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千古,王朝兴替,因果得失,是非成败,历来众说纷纭。用税眼去看待历史,不禁让人耳目一新,从税收的视角去领略王朝兴衰、历史更替,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独辟蹊径,让世人以独特的视角去接受历史文化的洗礼。
成也税收败也税收
1644年,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除夕夜的钟声远去百日,紫禁城的寒风还在流连。让史家无限同情的崇祯皇帝终究没能拥抱甲申年的春天,随着“闯逆”破城,这位有心中兴、无力回天的悲剧帝王把尊贵的躯体、深重的遗憾和277年的祖宗基业一同挂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上。“日暮思陵噪晚鸦”、“轻取皇冠葬九宫”,这两个故事讲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其后的深层原因:明朝败亡从财政失控开始,财政失控可概括为8个字:增收无力,节支乏术。
明朝廷有一项规定,亲藩受赐田地载于金册,免缴全部税粮,免除差役。这意味着大量占有土地、资产和资源的王公贵族以及官僚阶层游离于税收之外。明朝后期,免税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大量应税耕地滚雪球一样集中在特权阶层名下,变成免税耕地。公元1502年,全国田地总数8357485顷,实际缴纳田赋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仅占一半。额田减半,税收收入自然减少。为了使税收收入不缩水,朝廷开始加派田赋。如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决定对每亩地加征田赋3厘5毫,后又加征3厘5毫。再过两年,又增2厘,此为辽饷。后又加征剿饷、练饷。“三饷”之外朝廷又开征矿榷税,“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使得整个国家“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虽然崇祯皇帝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不耽声色,兢兢业业,竭力矫正自明朝中叶以来导致皇纲不振的种种积弊,但亡国之君的悲剧还是落到他的身上。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胜如风卷残云,败如江海决堤;来时让人震撼,去时令人惊惶”。其政权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是兵骄、丧德,外加不懂税收。他实行的是劫掠性的土匪财政政策。如果说崇祯帝是死于横征暴敛,那么,李自成就是死于免税劫掠。各走极端的税收政策,最终使大明和大顺走向殊途同归的败亡之路。
从税收的周期律看历史的周期律
一本本史书是用战争与赋税刊刻的;一个个朝代,是被掠夺与挥霍断送的。从绝对意义上说,战争是吞食税款的饕餮,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税收收入作后盾,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纳税人买单。
从“殷鉴”、秦王宫殿的焦土、三国两晋南北朝拥有免税权利的门阀士族、寺院经济,一直到明朝廷的增收无力,节支乏术,大清的“政以贿成”,进而是北洋政府因税收自主权被列强侵吞、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其中税收之于社会流变、衰变、量变、质变的“贡献率”,一目了然。税收政策方面的不人道作法,使各个封建王朝的败亡提速。
没有轻税薄赋的如意彩笔,唐宗宋祖绘不出名垂青史的文治武功;没有横征暴敛的矛盾积聚,桀纣幽厉引不来国破家亡的塌天横祸。物阜民丰,百业俱兴,大平盛世是以税为诗的舒缓牧歌;苛政如虎,穷兵黩武,骄奢淫逸,是以税为戈的疯狂战歌。休养生息就是长治久安,横征暴敛就是自掘坟墓。在中国传统的税收文化中,轻徭薄赋一直是各个王朝的理想和追求,但到王朝末期都演变为横征暴敛。对此,读者就可以看出两张路线图:一张是“巩固政权——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烽烟四起——人亡政息”,另一张是“轻徭薄赋——聚敛财富——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人亡政息”。把这两张路线图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从税收的周期律看到历史的周期律。
善于用税脑想问题,善于用税眼看问题,我们对许多事物的认知,便到了骨子里,解读历史也读到了骨子里……
成也税收败也税收
1644年,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除夕夜的钟声远去百日,紫禁城的寒风还在流连。让史家无限同情的崇祯皇帝终究没能拥抱甲申年的春天,随着“闯逆”破城,这位有心中兴、无力回天的悲剧帝王把尊贵的躯体、深重的遗憾和277年的祖宗基业一同挂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上。“日暮思陵噪晚鸦”、“轻取皇冠葬九宫”,这两个故事讲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其后的深层原因:明朝败亡从财政失控开始,财政失控可概括为8个字:增收无力,节支乏术。
明朝廷有一项规定,亲藩受赐田地载于金册,免缴全部税粮,免除差役。这意味着大量占有土地、资产和资源的王公贵族以及官僚阶层游离于税收之外。明朝后期,免税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大量应税耕地滚雪球一样集中在特权阶层名下,变成免税耕地。公元1502年,全国田地总数8357485顷,实际缴纳田赋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仅占一半。额田减半,税收收入自然减少。为了使税收收入不缩水,朝廷开始加派田赋。如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决定对每亩地加征田赋3厘5毫,后又加征3厘5毫。再过两年,又增2厘,此为辽饷。后又加征剿饷、练饷。“三饷”之外朝廷又开征矿榷税,“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使得整个国家“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虽然崇祯皇帝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不耽声色,兢兢业业,竭力矫正自明朝中叶以来导致皇纲不振的种种积弊,但亡国之君的悲剧还是落到他的身上。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胜如风卷残云,败如江海决堤;来时让人震撼,去时令人惊惶”。其政权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是兵骄、丧德,外加不懂税收。他实行的是劫掠性的土匪财政政策。如果说崇祯帝是死于横征暴敛,那么,李自成就是死于免税劫掠。各走极端的税收政策,最终使大明和大顺走向殊途同归的败亡之路。
从税收的周期律看历史的周期律
一本本史书是用战争与赋税刊刻的;一个个朝代,是被掠夺与挥霍断送的。从绝对意义上说,战争是吞食税款的饕餮,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税收收入作后盾,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纳税人买单。
从“殷鉴”、秦王宫殿的焦土、三国两晋南北朝拥有免税权利的门阀士族、寺院经济,一直到明朝廷的增收无力,节支乏术,大清的“政以贿成”,进而是北洋政府因税收自主权被列强侵吞、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其中税收之于社会流变、衰变、量变、质变的“贡献率”,一目了然。税收政策方面的不人道作法,使各个封建王朝的败亡提速。
没有轻税薄赋的如意彩笔,唐宗宋祖绘不出名垂青史的文治武功;没有横征暴敛的矛盾积聚,桀纣幽厉引不来国破家亡的塌天横祸。物阜民丰,百业俱兴,大平盛世是以税为诗的舒缓牧歌;苛政如虎,穷兵黩武,骄奢淫逸,是以税为戈的疯狂战歌。休养生息就是长治久安,横征暴敛就是自掘坟墓。在中国传统的税收文化中,轻徭薄赋一直是各个王朝的理想和追求,但到王朝末期都演变为横征暴敛。对此,读者就可以看出两张路线图:一张是“巩固政权——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烽烟四起——人亡政息”,另一张是“轻徭薄赋——聚敛财富——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人亡政息”。把这两张路线图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从税收的周期律看到历史的周期律。
善于用税脑想问题,善于用税眼看问题,我们对许多事物的认知,便到了骨子里,解读历史也读到了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