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汉铭先生
对中华书法艺术情有独鍾,亦致力於国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同时他又热衷投身社会工作,参加扶轮社等众多公益团体,尊老护幼、捐资助学,心中长存仁爱精神。艺术的美、公益的善,在他的生命中交相辉映,感动了自己,愉悦了他人,墨香萦绕的岁月,因此变得暖意融融。
书法,民族精神之所在
对於书法,大多数国人都心怀一份敬意。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让现代人可以了解先贤的智慧;早在数十个世纪前,它所传播的信息和知识,在东亚以及东南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它还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艺术,透过书信、字画、春联等形式,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刘汉铭先生年纪尚小时,已牢牢记住了父亲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中华书法,是民族精神所在!”
刘汉铭先生小时候似乎难以拥有足夠的时间练习书法。伴随着年岁的增长,刘汉铭先生要面临学业、工作方面的压力,他能接触的文字,要麽是用打字机整整齐齐地码在纸中,要麽就是先後有序地显示在电视、电脑屏幕上。用钢笔书写的概率已越来越少,何况要用更多工具创作的毛笔字?
但是在刘汉铭先生的心中对书法一直留有一份热爱之情。久而久之,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以前我用电子工具打字,感觉不到汉字的美感,就会不由自主地更想学习书法,写出一手好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变得更加的强烈。”大概二十年前,刘汉铭先生的工作变得不那麽忙碌了,他可以抽出时间发展爱好。於是,他重拾毛笔,再续心中的书法梦。
在热情的驱使下,刘汉铭先生日趋深入书法博大精深的世界里,他随多位名家学习,並且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书画课程,逐渐习得娴熟的技艺。
“我不但钻研中国的传统书画,也以个人创新手法撰写作品,以现代印象派手法,绘传统中国水墨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日积月累地接触书法和国画,让刘汉铭先生深深地恋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个人时间有限、生命有限,因此所学的内容,不过沧海一粟。他在作品集的序言中曾感慨道:“唯数千年古国文化,如江河大海,即使弹毕生精力,也未能涉及皮毛,实属遗憾。”
综合了对时间、生命以及文化深度的思考,刘汉铭先生认识到传承的重要,对於文化传递而言,後人能在前人的引导下,快速吸收知识、智慧,並达到文化的新高度,这样才能把民族的瑰宝代代相传,也可以让那些传世千年的艺术、哲思在新时代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014年,刘汉铭先生创办悟艺书画会,聚集一群书画及手工艺术爱好者,大家团结齐心,各展所长弘扬国粹。经数年经营,悟艺书画会的发展初具规模,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它向会员及市民推出免费或低收费的书画、剪纸、手工艺等多种兴趣班,希望引起大众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前後三次,该会受吐露港扶轮社之邀,协办全港学生书法比赛,负责统筹、策划书法艺术层面的相关安排,通过社团的专业的角度确保比赛得以顺利进行。
“我在工作时,就开始参加社会服务,不过当时尚未加入书画的元素。如今我在这个方面加入了自己的爱好,希望通过各種活动让大众了解书法和国画的魅力。”刘汉铭先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拿起毛笔,加入学习书法和国画的队伍中,如同自己一样付诸真情,潛心钻研。他的目标明确,心意坚决,因为结缘国粹,他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且充满乐趣。
服务,积极正面的影响
如果说刘汉铭先生的书法生涯经历了一个重生到热爱的过程,像一条从低到高延伸的曲线;那他的社会工作可以比喻成一条直线:自开展以来,从未中断且按着时间轴发展的方向一直前行。
香港南区区议员、圣文嘉中英文幼儿园校长麦谢巧玲太平绅士讚扬刘汉铭先生是一个“热心与拼劲兼备的人”,以前在商界奋斗时,作为企业成功的管理者,他虽工作忙碌,但还抽出时间,热心服务社会,担任民政事务局港岛南区南西分区副主席。另外,与他一同服务国际扶轮社3450地区的朋友也表示,刘汉铭先生在社会工作方面工作认真,创出高效率,成绩斐然,魄力与风采皆令人羡慕。
“我很欣赏扶轮社的‘三出’精神,即出钱出力出时间。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服务工作,我接触到社会各种人群,了解到他们的所需所想,並且通过交流和互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刘汉铭先生善良的内心被受助者所触动,也许一次平凡的探访,或是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看到那些服务对象报以真挚的微笑。
也许是出生於二战後的原因,刘汉铭先生深知成长环境的可贵,所以他特别关注这个方面的工作。他回忆,自己还是幼童的时候,祖国先从二战的阴霾中慢慢走出,卻又燃起新的战火。时局动荡,命途坎坷,纵有求学之心,卻无授课的学校、老师。再看今日和平年代,每个孩子普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可能在某些贫穷的山区,还有部分把孩子没有走进课堂。刘汉铭先生曾经在清远的山区看到一家拥有学生上百人的学校,残破的建筑里没有地板,人走在上面鞋子会沾上泥土。下雨天房顶会漏水,孩子们怕被淋湿所以都挤在一起听课。这一切,让刘汉铭先生颇为感触。他说,在当地建一所新学校,可能是几十万的成本,这笔钱对当地人来说几乎是笔巨款,他们无法改善学校的环境,只能一直勉强地使用原先破旧的建筑。回到香港後,刘汉铭先生发动扶轮社给清远山区前後捐建了两所学校。
“要是能给当地孩子充分的教育条件,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明、明理。”改善教育,犹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孩子知道了地区落後的问题所在,等长大成人之後就会想出办法改善家乡,届时不仅优化当地教育,也造福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可谓意义重大。“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很强,而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香港这座现代化都市,虽然没有落後山区恶劣的环境,但同样可用这个方法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现在社会老龄化变得严重,缺乏劳动力照顾长者。所以我建议给一些年纪不算太老,生活还能自理的人培训护理技能,让他们帮助行动不便的长者,既节省劳动力,也能突显个人的价值,更可以一代代地把方法传递下去,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
虽然现在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刘汉铭先生笑言自己“退而不休”,因为有很多朋友需要自己的帮忙,而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而幸福,其中既有助人为乐的满足,也有追求国粹艺术的洒脱,於人生收获之际,乐享付出之趣,刘成铭先生的生命洒满阳光,充满正能量。
对中华书法艺术情有独鍾,亦致力於国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同时他又热衷投身社会工作,参加扶轮社等众多公益团体,尊老护幼、捐资助学,心中长存仁爱精神。艺术的美、公益的善,在他的生命中交相辉映,感动了自己,愉悦了他人,墨香萦绕的岁月,因此变得暖意融融。
书法,民族精神之所在
对於书法,大多数国人都心怀一份敬意。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让现代人可以了解先贤的智慧;早在数十个世纪前,它所传播的信息和知识,在东亚以及东南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它还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艺术,透过书信、字画、春联等形式,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刘汉铭先生年纪尚小时,已牢牢记住了父亲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中华书法,是民族精神所在!”
刘汉铭先生小时候似乎难以拥有足夠的时间练习书法。伴随着年岁的增长,刘汉铭先生要面临学业、工作方面的压力,他能接触的文字,要麽是用打字机整整齐齐地码在纸中,要麽就是先後有序地显示在电视、电脑屏幕上。用钢笔书写的概率已越来越少,何况要用更多工具创作的毛笔字?
但是在刘汉铭先生的心中对书法一直留有一份热爱之情。久而久之,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以前我用电子工具打字,感觉不到汉字的美感,就会不由自主地更想学习书法,写出一手好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变得更加的强烈。”大概二十年前,刘汉铭先生的工作变得不那麽忙碌了,他可以抽出时间发展爱好。於是,他重拾毛笔,再续心中的书法梦。
在热情的驱使下,刘汉铭先生日趋深入书法博大精深的世界里,他随多位名家学习,並且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书画课程,逐渐习得娴熟的技艺。
“我不但钻研中国的传统书画,也以个人创新手法撰写作品,以现代印象派手法,绘传统中国水墨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日积月累地接触书法和国画,让刘汉铭先生深深地恋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个人时间有限、生命有限,因此所学的内容,不过沧海一粟。他在作品集的序言中曾感慨道:“唯数千年古国文化,如江河大海,即使弹毕生精力,也未能涉及皮毛,实属遗憾。”
综合了对时间、生命以及文化深度的思考,刘汉铭先生认识到传承的重要,对於文化传递而言,後人能在前人的引导下,快速吸收知识、智慧,並达到文化的新高度,这样才能把民族的瑰宝代代相传,也可以让那些传世千年的艺术、哲思在新时代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014年,刘汉铭先生创办悟艺书画会,聚集一群书画及手工艺术爱好者,大家团结齐心,各展所长弘扬国粹。经数年经营,悟艺书画会的发展初具规模,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它向会员及市民推出免费或低收费的书画、剪纸、手工艺等多种兴趣班,希望引起大众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前後三次,该会受吐露港扶轮社之邀,协办全港学生书法比赛,负责统筹、策划书法艺术层面的相关安排,通过社团的专业的角度确保比赛得以顺利进行。
“我在工作时,就开始参加社会服务,不过当时尚未加入书画的元素。如今我在这个方面加入了自己的爱好,希望通过各種活动让大众了解书法和国画的魅力。”刘汉铭先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拿起毛笔,加入学习书法和国画的队伍中,如同自己一样付诸真情,潛心钻研。他的目标明确,心意坚决,因为结缘国粹,他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且充满乐趣。
服务,积极正面的影响
如果说刘汉铭先生的书法生涯经历了一个重生到热爱的过程,像一条从低到高延伸的曲线;那他的社会工作可以比喻成一条直线:自开展以来,从未中断且按着时间轴发展的方向一直前行。
香港南区区议员、圣文嘉中英文幼儿园校长麦谢巧玲太平绅士讚扬刘汉铭先生是一个“热心与拼劲兼备的人”,以前在商界奋斗时,作为企业成功的管理者,他虽工作忙碌,但还抽出时间,热心服务社会,担任民政事务局港岛南区南西分区副主席。另外,与他一同服务国际扶轮社3450地区的朋友也表示,刘汉铭先生在社会工作方面工作认真,创出高效率,成绩斐然,魄力与风采皆令人羡慕。
“我很欣赏扶轮社的‘三出’精神,即出钱出力出时间。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服务工作,我接触到社会各种人群,了解到他们的所需所想,並且通过交流和互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刘汉铭先生善良的内心被受助者所触动,也许一次平凡的探访,或是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看到那些服务对象报以真挚的微笑。
也许是出生於二战後的原因,刘汉铭先生深知成长环境的可贵,所以他特别关注这个方面的工作。他回忆,自己还是幼童的时候,祖国先从二战的阴霾中慢慢走出,卻又燃起新的战火。时局动荡,命途坎坷,纵有求学之心,卻无授课的学校、老师。再看今日和平年代,每个孩子普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可能在某些贫穷的山区,还有部分把孩子没有走进课堂。刘汉铭先生曾经在清远的山区看到一家拥有学生上百人的学校,残破的建筑里没有地板,人走在上面鞋子会沾上泥土。下雨天房顶会漏水,孩子们怕被淋湿所以都挤在一起听课。这一切,让刘汉铭先生颇为感触。他说,在当地建一所新学校,可能是几十万的成本,这笔钱对当地人来说几乎是笔巨款,他们无法改善学校的环境,只能一直勉强地使用原先破旧的建筑。回到香港後,刘汉铭先生发动扶轮社给清远山区前後捐建了两所学校。
“要是能给当地孩子充分的教育条件,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明、明理。”改善教育,犹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孩子知道了地区落後的问题所在,等长大成人之後就会想出办法改善家乡,届时不仅优化当地教育,也造福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可谓意义重大。“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很强,而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香港这座现代化都市,虽然没有落後山区恶劣的环境,但同样可用这个方法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现在社会老龄化变得严重,缺乏劳动力照顾长者。所以我建议给一些年纪不算太老,生活还能自理的人培训护理技能,让他们帮助行动不便的长者,既节省劳动力,也能突显个人的价值,更可以一代代地把方法传递下去,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
虽然现在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刘汉铭先生笑言自己“退而不休”,因为有很多朋友需要自己的帮忙,而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而幸福,其中既有助人为乐的满足,也有追求国粹艺术的洒脱,於人生收获之际,乐享付出之趣,刘成铭先生的生命洒满阳光,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