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人生的草根作家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汤礼春,如果不经介绍,你恐怕很难将他与一个高产作家,尤其与一个以幽默见长的高产作家重叠起来。陌生人会觉得他太没有“作家”相了。他个头不高,天生一副忠厚相,加上曾经的生活重担让他过早地显现沧桑,人们心目中作家通常具有的那种潇洒飘逸、风流倜傥,在他身上完全不见踪影。他是个拙外秀中的厚道人,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之称奇。
  是的,汤礼春的确是一个奇迹!
  汤礼春的奇迹盘点
  他小学毕业后只读过半年初中,却创作发表了六千多篇共计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早在1987年34岁时就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是“货真价实”的作家。
  他勤奋耕耘,写出30多万字的幽默作品,给千家万户送去笑声的同时,一跃成为国内少有的以写幽默著称的知名作家。
  他的《球迷与小偷》《改名祸福》《一个官员出国后的考察报告》《局长的吻》《贾老大的假奇事》《关于厕所的幽默故事》等优秀作品,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或出版社选入其各自出版的《难忘的100篇微型小说》《幽默王》《中国当代幽默微型小说选》《中国最经典小小说》等文集,广为流传,不仅深受祖国内地读者欢迎,甚至在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自1991年开始,他就不断有作品获奖,二十多年来获得国家、部委、地方各类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共340多个,仅保存下来的获奖荣誉证书就装满一层书橱,被朋友们戏称“获奖专业户”。
  他靠写作不仅摆脱了贫困,还一举跃升为中产阶层,自己买了宽敞漂亮的商品房,实现了贫贱夫妻渴望已久的“安居之梦”,还帮儿子购置了汽车。现在,他每天都有稿费单寄来,仅此月收入五六千元。
  如今,他靠写作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愉悦了心情,缓解了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顽疾,收获了一笔又一笔精神财富……
  运交华盖  锐意进取
  “梅花香自苦寒来”,汤礼春的辉煌印证了这句广为流传的古老箴言。
  1953年,汤礼春出生在汉口一个子女众多的工人家庭里,贫困的生活使他从小就知道勤俭的重要,尽管他比别的孩子懂事早,可他仍然难逃运交华盖。
  1959年汤礼春6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小小年纪食不果腹,每天要靠难以下咽的“三合粉”度日。
  1966年汤礼春13岁,初中一年级还没念完就因“文化大革命”而失学。
  在学校停课的日子里,他渴望读书,就经常跑到那些有书的邻居家,帮别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捏煤球、倒垃圾、择菜劈柴、挑水扫地……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人家借书给他看。然后,他又拿着这些借来的书,再去跟一些有书的人换书看。
  那时他家正好和报社印刷厂的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在一个院子。他每天都要去等那些下班前来吃午饭的印刷工人,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顶报纸叠成的帽子。那些工作服上沾满油污,头上戴着“报纸帽”,前去食堂就餐的印刷工,常把“报纸帽”送给小孩们戴。别的小伙伴乐滋滋地把“报纸帽”戴在头上玩,他却把工人们送的“报纸帽”拆开阅读。渐渐地,他读出了点滋味,不再满足仅靠“报纸帽”阅读了。他每天跑到《湖北日报》所在的汉口“红旗大楼”里,在那里的报刊栏阅读报社贴出的各种报纸。
  1969年汤礼春16岁,被上山下乡的大潮涌到农村,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识青年”。即使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读书看报。
  1970年汤礼春17岁,被招工到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一家位于荒山野岭的水泥厂,成为终年与石头和粉尘打交道的小青工。恶劣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条件,没能动摇他的决心,他照样不气馁,不懈怠。这一时期,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自学上,或在工棚车间埋头苦读,或趴在简陋的床铺上做读书笔记。
  1971年,他开始拿起笔来耕耘。由于他始终锐意进取,与命运抗争,创作基础日渐牢实,以至文学春天一到来,他的作品很快就跟着时代步伐相继问世了。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经常出现在省内外报刊上。
  1985年,他被调入老河口市群艺馆,担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1996年,在加入省作协的第十个年头,他由基层群艺馆调到市文化局创作室任主任,随后被推选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常委。
  尽管他引人瞩目,在地方上已然算得上个人物了,可他的华盖运并没有走到头。他所在的创作室经费紧张,而区区几百元的月薪也经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他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拮据得令人窘迫。
  1999年,46岁的汤礼春迫于生计,不得不停薪留职,撇下妻儿,只身回到阔别的故乡武汉,给一位个体书商打工当编辑。当时,他多么渴望能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啊!机会终于来了。2000年,由于他在打工当编辑时经常在《故事会》刊登幽默作品而出名,被人请去主编《快活林》,那是一本专发幽默作品的杂志。虽然还是打工,但从此他不仅薪酬大幅提高,而且找准了创作突破口。
  汤礼春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在幽默上,在妻子和儿子的协助下,他一边精心打理杂志,一边刻苦学习,勤奋耕耘。五年后,他把那家当初发行量只有2000份的杂志经营到了8万份,而他独步文坛的幽默创作也日臻成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时候他迫切希望再上台阶,最终将梦想变为现实。为此,他果断辞职,携一家三口回到武汉,开始了真正意义上“既给自己打工,也为社会打工”的写作生涯。
  人生无处不文章
  一般文学爱好者常为“灵感”苦恼,为“写什么”煞费苦心,而在汤礼春那里,却是“人生无处不文章”。
  当社会上偏重文凭,几乎唯文凭是举的时候,他深有感触,立即动手写了一篇《我没文凭,但我有技术》的文章,通过一个没有文凭,却有过硬技术的老工人的事迹,为那些有过硬技术却因历史原因没有文凭的工人们鼓劲儿,为全社会正确对待文凭提供客观视角。
  13岁失学后他就没有老师了。一些不知内情者见别人都称他为“汤老师”,就问他是哪个学校的老师?他笑道:我是自己的老师。并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自嘲。为此,他写了《我是自己的老师》的文章,讲述自己给自己当老师的无奈和自学成才的欣慰,传递着自尊、自强、自信的宝贵信息。
  一次他和妻子在街上遇到一个骗子,被骗去100元钱,妻子埋怨了他一通。回去后,他以此为题材,奋笔疾书,创作了一个故事,刊发在一家刊物上,得稿费1000元。妻子拿到稿费时笑他:“你真是个鬼精灵!”他却笑道:“这不等于是花钱买了个‘金点子’嘛!”
  妻子因病住院,接连碰上庸医、损医、滥医,不仅医药费挨宰,还差一点出人命。他将这个“难得”的题材,写成《专家太专》《领教医生护士的马虎》《钱在医院》等一组呼唤职业道德而又笔调幽默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
  如今,国人渐富,旅游成了熱门。可是,很多游客往往是直奔主题,除了目的地景点外,其余皆忽略不计。这既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汤礼春就此写了《不要错过路边的风景》的文章,善意提醒游客们,路边也有风景。
  如果问有什么诀窍的话,答案其实就在作品中:自强、有心、勤奋、刻苦、厚道、善良是必备的素质,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基本原则,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不同的是,汤礼春始终保持着幽默的风格。其实,幽默不光是作品的一种风格,更是人生难得的态度。
其他文献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是为甘肃康姓;  3.出自古代突厥族康氏;  4.出自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期刊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新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稳增长的重要根基,是避免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可以预计,实体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不能“脱实”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实物产品和服务
期刊
  
期刊
世界五大琥珀产地之一;  全国首家制定琥珀行业规范标准;  全国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琥珀雕刻博物馆;  全国率先将琥珀雕刻纳入研究生、本科、中专专业人才教育体系;  全国唯一一名琥珀雕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  这是辽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琥珀雕刻近些年创造的骄人业绩。成绩的背后,必然是行业带头人、领头人、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来自抚顺的国家级项目,到底深藏着哪些魅力呢?  历史记忆“双
期刊
作为推动首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协自2007年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三服务一加强”工作职能,团结带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为促进首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充分发挥科协人才智力优
期刊
指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或指墨画,即以手指代替画笔,蘸墨、着色,在宣纸或丝绢等载体上作画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指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一个绮丽分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指画艺术作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宝贵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2006年,指画艺术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整理地方历史文化档案资料过程中,曾有幸收集到昔日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的史料,从中更能领略到指画艺术之魅力。
期刊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老先生在1990年他80大寿时,意味深长道出的十六字箴言,告诫世人,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唯如此,才能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一处,才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無论是天然的美、纯粹的美,还是融合的美,在非遗的传统美术类都表露无遗。作为十大类中的最美表达,传统美术类项目可称得上是非遗的美丽代言人。剪纸、刺绣、荷包
期刊
7月中旬,盛夏已至。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嗅着诱人的花香,看着绿色的苇海,听着委婉的渔歌,笔者再次来到辽宁省盘锦市的政国生态园,在这个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民营企业家王政国名字命名的生态园里,空气清新、稻苗翠绿、花朵绽放,还有带领乡亲致富的领路人的足迹在闪光……  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村  1932 出生的王政国满头黑发,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他是盘山县陆家乡人,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盘锦市民营经
期刊
曾中生和胞弟曾希圣,堪称一门双杰,一代传奇。曾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鄂豫皖革命军委副主席,红四军政委等职的曾中生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缔造者;曾任江西中央苏区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首任局长的曾希圣, 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红色密码”之父。1935年8月,时年35岁的曾中生被张国焘秘密杀害,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期刊
按照市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安排,历时一年的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评比活动圆满结束。前不久,市委召开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表彰会,总结了全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评比活动,表彰了100个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张建明同志出席并讲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刘宇辉同志主持会议。  获表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