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高校地处偏远,信息相对落后,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不足。为了加强对信息类方面学生的培养,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设以及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表明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丁雷(1972-),男,湖南临湘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孟凡斌(1964-),男,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学科的融合与特色的建设研究”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1JSUJGA22)、“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33-02
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落后,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学校在信息专业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影响其迅速发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因此在一历史前提下,很有必要对吉首大学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研究。
为了加快学校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更好地优化和组合现有的有限资源,吉首大学于2011年决定将分属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合并为一个新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新组建的学院,教师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学院,相对于组建时间较长的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融合阶段。此外,由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数目较多,相对于专业数目来说教师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且由于各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差距较大,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来促进各个专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此外,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方面人才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方面的人才,必须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关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因此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用性强的人才。在学科融合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各个不同专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合理的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将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信息行业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大力提高信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学科发展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建设水平,因此要发展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必须了解信息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目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现代科研的大趋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不断走向分化和综合,但综合的趋势更为明显。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曾在21世纪初提出,21世纪的科技是可计算的、多学科的,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1]国外名牌高校在信息学科方面的建设基本上都是遵循大类学科建设的原则,即将多类信息学科归于同一学院,以便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支持。国内的高校(如清华大学)采用了信息大类学科建设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学科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信息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再只限于孤立的某一门专业知识,而是多门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由上可知,当今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因此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趋势,改进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组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核心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这里的“生成力”是指对学生素质能力养成的推动力。[2]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靠多种课程体系综合构成的,侧重的是一种通识教育(Genral Education)课程,并使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互补。因此根据新时期的需求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优化信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帮助。
此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个高校研究的热点,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资源有限,不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二、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措施
1.学科专业的融合
学科建设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因此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学科的融合,如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进行嵌入式系统学科[3]的建设。通过学科的融合来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信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学院有5个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而每个专业分配了一些相关的教师,这样使得本来师资力量匮乏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分散了。因此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针对这5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考虑其互补的可能性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样组建的师资队伍能够对队伍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互补和提升,集中有限的师资力量针对性地建设相关专业。
3.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组建新的学院之前,分属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2门专业课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重复的情形,这样造成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另外,由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才成立不久,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沿用学院成立以前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学院的发展思路,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在学科专业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用性强。基于这一原则,各个信息类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需要充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如电子科学技术(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除了包含一些高等数学之类的基础课外,还包含一些体现信息类专业特点的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个专业来说,该体系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选择不同培养目标的方向课程。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选修课程体系中,即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课体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
4.实践教学的改进研究
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是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针对吉首大学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针对某些课程具有的独特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改革。考虑到某些课程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按照其实际特点来安排理论和实践的课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重新调整其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对于某些实践性强理论性弱的课程,减少其理论授课实践,增加实验课时,甚至不再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指导。如“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2008年人才培养设置上理论课为50课时。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弱而应用性强。由于理论课程安排太多的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理论性不强而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调整,即减少理论课时间(有的课程可以考虑取消理论授课),增加实验课时间。
其次,考虑到一些课程的实验内容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等问题,因此也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一些能及时体现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的实践内容,并取消一些过时的不能和当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实验内容。由于实验教材的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建设,即改革那些陈旧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实验教材,代之以反映信息社会时代发展特点的实验教材,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方面的人才。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积极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如到目前为止,吉首大学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长沙等地)和2个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学生派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培训能够克服吉首大学地处偏远的困难,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向融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吉首大学信息类的学生能够在这些基地学习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知识以及目前最流行的3G手机开发技术等。由此可知,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信息类学生提供了接触外界的机会,有利于提升信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最后,针对信息学科专业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嵌入式系统水平,针对嵌入式系统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特点,通过组织学校信息类学生参加大学生嵌入式方面的竞赛来提高水平。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博创杯嵌入式竞赛、中南六省和湖南省举办的大学生嵌入式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嵌入式方面的应用能力。再如,为了组织好我院学生的ACM程序设计竞赛,特地组织了一支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培训工作。通过ACM的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
三、结论
本文针对吉首大学信息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通过在学科专业融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最后论文阐述了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和学科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素质信息方面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兴社.计算技术多学科融合研究[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1,(3).
[2]张忠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3]何立民.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EB/OL].http://www.eeworld.com.cn/qrs/2011/0317/article_4822.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学科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丁雷(1972-),男,湖南临湘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孟凡斌(1964-),男,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学科的融合与特色的建设研究”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1JSUJGA22)、“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33-02
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落后,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学校在信息专业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影响其迅速发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因此在一历史前提下,很有必要对吉首大学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研究。
为了加快学校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更好地优化和组合现有的有限资源,吉首大学于2011年决定将分属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合并为一个新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新组建的学院,教师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学院,相对于组建时间较长的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融合阶段。此外,由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数目较多,相对于专业数目来说教师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且由于各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差距较大,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来促进各个专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此外,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方面人才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方面的人才,必须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关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因此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用性强的人才。在学科融合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各个不同专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合理的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将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信息行业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大力提高信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学科发展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建设水平,因此要发展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必须了解信息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目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现代科研的大趋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不断走向分化和综合,但综合的趋势更为明显。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曾在21世纪初提出,21世纪的科技是可计算的、多学科的,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1]国外名牌高校在信息学科方面的建设基本上都是遵循大类学科建设的原则,即将多类信息学科归于同一学院,以便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支持。国内的高校(如清华大学)采用了信息大类学科建设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学科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信息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再只限于孤立的某一门专业知识,而是多门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由上可知,当今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因此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趋势,改进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组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核心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这里的“生成力”是指对学生素质能力养成的推动力。[2]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靠多种课程体系综合构成的,侧重的是一种通识教育(Genral Education)课程,并使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互补。因此根据新时期的需求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优化信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帮助。
此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各个高校研究的热点,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资源有限,不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二、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措施
1.学科专业的融合
学科建设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因此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学科的融合,如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进行嵌入式系统学科[3]的建设。通过学科的融合来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信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学院有5个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而每个专业分配了一些相关的教师,这样使得本来师资力量匮乏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分散了。因此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针对这5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考虑其互补的可能性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样组建的师资队伍能够对队伍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互补和提升,集中有限的师资力量针对性地建设相关专业。
3.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组建新的学院之前,分属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2门专业课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重复的情形,这样造成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另外,由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才成立不久,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沿用学院成立以前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学院的发展思路,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在学科专业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用性强。基于这一原则,各个信息类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需要充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如电子科学技术(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除了包含一些高等数学之类的基础课外,还包含一些体现信息类专业特点的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个专业来说,该体系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选择不同培养目标的方向课程。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选修课程体系中,即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课体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
4.实践教学的改进研究
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是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针对吉首大学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针对某些课程具有的独特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改革。考虑到某些课程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按照其实际特点来安排理论和实践的课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重新调整其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对于某些实践性强理论性弱的课程,减少其理论授课实践,增加实验课时,甚至不再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指导。如“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2008年人才培养设置上理论课为50课时。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弱而应用性强。由于理论课程安排太多的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理论性不强而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调整,即减少理论课时间(有的课程可以考虑取消理论授课),增加实验课时间。
其次,考虑到一些课程的实验内容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等问题,因此也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一些能及时体现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的实践内容,并取消一些过时的不能和当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实验内容。由于实验教材的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建设,即改革那些陈旧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实验教材,代之以反映信息社会时代发展特点的实验教材,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方面的人才。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积极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如到目前为止,吉首大学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长沙等地)和2个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学生派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培训能够克服吉首大学地处偏远的困难,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向融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吉首大学信息类的学生能够在这些基地学习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知识以及目前最流行的3G手机开发技术等。由此可知,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信息类学生提供了接触外界的机会,有利于提升信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最后,针对信息学科专业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嵌入式系统水平,针对嵌入式系统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特点,通过组织学校信息类学生参加大学生嵌入式方面的竞赛来提高水平。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博创杯嵌入式竞赛、中南六省和湖南省举办的大学生嵌入式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嵌入式方面的应用能力。再如,为了组织好我院学生的ACM程序设计竞赛,特地组织了一支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培训工作。通过ACM的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
三、结论
本文针对吉首大学信息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通过在学科专业融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最后论文阐述了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和学科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素质信息方面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兴社.计算技术多学科融合研究[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1,(3).
[2]张忠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3]何立民.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EB/OL].http://www.eeworld.com.cn/qrs/2011/0317/article_4822.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