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拿到四(4)班新生名单,便习惯性地扫视着学生的姓与名,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免得在新生面前丢面子。
有一名学生叫宋溁溁,这“溁”字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读,于是查了一下字典:“溁”读“yíng”。
正式开学那天,我走进教室,首先数了数新生人数,全到了。接下来逐一点名,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当我点到“宋溁溁”时却无人应答,我提高了嗓门:“宋溁溁,宋溁溁到了吗?”全班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没人应答。
忽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徐老师,您可能读错了,我们班有个叫宋róngróng的。”
“谁是宋róngróng?”我接着问。
“我。”一个女生站了起来。
“你的那个róng怎样写?”我问那个女生。
她说:“光荣的‘荣’加上三点水旁。”
“你刚上一年级时就是这个名字吗?”
“是的。”
“以前老师和同学都一直这样叫你吗?”
“是的。”
呃,“溁”这个字被师生读了多年的“róng”啊!
后来了解到,宋溁溁上幼儿园时叫宋荣荣,后改为“溁溁”。识字不多的奶奶送孙女入学时,反复叮嘱道:“荣儿,写名字时不要忘了三点水。”奶奶生怕班主任老师写丢了三点水还反复提醒道:“是光荣的‘荣’加上三点水旁。”那位班主任老师想必是不认识这个“溁”字吧,就依着这个识字不多的奶奶的读法读成了“róng”,教师怎样读学生也就怎样读。二年级的班主任想必也不认识这个字,就依了学生的读法,学生怎样读教师也就怎样读,就这样读到了三年级。
为什么这三年里没人发现这个字被读错了呢?我再次翻开《新华字典》,“溁:【溁湾】地名,在湖南省长沙”。这是个不常用的字,教师不认识这个字不足为怪,但是三年里为什么没有一位教师查一下字典呢?
当教师的人都知道,姓名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记得有一年,我带了一个学校兴趣小组,有一个学生叫张行,我当时直呼其“张xíng”,结果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熟悉这个学生的同学都知道他叫“张háng”,唯独我叫他“张xíng”,所以大家听起来很别扭很可笑。其实,没有谁规定多音字不可用作人名,也没有谁规定“行”这个字用作人名时读“háng”。原来这个学生自出生就叫“háng”,是航行的“航”,登记户口时误写成了“行”。我叫这个学生“张xíng”似乎不是我的错,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尊重这位学生自己对名字读音的选择,忽视了大家对他姓名认读的习惯。
作为教师,读错学生的姓名,总是不该发生的事,因为这其中有着较多的危害。
一是比较隐蔽。有些家长给孩子取名喜欢用一些生冷的字,由于这些字不常用,一旦被教师读错,就很难被发现。学生对教师是崇拜的、信任的,于是,教师怎样读,学生就怎样读,以讹传讹,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容易传播。教师读错的字出现在学生的姓名中,姓名是人的一个代号,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姓名中被读错的字音将随着人活动范围的变化而不断地向新的人群传播,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定势对这个错误读音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在校内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将“溁”字读成“róng”的,其理由大致都与认识宋溁溁这个女孩有关。可见,姓名中的错误读音传播起来是多么的容易。
三是不可弥补。教师读错姓名,尤其读错生冷字姓名,教师自己难发现,学生发现就更难了。即便有一天教师发现自己当初读错了那个生僻的字,但又如何能再将那班学生召集起来纠正这个读音呢?这个错误对于这个教师来说是不可弥补的。
四是形象受损。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的人,而姓名是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文字,也是他们自认为比较简单的文字,一旦教师读错了学生的姓名,学生那幼小稚嫩的心灵一定会受到不小的震撼:老师怎么连简单的姓名都读错了?这是个怎样的老师啊?
拿到新的学生名册的时候,让我们从正确读出新生姓名开始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有一名学生叫宋溁溁,这“溁”字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读,于是查了一下字典:“溁”读“yíng”。
正式开学那天,我走进教室,首先数了数新生人数,全到了。接下来逐一点名,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当我点到“宋溁溁”时却无人应答,我提高了嗓门:“宋溁溁,宋溁溁到了吗?”全班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没人应答。
忽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徐老师,您可能读错了,我们班有个叫宋róngróng的。”
“谁是宋róngróng?”我接着问。
“我。”一个女生站了起来。
“你的那个róng怎样写?”我问那个女生。
她说:“光荣的‘荣’加上三点水旁。”
“你刚上一年级时就是这个名字吗?”
“是的。”
“以前老师和同学都一直这样叫你吗?”
“是的。”
呃,“溁”这个字被师生读了多年的“róng”啊!
后来了解到,宋溁溁上幼儿园时叫宋荣荣,后改为“溁溁”。识字不多的奶奶送孙女入学时,反复叮嘱道:“荣儿,写名字时不要忘了三点水。”奶奶生怕班主任老师写丢了三点水还反复提醒道:“是光荣的‘荣’加上三点水旁。”那位班主任老师想必是不认识这个“溁”字吧,就依着这个识字不多的奶奶的读法读成了“róng”,教师怎样读学生也就怎样读。二年级的班主任想必也不认识这个字,就依了学生的读法,学生怎样读教师也就怎样读,就这样读到了三年级。
为什么这三年里没人发现这个字被读错了呢?我再次翻开《新华字典》,“溁:【溁湾】地名,在湖南省长沙”。这是个不常用的字,教师不认识这个字不足为怪,但是三年里为什么没有一位教师查一下字典呢?
当教师的人都知道,姓名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记得有一年,我带了一个学校兴趣小组,有一个学生叫张行,我当时直呼其“张xíng”,结果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熟悉这个学生的同学都知道他叫“张háng”,唯独我叫他“张xíng”,所以大家听起来很别扭很可笑。其实,没有谁规定多音字不可用作人名,也没有谁规定“行”这个字用作人名时读“háng”。原来这个学生自出生就叫“háng”,是航行的“航”,登记户口时误写成了“行”。我叫这个学生“张xíng”似乎不是我的错,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尊重这位学生自己对名字读音的选择,忽视了大家对他姓名认读的习惯。
作为教师,读错学生的姓名,总是不该发生的事,因为这其中有着较多的危害。
一是比较隐蔽。有些家长给孩子取名喜欢用一些生冷的字,由于这些字不常用,一旦被教师读错,就很难被发现。学生对教师是崇拜的、信任的,于是,教师怎样读,学生就怎样读,以讹传讹,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容易传播。教师读错的字出现在学生的姓名中,姓名是人的一个代号,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姓名中被读错的字音将随着人活动范围的变化而不断地向新的人群传播,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定势对这个错误读音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在校内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将“溁”字读成“róng”的,其理由大致都与认识宋溁溁这个女孩有关。可见,姓名中的错误读音传播起来是多么的容易。
三是不可弥补。教师读错姓名,尤其读错生冷字姓名,教师自己难发现,学生发现就更难了。即便有一天教师发现自己当初读错了那个生僻的字,但又如何能再将那班学生召集起来纠正这个读音呢?这个错误对于这个教师来说是不可弥补的。
四是形象受损。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的人,而姓名是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文字,也是他们自认为比较简单的文字,一旦教师读错了学生的姓名,学生那幼小稚嫩的心灵一定会受到不小的震撼:老师怎么连简单的姓名都读错了?这是个怎样的老师啊?
拿到新的学生名册的时候,让我们从正确读出新生姓名开始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