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常用 中药 相似 相同 区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28
蛤蚧、海蛤壳、五倍子(文蛤)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性咸,平,入肺、肾经。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多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肾虚阳痿。用量3~6g,多入丸散,名为蛤蚧粉。
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味咸,性平,入肺、胃经。功能:清热、利水、化痰、软坚。多用于痰热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内服:煎汤,6~12g;本品捣末或水飞用,称蛤粉,处方中常用此名,而非蛤蚧粉。
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等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主治: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用量3~6g;常用别名文蛤,文蛤粉外用适量。
以上三味药物,蛤蚧属补阳药,海蛤壳为化痰药,五倍子是收涩药。名称中多有“蛤”、“粉”,当注意区别。
千张纸、补骨脂
千张纸为紫葳科木蝴蝶的种子。常用别名破布子、白故纸、云故纸、故纸等。归肺、肝、胃经,性微寒,味苦而甘。功效: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主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疮疡久溃不敛。用量6~9g。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别名: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吉固子等。性温,味辛,苦,归肾、心包、脾胃、肺经。功能: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精;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银屑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酒浸涂患处。
唐•甄权著的《药性论》中补骨脂叫“破故纸”,“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等,流传运用甚广;与“千张纸”、“破布子”、“云故纸”、“故纸”极易混淆。以致当代许多医师药师仍误将木蝴蝶當作补骨脂使用。二者寒温有别,功效各异,不容混淆。因此,处方应分别使用正名补骨脂、千张纸,不宜使用“破故纸”。
芦根(苇根、苇茎)、芦竹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苇子根、芦芽根、芦头等。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用法用量: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芦竹根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别名:芦荻头,楼梯杆。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功用:清热利水。主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用法与用量:15~30g;或熬膏。
芦竹根长于清胃热、利水;芦根长于清肺、胃等气分热。芦根的嫩茎称为苇茎或芦茎(药材商品一般根、茎混用);其性能、功用、用法用量均与芦根相同,然苇茎更长于清肺排脓,多用于肺痈,如千金苇茎方。二者同科不同属,故药材不同。
附子、禹白附(白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性辛味甘,大热,有毒,归心、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用法用量:3~15g。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开水煎制不低于1小时祛麻味。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有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禹白附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别称滴水参、白附子、疔毒豆等。性大温,味辛、甘,有毒,入胃、肝经。功效:燥湿化痰,社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瘰疠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0.5~1g。内服宜制用并先煎40分钟,外用生品适量,捣烂外敷。使用时阴虚血虚动风或血热盛动风者,以及孕妇均慎用。
禹白附在中药处方上多以白附子出现,切莫与附子,白附片混淆。
五加皮、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刺五加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气微香,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用量4.5~9g。
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有特异香气,性温,味辛、苦。功能: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用量3~6g。本品强心作用很强,用量过多易中毒。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久服“轻身耐劳”。用量9~27g煎服。酒剂适量。
据本草考证,历代“五加皮”使用混乱。现代研究发现刺五加补虚作用较佳,具有良好的“适应原样”等作用;现已单独以“刺五加”为名入药。而五加皮和香加皮因功效相似未作严格区分,统称五加皮,但学者要注意香五加的用量。
小 结
或因医师学业不精,或因调剂人员业务不熟练,或因地区习用有别而欠缺统一,常造成同名异药的混合混用,轻者影响疗效,重则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虽然有些混用药物在性味功效上差别不大,但区别还是必需的。中药的品种繁多,别名更复杂,必须认真识别,医师切不可意造、简写药名,一定要写正规药名,方能准确无误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
2 张廷模.中药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3 凌一揆.中药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邓中甲.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28
蛤蚧、海蛤壳、五倍子(文蛤)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性咸,平,入肺、肾经。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多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肾虚阳痿。用量3~6g,多入丸散,名为蛤蚧粉。
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味咸,性平,入肺、胃经。功能:清热、利水、化痰、软坚。多用于痰热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内服:煎汤,6~12g;本品捣末或水飞用,称蛤粉,处方中常用此名,而非蛤蚧粉。
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等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主治: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用量3~6g;常用别名文蛤,文蛤粉外用适量。
以上三味药物,蛤蚧属补阳药,海蛤壳为化痰药,五倍子是收涩药。名称中多有“蛤”、“粉”,当注意区别。
千张纸、补骨脂
千张纸为紫葳科木蝴蝶的种子。常用别名破布子、白故纸、云故纸、故纸等。归肺、肝、胃经,性微寒,味苦而甘。功效: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主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疮疡久溃不敛。用量6~9g。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别名: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吉固子等。性温,味辛,苦,归肾、心包、脾胃、肺经。功能: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精;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银屑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酒浸涂患处。
唐•甄权著的《药性论》中补骨脂叫“破故纸”,“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等,流传运用甚广;与“千张纸”、“破布子”、“云故纸”、“故纸”极易混淆。以致当代许多医师药师仍误将木蝴蝶當作补骨脂使用。二者寒温有别,功效各异,不容混淆。因此,处方应分别使用正名补骨脂、千张纸,不宜使用“破故纸”。
芦根(苇根、苇茎)、芦竹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苇子根、芦芽根、芦头等。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用法用量: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芦竹根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别名:芦荻头,楼梯杆。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功用:清热利水。主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用法与用量:15~30g;或熬膏。
芦竹根长于清胃热、利水;芦根长于清肺、胃等气分热。芦根的嫩茎称为苇茎或芦茎(药材商品一般根、茎混用);其性能、功用、用法用量均与芦根相同,然苇茎更长于清肺排脓,多用于肺痈,如千金苇茎方。二者同科不同属,故药材不同。
附子、禹白附(白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性辛味甘,大热,有毒,归心、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用法用量:3~15g。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开水煎制不低于1小时祛麻味。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有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禹白附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别称滴水参、白附子、疔毒豆等。性大温,味辛、甘,有毒,入胃、肝经。功效:燥湿化痰,社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瘰疠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0.5~1g。内服宜制用并先煎40分钟,外用生品适量,捣烂外敷。使用时阴虚血虚动风或血热盛动风者,以及孕妇均慎用。
禹白附在中药处方上多以白附子出现,切莫与附子,白附片混淆。
五加皮、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刺五加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气微香,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用量4.5~9g。
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有特异香气,性温,味辛、苦。功能: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用量3~6g。本品强心作用很强,用量过多易中毒。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久服“轻身耐劳”。用量9~27g煎服。酒剂适量。
据本草考证,历代“五加皮”使用混乱。现代研究发现刺五加补虚作用较佳,具有良好的“适应原样”等作用;现已单独以“刺五加”为名入药。而五加皮和香加皮因功效相似未作严格区分,统称五加皮,但学者要注意香五加的用量。
小 结
或因医师学业不精,或因调剂人员业务不熟练,或因地区习用有别而欠缺统一,常造成同名异药的混合混用,轻者影响疗效,重则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虽然有些混用药物在性味功效上差别不大,但区别还是必需的。中药的品种繁多,别名更复杂,必须认真识别,医师切不可意造、简写药名,一定要写正规药名,方能准确无误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
2 张廷模.中药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3 凌一揆.中药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邓中甲.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