲在朔方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而又未连接的城堡和烽燧。这些小城叫列城,烽燧用来联络和报警。这,就是后世长城的雏形。《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春秋时期,秦穆公“霸西戎”,朔方已纳入秦国疆域。到战国时,秦昭王又修筑长城,使它成为中原的西北屏障。西戎人善战,是秦军征战的主力,为统一六国做出重大贡献。这应该是因长城而开疆辟土、民族融合,逐步实现中华大一统的第一个历史实例。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政权秦朝和第一道万里长城同时产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挟征服六国之余威,“因地形,用险制塞”(《史记·蒙恬列传》),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并予以加固和延伸,修筑了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的万里长城。西汉贾谊《过秦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道长城巩固了中央政权,保护了中原文化。秦筑长城后,还下令迁移内地人民到长城沿线充实边地,并修筑驿道,以利交通。这为中原和北方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孙中山评论“始皇虽无道,而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都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事。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长城是一个战场,而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长城,尤其是它的各关口和边塞各城镇,便成了重要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场所,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而长城以南的中原各族则是以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为主,以长城为纽带,农牧民族频繁交往,游牧人口的南迁,农耕人口的北移,农牧社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北方各族对较为先进发达的农耕经济文化日益认同并被同化,便逐步促进了农牧民族的融合。因此,有的学者把长城沿线广阔的区域,形象地称为“长城文化带”。
  长城的另一个作用,是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保障了它的畅通。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凿空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修亭障烽燧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开通了丝路。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更保障了丝路的安全。唐代丝路畅通,“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王建《凉州词》)丝路的开辟和畅通,使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歌咏长城的壮丽诗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多少文人志士长啸高歌,全方位地描写长城,歌咏长城的名篇佳作,灿若群星。他们歌咏长城的雄伟壮丽,歌咏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伟大功绩和他们为此作出的巨大牺牲,歌咏戍守长城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民族大融合。他们还用诗歌来反映统治者在修筑长城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其昏聩和腐朽。这些诗歌构成了形象生动的多元的长城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代《长城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开历代吟咏长城之先河。此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传世名篇。当然,在历代吟咏长城的诗篇中,唐人的边塞诗歌最为璀璨夺目、绚烂多彩。许多名篇佳作,在当时就谱乐成歌,广为传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所描写的雄浑壮美、浩瀚无垠的长城边塞风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所凸显出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谴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所高唱的视死如归的豪放歌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流露出的纯真浓烈的离愁别绪,虽流传千年而丝毫不减其艺术魅力。
  描写边塞长城内外多民族地区的生活图景,表现各民族大融合,是唐人边塞诗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内容。使人们沉醉于塞外民族的风情习尚,欣赏那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乐见胡汉杂居、共存共荣的民族团结,热情地吟咏讴歌,在中国文化史和民族史上谱写了极富奇情异彩的乐章,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民族友好、日益融合的艺术画廊。“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奇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这些诗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友好的氛围何等炽热。
  在数不清的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中,代代相传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要属《孟姜女哭长城》,它控诉了秦的暴政,表现了戍卒役夫修筑长城的艰辛和苦难。
  如今,长城已被人们形象化为坚如磐石、无往不胜的象征和胜利的标志。人民群众把我们的军队赞为长城(或钢铁长城),他们高声吟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去攀登长城,攀登高峰。遍观神州大地,以“长城”命名的企事业单位不可胜数,人们对长城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长城,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山留胜迹,长城焕新姿。巨龙般的长城,将与神州大地同在,与中国文化永存。
其他文献
英国61岁男子索瓦多年来追求在自建的环保岛上生活,经历2次失败后,他终于在墨西哥东南部度假胜地坎昆沿岸,以15万个回收塑料瓶、木板及沙,用了7年的时间,成功建成他的漂浮天堂。这座漂浮岛上有电力、网络及自来水等,他还觅得爱人,与一名47岁美国前模特一起,在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恍如现实版“鲁宾逊漂流记”。
期刊
大约有450万株幌菊占据了日本日立海滨公园的整个山丘地带。幌菊是一种原生于美国加州的野花,又名“婴儿的蓝色眼睛”。摄影师近藤弘树将眼前的景象称之为“蓝色的海洋”,幌菊的花期从每年的4月末一直持续到5月的第一个星期。
期刊
摄影师Keith Willette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拍摄,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他正准备返回营地。“我在原地多留了一段时间,因为我感受到了暴风雨到来前独有的宁静,希望能多感受一下那样的氛围。幸运的是,阳光终于冲破云层,这时我发现了那只长颈鹿。”
期刊
中国人有着永远不能割舍的红色情怀,“中国红”是印在心中永恒的绚丽。中国红的热情,不言而喻,犹如一团火焰温暖了初冬;它的激情,点燃奔放,是血色浪漫般的青春原色;它的性感,谁人能懂,暗潮涌动谜样的神秘魅力。
期刊
坦桑尼亚,一头迁徙的角马从高处跃入马拉河的浅水之中。角马群在塞伦盖蒂平原的边缘地带展开它们一年一度的迁徙旅程。季节性降雨紧随迁徙的庞大角马群,有超过150万只动物会通过像马拉河口这样的危险地带,而体型巨大的尼罗鳄正匍匐河中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期刊
华表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华表是汉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
期刊
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旁。由此可见,贝壳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自贝币起,中国的货币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中国货币形成了铲币、刀币、环钱、楚币四大体系。秦统一六国后,宣布“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秦币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孔方兄”也就成了钱的代名词。  公元前115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收回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自此,历代铸币权
期刊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世纪~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
期刊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3项与道家关联密切。火药是中国道人炼丹时的“副产品”,活字印刷术源自南北朝时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是毕昇发明的,由雕版印刷术改进的。而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则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  造纸术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
期刊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北部地区,一座沥青矿的触角已延伸至北方森林边缘和麦凯河的地界。摄影师加思·伦茨(Garth Lenz)在谈到该省工业化的“惊人规模”时如是说,自油砂矿在阿尔伯塔省大力开采以来,这里经历了可谓戏剧性的变化,伦茨利用航空摄影捕捉了当地变化巨大的地表格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