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优化布局调整,统筹教育“创强”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j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阳春市召开创建教育强市动员大会,对“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教育“创强”启动实施以来,阳春市严格按照教育“创强”规划的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县(市)、镇和学校教育创强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以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这一创建抓手,有序有力推动了各项教育“创强”任务的完成。目前,阳春市已完成永宁镇、双滘镇等2个试点镇的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并通过了省的督导验收。
  近年来,由于该市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并受地域广、学校网点多等因素制约,农村小学办学规模逐步萎缩。2009年秋季,该市20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达到192所,占全市学校的59.08%,其中100人以下的就有61所,最小的学校只有4名学生。小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该市小学教师编制整体过剩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教学质量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小学的办学现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抑制了该市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在该市已显得十分迫切。因此,该市下定决心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促进教育公平。
  结合地理环境、学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等因素,该市对布局调整进行全面调研,反复征求基层意见,把学生安全、群众认可放在首位,做到群众不同意不撤并,安全得不到保障不撤并,设施设备不到位不撤并,确保布局调整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又有效解决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市按“撤高留低、科学规划、先建后撤、先易后难”的思路制定了《阳春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在2014年完成全市布局调整工作,将小学四至六年级集中到镇中心校或片中心小学办学,小学一至三年级作为分教点保留,调整后全市小学保留中心教学点48个,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撤并后的闲置校舍和师资用于办村级幼儿园。
  政策倾斜,教育优先。该市建立规范化学校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管理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倾斜教育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项目。
  统筹做好工程建设规划。在科学制定规范化学校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该市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的工程规划,各个镇的规范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均要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和规划委通过后才能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适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经费保障。根据规划,要实现“创强”目标,从2012年起至2015年,该市教育“创强”工作共需投入资金约53622.3万元。这还不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资金、设备设施资金和分教点改造资金。市创强办根据规范化学校的配置标准,负责统筹规划全市学校的基础建设、功能场室的配置,并由市财政解决学校以上两大项的资金,同时还补贴校园文化建设、修缮旧校舍和改造分教点的部分资金,不足部分由镇政府和学校共同负担。
  建立督导考核制度,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为顺利完成布局调整工作,该市成立了5个督导小组,每个督导组挂点一个镇,全程跟踪,抓好落实。各督导组定期深入挂点镇,督查和指导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推进情况,确保布局调整工作如期推进。同时,把各镇、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和落实“创强”工作情况纳入当年《阳春市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的考核,对创建工作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问题突出的列为当年考核不合格等次,并予以严肃的组织处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我们教学楼前有四棵水杉。它们高大挺拔,笔直的主干上伸出许多枝条,枝条上长着针形的绿叶。秋天,翠绿的叶子变得金黄,远远看去,像几团火光,好看极了!冬天,水杉就变得光秃秃的了。据说,水杉经历过第四世纪冰期,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呢!  春季开学了,水杉也准备吐出新叶了。我发现靠围墙的那棵水杉已经绽放出米粒大小的绿芽,而靠教学楼的那几棵水杉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我认真观察起这几棵水杉来。靠围墙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