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展示性学习是一种以展示为手段的学习方式,属于表现性学习范畴。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对信息重新编码、储存、输出以及消化、创新的过程;围观展示的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互动,促进理解——接受、建构新知。以《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为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展示性学习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是前提,完整规划教学活动是保障。
关键字:展示性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正比例与反比例》
一、展示性学习的内涵和价值
展示性学习是一种以展示为手段的学习方式,属于表现性学习范畴。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前提,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单位,以展示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是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外显。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对信息重新编码、储存、输出以及消化、创新的过程;围观展示的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互动,促进理解——接受、建构新知。因而,展示性学习具有“由内而外,以内养外,通过展示达到善待自己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的价值。
在复习课中运用展示性学习有几个优势。其一,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复习课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重新建构,所以学生完全有基础进行展示性学习。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在现有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已经会的不用讲,学生能讲清的挑着讲,从而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其二,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利用展示性学习,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化,使教师清楚学生当前的已知与未知,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和修正。其三,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复习课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这恰恰给了学生“展示”的素材,让学生可以在回顾知识点、把握知识点、内化知识点、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输出知识点等环节中,由内而外地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提升综合素养。
二、展示性学习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2019年5月,笔者参加了无锡市教育学会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执教了《正比例与反比例》总复习课(第一课时)。借助这次赛课的机会,笔者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思考和文献研究。展示性学习的介入,是笔者思考和研究的一大突破。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是前提
展示性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价值,但这一价值要在与自学、互学构成的特定链条中才能充分体现。因而,需要把自学、互学落到实处,尤其要做足自学(预习)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辅导,甚至对特定的内容进行特定的辅导。《正比例与反比例》总复习课,涵盖比、除法、分数、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比例、化简比、求比值等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回顾这些知识,理清关系,承前启后,形成知识框架。如果把所有的环节都放在课堂上,时间无疑会很紧张,所以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借助预习,把功课做在前面,省去回顾和整理环节,直接通过学生的展示来导入,可以保证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不仓促、有深度地开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明确预习目标。
本节课的预习目标:(1)回顾和罗列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点,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含义。(2)说一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
2.设计课前预习单。
课前预习单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出现过于笼统的问题导语。当然,当学生对课前预习接触越来越多,熟悉了预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一些大问题作为预习导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知识点多、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课前预习单(见图1)。
3.设置个性化的预习要求。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和建议。比如,让学生试着图文并茂地将知识点整理成知识树、思维导图等;不局限于课前预习单,延展性地进行预习;形成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重组预习要求,有的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有的对前面的错题进行整理,综合形成小组的展示成果。
(二)完整规划教学活动是保障
展示性学习,看似是学生展示、教师加以指导的教学活动,不需要完整的规划和设计。其实不然,如果缺乏对展示性学习的完整规划和设计,容易导致课堂组织的无序、展示交流的混乱。故而,展示性学习仍需要教师完整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对于本节课,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了规划和设计。
1.宏觀规划。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展示零散知识点的回顾:比、比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比例、化简比、求比值等。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相应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与比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化简比与求比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比例与反比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图2所示)。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点的初步归类:比、除法、分数为一类,比、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尺为一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为一类。部分学生在学习单上展示的成果如图3至图5所示。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点的结构化: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结构。如,比与比的基本性质串联,而化简比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的,故比的基本性质与化简比串联。再如,比例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而其中的正比例与正比例图像串联。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下页图6所示)。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结构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结性。如,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利用比与除法的联系可以求比值,也可以通过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得到比值,或者通过比值得到最简整数比。再如,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解决比例尺的问题不仅可以从比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比例的角度来思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如此。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图7所示)。
2.微观设计。
在每个阶段,还应进行更为具体的微观设计。第一阶段,多位学生展示个人预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补充,以完善成果。第二阶段,先小组内交流,再给每个小组指定一部分内容进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补充。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借助板演进行展示交流。最后,个人展示自己个性化的预习成果,或者交流自己的学习困惑,然后进入针对性巩固练习环节。
以上是笔者关于展示性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探索成果,主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通过展示性学习的介入,在保证复习课学习效率的情况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温小川.学习独立性的意蕴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3(3).
[2] 何晓波,王正青.展示性学习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教育导刊,2014(7).
[3] 朱虹,刘晓陵,胡谊.社会文化观下的教育心理思想——维果斯基的机能性系统分析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3).
[4] 于春梅,谢长铎.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5] 何晓波.展示性学习:课堂转型的新视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5).
[6] 陈文斌.试论“学习型展示”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2(12).
关键字:展示性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正比例与反比例》
一、展示性学习的内涵和价值
展示性学习是一种以展示为手段的学习方式,属于表现性学习范畴。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前提,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单位,以展示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是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外显。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对信息重新编码、储存、输出以及消化、创新的过程;围观展示的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互动,促进理解——接受、建构新知。因而,展示性学习具有“由内而外,以内养外,通过展示达到善待自己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的价值。
在复习课中运用展示性学习有几个优势。其一,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复习课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重新建构,所以学生完全有基础进行展示性学习。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在现有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已经会的不用讲,学生能讲清的挑着讲,从而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其二,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利用展示性学习,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化,使教师清楚学生当前的已知与未知,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和修正。其三,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复习课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这恰恰给了学生“展示”的素材,让学生可以在回顾知识点、把握知识点、内化知识点、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输出知识点等环节中,由内而外地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提升综合素养。
二、展示性学习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2019年5月,笔者参加了无锡市教育学会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执教了《正比例与反比例》总复习课(第一课时)。借助这次赛课的机会,笔者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思考和文献研究。展示性学习的介入,是笔者思考和研究的一大突破。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是前提
展示性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价值,但这一价值要在与自学、互学构成的特定链条中才能充分体现。因而,需要把自学、互学落到实处,尤其要做足自学(预习)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辅导,甚至对特定的内容进行特定的辅导。《正比例与反比例》总复习课,涵盖比、除法、分数、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比例、化简比、求比值等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回顾这些知识,理清关系,承前启后,形成知识框架。如果把所有的环节都放在课堂上,时间无疑会很紧张,所以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借助预习,把功课做在前面,省去回顾和整理环节,直接通过学生的展示来导入,可以保证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不仓促、有深度地开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明确预习目标。
本节课的预习目标:(1)回顾和罗列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点,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含义。(2)说一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
2.设计课前预习单。
课前预习单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出现过于笼统的问题导语。当然,当学生对课前预习接触越来越多,熟悉了预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一些大问题作为预习导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知识点多、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课前预习单(见图1)。
3.设置个性化的预习要求。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和建议。比如,让学生试着图文并茂地将知识点整理成知识树、思维导图等;不局限于课前预习单,延展性地进行预习;形成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重组预习要求,有的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有的对前面的错题进行整理,综合形成小组的展示成果。
(二)完整规划教学活动是保障
展示性学习,看似是学生展示、教师加以指导的教学活动,不需要完整的规划和设计。其实不然,如果缺乏对展示性学习的完整规划和设计,容易导致课堂组织的无序、展示交流的混乱。故而,展示性学习仍需要教师完整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对于本节课,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了规划和设计。
1.宏觀规划。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展示零散知识点的回顾:比、比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比例、化简比、求比值等。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相应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与比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化简比与求比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比例与反比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图2所示)。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点的初步归类:比、除法、分数为一类,比、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尺为一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图像为一类。部分学生在学习单上展示的成果如图3至图5所示。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点的结构化: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结构。如,比与比的基本性质串联,而化简比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的,故比的基本性质与化简比串联。再如,比例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而其中的正比例与正比例图像串联。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下页图6所示)。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展示结构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结性。如,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利用比与除法的联系可以求比值,也可以通过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得到比值,或者通过比值得到最简整数比。再如,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解决比例尺的问题不仅可以从比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比例的角度来思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如此。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如图7所示)。
2.微观设计。
在每个阶段,还应进行更为具体的微观设计。第一阶段,多位学生展示个人预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补充,以完善成果。第二阶段,先小组内交流,再给每个小组指定一部分内容进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补充。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借助板演进行展示交流。最后,个人展示自己个性化的预习成果,或者交流自己的学习困惑,然后进入针对性巩固练习环节。
以上是笔者关于展示性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探索成果,主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通过展示性学习的介入,在保证复习课学习效率的情况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温小川.学习独立性的意蕴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3(3).
[2] 何晓波,王正青.展示性学习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教育导刊,2014(7).
[3] 朱虹,刘晓陵,胡谊.社会文化观下的教育心理思想——维果斯基的机能性系统分析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3).
[4] 于春梅,谢长铎.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5] 何晓波.展示性学习:课堂转型的新视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5).
[6] 陈文斌.试论“学习型展示”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